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站内搜索&苍产蝉辫;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成果选介

《全宋笔记》第五编出炉:拓宽文史研究视野

记者&苍产蝉辫;胡言午&苍产蝉辫;李玉&苍产蝉辫;&苍产蝉辫;2012年04月18日10:25&苍产蝉辫;&苍产蝉辫;来源:

近日,由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戴建国总主持的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全宋笔记》编纂整理与研究”首个阶段性成果——《全宋笔记》第五编出炉。该编共10册、200万字,收入宋代笔记文献34种。加上自2003年起陆续出版的前4编,以及预计于2015年完成的后5编,整部《全宋笔记》规模将达百册。在已出版的5编中,大部分文献此前从未被点校整理过,其中不少颇具研究价值。
  针对笔记文献的研究现状及价值,记者采访了文学、历史学、古典文献学、科技史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
  笔记文献编纂整理须仔细考辨
  宋代笔记数量庞大,仅传世的就有500余种,且内容庞杂。在近千年的编辑刻印流传中,相当一部分笔记着作已非原貌,存在不同程度的散佚,有的因后人重辑而混乱不堪,亟须仔细考辨,逐一校勘。戴建国告诉记者,此次对《全宋笔记》的编纂整理,把符合笔记体裁的现存宋人笔记尽可能收辑起来,按体例予以编次,进行系统整理。在编纂整理基础上,课题组还将对宋人笔记展开全方位研究,力图深度挖掘宋人笔记的学术价值,探求当时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轨迹。
  在谈到笔记的整理校勘时,上海人民出版社原总编辑、上海历史学会副会长李伟国提出,首先要讲究版本,选择好的底本,再与其他版本以及相关的其他文献进行印证校勘。他说,由于笔记不属于正史,涉及人名、地名、职官名等时,表述比较随意,呈现出多样性,需要加以判别。有关史料方面的笔记多涉及宋代的各项典章制度,而其制度又相当复杂,有别于正史史籍中的记载,理解时难度相当大。此外,还有些笔记曾经散佚,需要从前人着作的引用中辑佚。
  笔记文献开拓文学阐释新视角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水照认为,《全宋笔记》的编纂整理,不但为宋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更完备的文本,而且为宋代文学的阐释提供了新的视角。
  王水照认为,《全宋笔记》的编纂整理从文学史角度而言对中国散文史研究有特殊意义。他告诉记者,中国散体文的源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应用于正式场合、风格严肃庄重的古文;另一条是笔记小品。唐宋“古文运动”后,中国古代散文在观念上把以应用为主的“官场”文章认作正统文章,而把笔记小品这类文章置于文学殿堂之外,现在看来这是很大的缺点。小品文实则更有文学意味。希望通过对笔记小品的系统整理,发掘出有文学意味的“精品”,给予人更多美学的享受。
  笔记史料运用推动史学研究
  笔记记事不受拘束,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领域,直接而真实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的全貌。正因如此,其史料价值也日益为研究者所重视。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华瑞告诉记者,笔记文献的史料价值主要体现在社会史研究中,因为笔记中保留了国史、长编、汇编、会要等正史史料之外的有关宋人社会生活的大量记载,这些记载生动广泛,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生活和历史人物的认知。李华瑞认为,在将笔记作为史料运用于研究时,需视情况而定:在政治史、制度史研究中,笔记可以起辅助性作用;而在社会史、文化史、文学史研究中,笔记则可以成为比较重要的研究材料。
  在科技史研究中,宋代笔记文献也占有一席之地,宋人沉括的《梦溪笔谈》在科技史上有重要意义。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江晓原认为,宋代留下了大量的科技史料,其中有一定数量存于宋人笔记当中,但是需要加以甄别并置于合理的背景之下,才能在研究中进行恰如其分的使用。他强调,“科学技术”是一种现代观念,因此要理性看待宋人笔记史料中有关科学技术的记载。以《梦溪笔谈》为例,他认为,其中确实记录了很多涉及科学技术的史料,但也有很多神秘主义的记载,这都需要加以判别。
  在谈到笔记史料运用应注意的问题时,李伟国说,有学者认为笔记作为史料应当慎用,由于它往往属于事后追记,脱离了当时的原始档案记录,可能存在偏差,并且带有较强的个人倾向性。在运用笔记史料时,不妨与其他史料加以对勘,方能求得本真。

(责编:秦华)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