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站内搜索&苍产蝉辫;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社科要闻

翠叶红花知春到——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项目2012年第一季度成果综述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2012年04月25日11:12&苍产蝉辫;&苍产蝉辫;来源:

翠叶红花知春到——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项目2012年第一季度成果综述


  今年一季度结项的由山东大学姜生教授承担的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点项目最终成果《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资料照片
  四月的北京,煦风如丝,柳芽初绿。
  来自全国社科规划办的消息,一如这个温暖的春天,令人心旷神怡:今年一季度,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各类项目结项成果量增质优,可圈可点,成为我国学术界一抹明媚的春色。
  导向性、现实性、战略性、前瞻性特点突出
  如果你对哲学社会科学感兴趣,这样的数据足以让你内心振奋:今年一季度,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取得19项最终成果(专着13部、研究报告6份)和370多项阶段性成果。年度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和西部项目最终成果有541项(专着333部、研究报告146份、论文集62册),阶段性成果5335项,其中122项获得省部级优秀成果奖,200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及人大复印资料等转摘引用。此外,还有56项后期资助项目验收结项。根据对同时入选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叁大检索系统的342种核心学术期刊的统计,今年一季度,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项目发表论文达1995篇,在各类国家级基金项目和部委资助项目中名列前茅。
  浏览这批成果,几个突出特点定能在你脑海留下深刻印记:一是导向性,推出了一批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成果,如吉林师范大学卓越教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研究》,得到鉴定专家一致好评,获得优秀等级;二是现实性,推出了一批聚焦重大现实问题的成果,如中国人民大学贾根良教授的《国内经济一体化:扩大内需的战略攻坚点》,对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发挥了重要参考作用;叁是战略性,推出了一批研究大国战略问题的成果,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吴瑛老师的《中国话语权提升战略研究》,围绕增强国家软实力,发出“中国声音”,提出战略构想;四是前瞻性,推出了一批研究未来国内外形势走向的成果,如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林利民研究员的《未来10年我国应致力于打造中美关系“合作范式”》,提出处理中美长期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关键问题。
  强化质量意识,着力推动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项目多出精品力作,是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项目孜孜以求的目标。恰如长期关注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的厦门大学高和荣教授所言:“总的来说,第一季度成果研究质量过硬,创新价值突出,充分体现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体实力和国家水准。”
  提出新命题、采用新视角、得出新结论
  在第22届世界哲学大会上,与会专家认为,中国社科院江怡研究员“确立了哲学拓扑学作为一门哲学分支学科的独立地位”。江怡的学术成果之所以引起国际同行的强烈反响和高度认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近些年依托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项目所进行的深入探索和不断创新,撰写出了堪称该领域奠基之作的专着《哲学拓扑学导论》。
  秉承对于学术创新不懈追求的理念,今年一季度淬炼出诸多经得起时间淘沥的新成果。这些新成果,或采用了新视角,如厦门大学肖晓燕教授的《手语翻译理论建构》,“首次从翻译学、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角度,构建了手语翻译的理论体系,首开国内翻译界与特殊教育界合作之先河”;或得出了新结论,如天津师范大学侯建新教授的《15至19世纪西欧社会过渡问题研究》,提出了“西欧转型并非牺牲农民利益,而恰恰源于农业生产率提高和农民个人原始积累”的独特见解。
  “学术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惟有不囿陈说、不断创新,方能产出有原创性和较高价值的学术精品。”被誉为“宁夏古文献研究的基石之作”的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项目成果《中国西部地区古文献普查及其文化价值研究》作者——宁夏大学胡玉冰教授的肺腑之言,道出了学术研究的精髓。
  学术研究带着“露珠”、冒着热气、散发泥土味
  创建一所农民田间学校,举办13期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受训农民1100多人。这是云南省社科院康云海研究员在从事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项目“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特殊性问题及对策”研究过程中所做的事,更确切地说,这本身便是康云海的重要学术研究内容。
  “学术研究需要带着‘露珠’、冒着热气,需要散发泥土味。”康云海结合目前新闻战线如火如荼的“走转改”活动动情地表示,学术研究与新闻报道有着本质的一致性——只有扑下身子,沉下心来,让学术成果走进基层生活,直接服务社会实践,才能充分展现学术研究“研以致用”的独特效用。
  秉持“研以致用”的学术宗旨,今年一季度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项目产生了一批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学术成果。这些成果,有的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得到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如中国社科院殷剑峰副研究员的《日元国际化模式的教训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李长安副教授的《把提高就业质量作为就业工作的重心》等9项成果,在《成果要报》刊发后,得到中央领导及省部级领导批示,有关部门调阅研究参考;西南财经大学杨继瑞教授的《以工代赈:抗震救灾与重建家园的重要抉择》和《对于汶川地震灾区安置板房的若干问题思考与对策》,得到多位中央领导批示,并在救灾工作中应用。有的为相关研究和教学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如上海外国语大学谭晶华教授建成的“中国日语学习者语料库”,为高校日语专业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标准以及教学评估提供了客观依据。
  项目承担者“心怀感情、埋头拾穗”
  如果将学术研究比作拾穗,那么只有那些对大地心怀感情、埋头捡拾的人,才能收获脚下饱满的麦穗。从事学术研究,也需要这样一种“心怀感情、埋头捡穗”的谨严态度。
  冯卓慧,西北政法大学一位70多岁高龄的老教授,本该颐养天年,却始终对学术研究坚守不渝。冯教授运用大量第一手原始资料钩深致远、探赜索隐,完成61万字专着《商周汉唐民事法律制度的架构及演进——卜辞、金文、汉简、唐代帛书及石刻民事法律资料研究》,有力地驳斥了西方学者所谓“中国古代无民事法律”的偏见。
  优良学风促成了“真金白银”式优秀科研成果的诞生。这些成果,有的求真务实,积极探索新知。如鉴定专家这样评价中国人民大学王燕副教授的《清末民初小说期刊史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亦有一代之学术,但其中基本的东西是永恒的,就学术而言,就是严谨求实的学风和探索新知的精神,该论着就做到了。研究者不做取巧之文,而是一以贯之做到论从史出,妙析奇致,故能见前人所未见,言前人所未言。这种学术风范和学术品格,是对我国传统学术精神的传承与重建,在学风较浮躁的当下显得弥足珍贵,故尤为值得称道。”有的深入调研,在实践中发现“真问题”、得出“真理论”。如郑州大学郑素侠副教授带领《大众传媒与农民工的利益表达》课题组,与农民工同吃同工作,近距离感受他们的生活,并进行深度访谈,正是基于作者对农民工的高度关注和深切关怀,才成就了这项问题准确、感情真挚、针对性强的优秀成果。
  (本报记者 肖国忠)

(责编:秦华、张湘忆)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