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4月该重大项目批准立项以来,本课题组严格按照项目申请书所确定的研究计划开展研究工作,在人文社科项目管理体制创新、出高水平研究成果以及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绩,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叁个方面:
一、积极推动项目管理方式创新,为全面落实研究计划和培养研究梯队提供体制保障。在人文社科研究领域,较明显地存在着一种倾向,即项目申报有课题组,但许多项目的实际研究工作却没有形成课题组成员的合理分工与密切合作,甚至是主要依靠课题组负责人或极少数课题组成员的分散甚至是封闭式研究状态。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课题的研究进度、成果质量以及研究能力。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和加强课题研究的管理工作,本课题组于2005年7月项目开题期间确立了系统的项目管理制度。
1.增设项目第二负责人。本课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子课题较多,课题组成员也较多。为了加强各子课题之间、课题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协调和交流,便于及时处理课题研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此,本课题组设立项目第二负责人一名,协助课题负责人从事项目会议筹备、子课题之间的协调、子课题研究进展跟踪检查等方面的工作。
2.确立子课题负责人责任制。课题实施期间,课题组明确地提出了各子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思路,并分配给各子课题以必要的研究经费,各子课题负责人需要按照项目的总体研究计划和思路组织相关研究人员开展研究工作,并保证研究进度和研究成果质量,合理使用研究经费。
3.实行定期例会制。本课题组每两个月召开一次项目工作会议,各子课题负责人和其他项目组成员相互通报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开展专题性的学术讨论,交流研究经验与研究成果,共同商讨课题研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确定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思路和研究方案。
4.实行项目简报制。课题组不定期地印发项目简报,向国家有关部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办公室及其他相关部门,汇报课题研究进展和主要阶段性成果。到目前为止,本课题组已经印发项目简报13期。
5. 设项目专职秘书。为了加强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备案、简报编印、经费报销等方面的项目管理管理,本课题组设专职秘书1人,专门负责上述项目日常管理工作。
二、以理论前沿问题和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重要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努力推动理论创新。社科重大项目研究需要始终把握学科前沿的新动向,关注社会经济现实的新变化,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新研究,力求在基础理论研究、研究方法创新、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支持等方面,都能取得新突破。本课题组按照上述原则,对东北亚区域合作与东北振兴过程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到目前为止,共出版学术着作2部;学术论文56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48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1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2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5篇;被各级政府部门采纳的研究报告5篇,其中,对于构建图们江地区“路港关”工程的研究成果,被列入吉林省“十一五”规划。这些研究成果主要解决了叁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1.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因素、发展前景、主要合作领域和推进对策展开了系统的研究。由王胜今教授和于潇、廉晓梅副教授共同撰写的《图们江地区跨国经济合作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一书,提出了在图们江地区建立跨国经济合作区的新构想,并对中、朝、俄叁国在毗邻地区建立跨国经济合作区的方案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规划研究,为加快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王胜今教授发表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前景展望分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4期)一文,从非制度性经济一体化、制度性经济合作、区域发展合作叁个层面系统分析了未来10-15年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动向。于潇副教授发表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政治性影响因素及其发展动向”(《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4期)一文,系统分析了影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国际政治与国际安全问题及其发展动向。廉晓梅副教授发表的“东亚‘10+3’合作机制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4期)一文,从东亚现有合作机制存在的“意大利面碗效应”出发,分析了依靠东亚“10+3”合作机制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困境,认为尽管目前东亚区域合作已经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仍然需要积极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吴昊教授发表的“中国参与和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路径选择”(《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4期)一文,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面临的诸多制约因素出发,提出了中国应该以地区政治互信机制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以深化双边经贸合作促进多边区域经济合作、以具体领域的合作促进整体性区域经济合作、以贸易便利化为起点推进区域贸易自由化的方式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朱显平教授和李天籽博士撰写的《东北亚能源合作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3期)一文,对东北亚地区油气资源开发与运输、新能源国际合作开发、节能技术推广、地区共同战略石油储备等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张慧智教授发表的“朝鲜的经济变化与中国的作用”(《亚太经济》2006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世界经济导刊》2006年第6期全文转载)一文,系统且较为客观地分析了近年来朝鲜经济的新变化,为我国学术界及有关政府部门了解朝鲜经济发展状况及其走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2.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深层次理论问题和有关政策展开了深入探讨。中央提出和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原因、振兴对策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近年来发表了大量的相关论着。为了提高项目的研究效率,避免进行重复性的低水平无效研究,本课题组一直把振兴东北急需回答和解决的深层次理论问题和重大实践问题作为主攻方向,积极开展有关问题的理论创新研究。