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成果介绍东北财经大学于立教授教授主持的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资源枯竭型城市社会稳定问题研究》(项目号05&补尘辫;窜顿035),主要最终成果为专着《资源枯竭型城市社会稳定问题研究》和《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此前,于立教授主持完成的另一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项目(批准号为02叠闯驰065)《资源枯竭型国有公司退出问题研究》,发表同名着作,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这叁部着作分别从“公司退出”、“产业转型”和“社会稳定”角度入手,构成中国资源枯竭研究领域独具特色的完整体系和系列丛书。课题组成员有王立军、于左、姜春海、吴绪亮、侯强、钱勇、孟韬、孙康、李晶、徐斌、肖兴志、刘晓梅、杨刚、张抗私、王建林、张芳等。
一、研究意义
课题以国务院先后确定的六个资源枯竭型经济转型试点城市为典型案例,在系统提出资源枯竭型城市社会稳定“龟壳模型”基础上,总结出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区)社会不稳定规律,重点研究资源性贫富差距与社会稳定的关系,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最佳路径,“叁林问题”(林业、林区、林工)、“叁渔问题”(渔业、渔村、渔民)和“叁牧问题”(牧业、牧区、牧民)的原因与解决办法等重大问题。
中国共有118座资源型城市,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其中煤炭城市63座,有色冶金城市12座,黑色冶金城市8座,石油城市9座,森工城市21座,其他资源型城市5座。到21世纪初,118座资源型城市中已有50座左右城市资源枯竭或趋于枯竭,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其中1/3以上都在东北地区。
课题组调研发现,资源枯竭型城市数以百万计的职工相继下岗,数以千万计的职工家属生活受到影响。这些城市普遍面临经济增长乏力、下岗失业严重、社会保障缺口较大、贫富差距过大等经济与社会问题,群体上访事件层出不穷,恶性事件屡有发生,社会稳定问题比较严重。
2000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将阜新市等6个城市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单位。试图探索和寻找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振兴与社会稳定之路。课题组调研得出的一个基本判断是,到2008年初,这些试点城市的经济、就业、居民收入和环境都有明显改善,同时也为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社会稳定“龟壳模型”
资源枯竭型城市社会稳定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涉及个人、家庭和公司,又涉及产业、政府和社会;既涉及城市自身的发展战略与管理,也涉及上级政府的相关政策与社会体制;不仅涉及近期或当前问题,而且还涉及历史遗留与未来发展问题。为此,必须研究兼顾这些复杂方面,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有效运转、长治久安的稳定机制。
课题组提出形象的社会稳定“龟壳模型”来描绘资源枯竭型城市社会稳定机制。该模型主要由产业转型、社会心理、社会组织、社会保障、人口就业和资源补偿等六大组成部分构成,他们各自发挥特有的稳定功能。产业转型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社会心理是社会稳定的调节器;社会组织是社会稳定的连接器;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的保障网;人口就业是社会稳定的动力器;资源补偿是社会稳定的补养源。六大组成部分紧密联系,协同运转,既互补又替代,既相生又相克。
社会稳定“龟壳模型”具有叁个重要特性:一是体现社会稳定机制的“刚柔相济”;二是强调社会稳定机制的系统性;叁是重视社会稳定机制的内在稳定性。
“龟壳模型”的六大组成部分相当于社会稳定的六大“内在稳定器”。资源枯竭型城市社会不稳定问题的产生正是源自这些“内在稳定器”出现较为严重的破损。抓住了这六个方面,就抓住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社会稳定问题的关键。本课题根据社会稳定“龟壳模型”,相应进行六个专题重点研究用其他相关研究,包括“循序渐转”产业转型理论体系与政策思路,资源枯竭型城市社会不稳定“五步曲规律”,“资源性贫富差距”的形成与社会心理分析,“买断工龄”的制度安排、缺陷及其重构,“叁林问题”与林权制度改革,“叁渔问题”与公共政策调整等。
叁、研究内容与基本结论
资源枯竭型城市社会不稳定“五步曲”规律通过对葫芦岛市杨家杖子矿区等案例研究发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区)社会不稳定现象表现出明显的“五步曲”规律,即第一步:诱因——矿山国企破产;第二步:端倪——集中群体上访;第叁步:激化——特大群体事件;第四步:转变——黑恶势力形成;第五步:恶变——政权运转失常。“五步曲”每一阶段的背后都对应着若干关键性因素,如果处理及时、得当,通常可以避免事件向下一个阶段恶化。
资源性贫富差距是社会不稳定的根本因素中国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资源性贫富差距,并表现出明显的贫困代际传递特征。课题组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证了资源性贫富差距的概念范畴、表现形式和传导方式。
资源性贫富差距是指由于对矿产资源的占有(开采权或与此相关的权利)和开发程度(如是否枯竭)不同而形成的贫富差距。资源性贫富差距与地区性贫富差距、行业性贫富差距和阶层性贫富差距之间既有区别,也有交叉。资源性贫富差距是形成地区性贫富差距、行业性贫富差距和阶层性贫富差距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资源型地区,资源性贫富差距是地区性贫富差距、行业性贫富差距和阶层性贫富差距形成的根本原因。
资源性贫富差距的正面效应较小,负面效应却较大。资源性贫富差距具有形成过程短、影响时间长、受认可程度低的特点,极易引起人们激烈的社会心理和行为反应。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消解和纠正,这种社会心理和行为反应会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资源型城市或地区许多社会不稳定现象和大量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多与资源性贫富差距息息相关。
