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系年》是目前可见的最早史书实物,由138支简构成的历史长编,全书分为23章,各章自为起讫,其中有4章都言及吴人入郢这场战争。
第一,景平王即世,昭王即位。伍员为吴大宰,是教吴人反楚邦之诸侯,以败楚师于柏举,遂入郢,昭王归随,与吴人战于析。吴王子辰将起祸于吴,吴王阖庐乃归,昭王乃复邦。
第二,景平王即世,昭王即位。许人乱,许公佗出奔晋,晋人罗城汝阳,居许公佗于容城。晋与吴会为一,以伐楚,门方城。遂盟诸侯于卲陵,伐中山。
第叁,景平王即世,昭王即位。陈、蔡、胡反楚,与吴人伐楚。秦异公命子蒲、子虎率师救楚,与楚会伐唐,县之。昭王既复邦,&苍产蝉辫;乃克胡围蔡。
第四,晋柬公立五年,与吴王阖庐伐楚。
阖庐入郢,是先秦史中的大事,《春秋》经传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清华简《系年》所说与古书多有不同。综合起来看,《系年》与《左传》之间的主要不同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第一,这场战争是晋与吴联合伐楚,虽然吴国是主谋,晋国更是蓄谋已久,是利用许、吴对抗楚,自己坐收渔翁之利战略的延续。晋人在汝水流域筑城,把许自析(今河南西峡)迁至容(一说在今河南鲁山县东南),已经把其势力范围深入扩张到汝水流域的楚国地盘,显然都是对抗楚的战略布局。简文记载晋人迁许在卲陵之会的前面。许本是楚的与国,曾被楚迁至析成为楚北方的屏障,许公佗投靠晋以后,晋人将许迁至方城之外的容以对抗楚,在晋人迁许之后,“晋与吴会为一,以伐楚”。这样既符合晋国多年的经营目的,也可以很好地解释阖庐破楚的力量来自何方。
第二,晋、吴联军是从方城外攻入。方城位于楚长城上,是楚国与中原之间的交通要道,可以代称长城。石泉先生曾经对吴师入郢的进军路线作过精辟的分析,认为吴人自方城攻入,简文证明完全正确。《左传》中荀寅所说的“吾自方城以来,楚未可以得志”,旧注以为是襄公十六年的晋败楚,侵方城,自此,晋未可以得楚志。据简文所记的情况分析,实际是方城以内的楚地,即使攻破,晋也无法占有,只是徒劳,所以范献子听从此劝,改变策略,退出了伐楚,在方城外会盟诸侯,北伐中山。
第叁,卲陵之会在攻破方城之后。晋、吴联军破方城之后,与楚作战的主力是吴国,此时的晋国有机会在方城之外的楚国境内大会诸侯,为北伐中山做准备,这就使我们明白了晋率诸侯入楚境,楚何以不加抵抗,也明白了盟会的真正目的。
第四,《左传》说的秦兵救至,“大败夫概王于沂”,“沂”地自来不明,多异说,皆有不安。据简文可知是“析”。析本是楚人安置许的地方,许迁至容后,析就成了楚地。晋、吴破方城,吴入楚,析当被吴军占领。秦从西路出兵救楚,析是其所经过之地,在此处大败吴军,然后乘势南下,继而灭唐,合情合理。
第五,方城外与吴结盟伐楚的除了蔡,还有陈、胡。江淮小国,挣扎在晋、楚争霸之间,哪方力量强大就归附哪方。上述小国由于地近楚,多数时候为楚的与国。吴国强大后,又从吴叛楚。攻破方城后,楚国力量已经很大程度地被削弱,吴国忙于继续追击楚国,晋国有机会在卲陵大会诸侯。这次盟会没有吴、唐,他们正忙于征战。蔡、陈、胡国君参加了,可能是叁国在协吴攻破方城后,其国君也随着晋的退出而停步了,但不排除派兵援吴在方城内作战,其国君则与晋在方城外盟会。
第六,所谓的“昭王复邦”,并不是过去所理解的昭王回到了原来所居的郢,而是指收复邦土。楚昭王逃亡前所居之郢,据清华简《楚居》可知是“为郢”,阖庐入郢之后,曾居秦溪之上和媺郢,终其位没有再回到为郢。
根据《系年》提供的材料,这场战争的经过大概是这样。
弭兵以来,晋、楚没有直接交锋。但晋扶持、指使吴不断侵扰楚国,晋与吴在对付楚方面,一直是同盟。随着晋、吴势力的不断壮大,方城内外的许、唐及蔡、胡、陈等纷纷叛楚,或归晋,或附吴。晋国借机向南扩展势力,筑城迁许,为侵夺楚地做准备。吴国外有晋国及陈、蔡、唐、胡等国援助,内有伍子胥、伯嚭复仇的士气和谋猷,大举进攻楚国的时机已经成熟。吴率蔡、陈、胡等联军在方城外与晋、许等会合,一同攻破楚长城。方城一带是春秋时期楚抵御中原外敌的最重要关口,方城攻破,就打开了入郢的通道。应当就是在这个时候,晋的内部发生了变化。《左传》记荀寅反对伐楚应该就是联军破楚之后,所说的“水潦方降,疾虐方起,中山不服”当是实情,类似的情况在清华简中也有记载。晋因为这些顾忌,破方城之后不久就退出了伐楚的战争,联军分裂,吴人乘胜追击,直捣郢都。晋则经营方城之外,在卲陵、皋鼬举行会盟,北上对付中山国的鲜虞人。据《系年》记载,在这场战争结束,昭王复国后,曾率师侵伊、洛,以报复晋的攻破方城之战。
由于晋人没有参与方城之内的战争,没有入郢,所以《左传》等史书就忽略了晋国在这场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把晋人写得没头没脑,为伐楚浩浩荡荡而来,举行十九国隆重会盟却无所作为,无一所获。实际上这场战争的前前后后,晋都是赢家。战争前就把势力扩展到了汝水上游一带,攻破方城,由吴国去消耗楚国的主力,自己却反身吞食方城外的胜利果实,携带诸侯,打击中山,扩展北方势力范围。而吴国表面上大胜,实际上所攻占楚地不能长期占有,国力大耗,终至引起国内的动乱。吴、楚两败俱伤,晋国解除了南方强国的危险,就可以专心扩展其周边的土地了。
清华简《系年》所依据的史料与《左传》显然有很大的不同。就这场入郢之战而言,《系年》显然比《左传》更可信。《系年》将在今年底出版,相信会对先秦史的研究产生重大影响。
(作者为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清华简《系年》与古史新探”首席专家、清华大学教授)
(责编:秦华)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