王胜今教授和吴昊教授撰写的“论‘五个统筹’与区域经济发展——以东北地区为实例的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6期)一文,系统分析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实质与基本方向,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实质是一个再工业化过程”的基本判断,并以此为基础,对在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过程中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特别是落实“五个统筹”的战略方针,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王胜今教授和侯力副教授撰写的《论东北振兴过程中的城市化与城镇体系建设》(《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6期)一文,从东北地区生态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社会经济基础、经济聚集的基本动向等角度,深入分析了东北地区推进城市化和城镇体系建设的方向和措施。王胜今教授发表的“论东北振兴过程中的政府职能”(《东北亚论坛》2006年第5期)一文,系统分析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合理政策取向、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能分工与相互协调、目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方案等问题。吴昊教授发表的“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6期)一文,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迟缓的一般原因,东北地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迟缓问题特别突出的特殊原因,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对东北地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影响以及加快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途径。景跃军教授发表的“东北地区相对承载力分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4期)和“黑龙江省资源承载力及其比较研究”(《求是学刊》2006年第1期)两篇文章,根据现代经济学理论与分析方法,运用实证分析模型处理了大量的书籍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的资源承载力,特别是作为资源大省的黑龙江省的资源承载力。于潇副教授发表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结构变迁”(《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6期)一文,从经济结构演变和制度演进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现象,并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工业化中期阶段东北地区实现经济振兴的有利时机及对策。廉晓梅副教授发表的“论东北振兴过程中的区域协调发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6期)一文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也需要贯彻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该文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有其独特的理解,并且是较早提出在振兴东北过程中必须贯彻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补偿原则的学术论文。
3.对东北亚区域合作与东北振兴的关系展开了系统分析,深入探讨了我国东北地区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主要领域、可行途径与具体措施。由王胜今教授和吴昊教授主编的《中国东北振兴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研究》一书,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周边国际环境、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与东北亚农业合作、东北地区金融发展与东北亚金融合作、东北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与东北亚环境保护合作、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与东北地区对外通道建设、东北亚地区国际劳务合作、东北亚地区能源合作、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意义及途径等问题展开了系统的分析。王胜今教授提交的“建设以延边州为龙头的扇形蔬菜生产加工基地”研究报告,引起了吉林省政府和延边州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延边州发展蔬菜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吴昊教授发表的“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对中日贸易关系的影响”(《现代日本经济》2005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世界经济导刊》2006年第2期全文转载)一文,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了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对中日贸易的诱发效应,分析了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可行途径。衣保中教授提交的“选择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模式的叁点建议”研究报告,系统阐述了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过程中应注意国际环境的新变化、腹地经济培育、项目国际对接等叁方面的问题,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图们江开发办公室采纳。张慧智教授发表的“东北地区引进外资的区位优势分析”(《东北亚论坛》2005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4期论点摘编)一文,具体分析了东北地区利用外资的区位优势与不足,并结合东北地区的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分析了该地区扩大利用外资的对策。于潇副教授提交的“振兴东北的周边国际环境与人口发展对策”研究报告,主要从周边国家人口就业的角度分析了振兴东北的周边国际环境,并提出了东北地区提高人口素质、扩大对外劳动力输出的具体措施,该报告被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采纳。
叁、以重大项目研究为平台,加强学术交流和理论研讨,为人才培养和科研团队建设提供保障。具体说来,本课题组在人才培养和科研梯队建设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吸收部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参加课题资料查询、社会调研、课题专题理论研讨,开辟了研究生教学的第二课堂。社会科学类研究生的教学和科研指导工作普遍存在师傅带徒弟的倾向,这种局面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为避免上述倾向,本课题鼓励研究生指导教师带领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工作,资助研究生指导教师带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和开展社会调研,并且要求研究生参加课题组的定期例会。上述措施大大加强了研究生培养工作,实现了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了研究生集体指导能力。
2.在项目研究中,充分发挥课题负责人对课题组年轻成员的科研指导作用,加快科研人才培养。为了加快科研梯队建设,课题负责人王胜今教授以重大项目为平台,高度重视科研人员的交流与合作,把大量精力放在培养年轻教师树立正确的科研态度、学习科学的科研方法之上,并通过专题理论研讨加强有关问题的研究深度和加强知识交流。目前,围绕该科研项目已经形成了一支人员组成较为稳定、专业方向明确、层次搭配合理的科研团队。
由于本课题组在项目研究管理、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和科研梯队建设方面成绩比较突出,2007年5月被长春市总工会授予“自主创新先进团队”称号,这也是长春市本次创新团队评选中唯一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先进创新团队。
总之,由于组织措施得力,本重大课题研究进展顺利,已经较好地完成了课题申请书的中期研究计划,并且进入最终成果的研究阶段。课题组将进一步总结已取得的研究经验和成绩,争取产出一批高水平的标志性研究成果。
(责编:高巍、秦华)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