“循序渐转”是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最佳选择在中国,既有阜新、辽源、伊春等资源已经枯竭的城市,也有大庆、盘锦、大同等资源趋于枯竭的城市。相对于到了资源枯竭期再进行产业转型的城市而言,一些在资源未枯竭时就“循序渐转”的城市社会不稳定因素显着减少。“循序渐转”的成功经验值得相关资源型城市借鉴。
切忌“关闭”与“破产”不分,错开药方资源枯竭型城市现实政策将“关闭”与“破产”混同,既混淆责任,又留下后患。“关闭”不会追究相关责任,而“破产”一般应追究管理者相关责任。矿井是否关闭,应视资源枯竭、开采成本和市场需求情况,由公司自行决定。而公司破产必须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矿井“关闭”与公司债务无关,不能因为矿井“关闭”就减免债务。而公司破产则不然,在实行有限责任的情况下,法律特别要防止以逃避债务为目的的恶意“破产”。适宜“关闭”的是局部矿山或完整矿井,涉及“破产”的是整个公司。一些矿区如果采取的“局部关闭”,而不是“整体破产”,可能就不会酿成后来的特大型群体滋事事件。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社会心理问题需要重视资源型城市的社会心理具有如下规律:资源丰裕时期,职工具有特殊的文化认同感,自我肯定意识较强;资源枯竭之后,“心理失落感”异常强烈,极易受到刺激而引发群体事件。资源性贫富差距也导致被剥夺感、挫折感和焦虑感,处理不当, 个体心理演化成群体心理,再经过社会心理 “变压”作用可能将这种冲击放大, 并危及社会稳定。调研中发现的多起“食尸”恶性案件就是源自社会心理失常。
“叁林问题”、“叁渔问题”与“叁牧问题”
调研发现,随着林业资源、渔业资源和牧业资源的日益枯竭,该类资源型城市(或地区)产生许多社会不稳定问题,产生“三林问题”、“三渔问题”与“三牧问题”。 “三林问题”的解决关键在林权制度改革,“三渔问题”的解决在于关键在于完善公共管理制度,“三牧问题”的解决重在草场产权制度改革和“资源整合”。相应的政策建议有:1.在法律和政策两个层面明确区分“关闭”与“破产”。2.加大一般性和专项转移支付的力度,设立针对资源枯竭城市的财力性转移支付。3.完善社会组织体系,重视社会心理作用,发挥内在稳定器作用。4.消减资源性贫富差距,注意暴利与暴力的转化。5.考虑到东北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比较集中,建议发行东北转型专项国债资金,集中扶持东北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6. 大力推进资源产权改革的探索,建立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完善资源性产物价格形成机制,实现长治久安。
四、研究价值与影响
课题研究内容从立题、立项、调研到结题、出版,前后历经四年。如果从前一个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课题算起,则历经八年。研究团队成员多次到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甘肃和河南等省的众多资源型城市,特别是辽宁省的阜新市和盘锦市、吉林省的辽源市和长白市、黑龙江的伊春市和大庆市等六个国务院确定的试点城市,以及辽宁省抚顺市、本溪市、葫芦岛市,吉林省九台市,黑龙江省鸡西市,山西省太原市、大同市、朔州市等10余座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进行了“解剖麻雀”式的调查研究,对有关人员进行了大量深度访谈,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课题研究成果经过在主办及参加的不同规模和层次的研讨会上反复研讨才得以形成。
课题内参报告《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区)社会不稳定现象分析》被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内参《成果要报》刊发,上报党和国家领导人。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等领导人作出重要批示,并派出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胡伟新等专门人员与课题组进行深入研讨;内参报告《叁渔问题与社会稳定》被《新华社内参》刊发;内参报告《探究资源枯竭型地区社会不稳定规律》被《公安内参》刊发;内参报告《对于调整辽东湾海蜇捕捞管理制度的建议》被辽宁省委省政府内参《咨询文摘》刊发;一些研究成果还被《新华文摘》、《公安研究》、《管理世界》、《公共管理学报》、《财经问题研究》、《改革》、《农业经济问题》等重点刊发,多篇被列为期刊头条。《改革》杂志2009年第1期和第7期还为此设立“争鸣”专栏。
于立教授领导的课题组用了近十年时间,在资源枯竭领域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发表丛书一套和数十篇论文。作为本课题成果出版的两部着作《资源枯竭型城市社会稳定问题研究》、《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研究》是于立教授主编的《资源枯竭问题研究丛书》的后两部,第一部是《资源枯竭型国有公司退出问题研究》,该着作是于立教授主持的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项目(02叠闯驰065)的研究成果,曾荣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叁等奖,第叁届蒋一苇公司改革与发展学术基金奖。《资源枯竭型城市社会稳定问题研究》曾获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这叁部着作分别从公司、产业和城市叁个不同角度,探讨资源枯竭引发的“公司如何退出”、“产业如何转型”和“社会如何稳定”这样“叁位一体”的问题,构建了“公司追求效率、政府强调公平、社会实现和谐”的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科学发展观”。课题负责人于立教授也部分地由于从事并主持这些研究工作,而荣获辽宁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首届哲学社会科学成就奖”。
本项研究成果还包括《成果要报》、《新华社内参》、《公安内参》等内参报告7项;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课题成果荣获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叁等奖一项,蒋一苇公司改革与发展学术基金奖一项,及其他多项省级优秀成果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