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9日,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中华民国外交史1911-1949”(批准号:10窜顿&补尘辫;096)课题组在北京召开课题论证会。会议由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主任栾景河主持,首席专家王建朗研究员等课题组全体人员与会。会议邀请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张振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薛衔天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陶文钊等四位着名专家出席。近代史所科研处处长杜继东、办公室主任寇伟作为项目负责单位管理部门负责人列席会议。
王建朗研究员首先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本课题的申请立项情况及总体写作思路。王建朗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国外交史研究逐渐开展起来,并陆续出版了以“中华民国外交史”为主题的外交通史类着作及大批双边关系史着作。这些着作在研究体系的建构,史实的准确叙述等方面为外交史学科的成长奠定了基础,但伴随着研究资料的不断发掘以及新研究理念的引入,其缺点及讹误逐渐显现出来。因此,我们有责任集各方之力,集体撰写出一部能从整体上反映中华民国外交史发展历程,并具有充分说服力的民国外交通史着作。
王建朗研究员强调,课题将以历史进程为基本顺序,分别论述北京政府、南方革命政府(广州政府、武汉政府)及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民国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国与主要大国的关系、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等,都将在本课题中展开充分的研究。本课题将力求系统而准确地体现民国时期不同阶段的外交特点及演变过程,展示中国在困难而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维护国家主权与争取民族独立的艰辛外交历程,并对各政治力量的历史功过做出客观评价。本课题将努力澄清以往研究中的一些不准确的观点,纠正史实错误,尽最大可能还原中华民国外交史的真相。在全书的写作过程中,每一章节必须做到准确客观,在深入进行个案研究的同时,要注意宏观的把握。课题组成员还应注意遵守学术规范。
论证会上,特邀专家、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研究员对课题的整体写作提出建议,强调全书的写作要有一个总的明确的指导思想。章百家研究员认为,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所面临的最主要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与维护国家主权,并推进国家的近代化,希望本课题应将上述主题串联起来。外交史的写作需要与其他学科的互动,应将外交史研究置于更宏大的框架之下,比如将其置于中华民国史、国际关系史的背景之中。中华民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应该有清楚的交待。
特邀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张振鹍研究员建议将研究范围扩大,即凡与中华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在课题论述中都应有所涉及。作为代表学界最高研究水平的中华民国外交史应该告诉人们中华民国究竟与多少国家建交。张振鹍研究员强调,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问题也是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研究的方面,比如国联与中华民国的关系。抗战初期,国民政府非常倚重与国联的合作,然而现有的外交史着作均未能有充分的阐述。2010年中国成功举办了上海世博会,中国人才对世博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其实中华民国参加过好多次博览会,然而目前的研究相对太少。
特邀专家、近代史所薛衔天研究员就中苏关系、中共外交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建议。薛衔天研究员认为,中共外交应纳入课题框架之内,不但要写,还要争取有所突破,应抓住国、共、美、苏叁国四方的关系展开论述。民国时期,俄国及苏联对中国既有帮助,也有危害,这两个方面都要说清楚,不能有片面性。苏联与两次统一战线的关系、与冯玉祥的关系都需要说清楚。
特邀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陶文钊研究员认为,目前的章节安排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在内容不变的情况下,增加章的数量,以便更加灵活处理纲和目之间的关系。作为国内着名的中美关系史研究专家,陶研究员建议应该考虑民国外交史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影响,比如,美国是什么时候成为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国家应在课题中有所说明。
讨论中,与会者感到,要对民国外交史展开充分的富有新意的研究,原拟120万字的规模难以畅言,似以150万字左右为宜。会议对原定各章承担者所提供的章节目录展开了比较充分的讨论,进一步完善思路,补充遗漏的内容,加强各章之间的衔接。经过讨论,与会者认为,为写作与阅读方便期间,应将目前过于庞大的章节拆分。初步确定,全书将由目前十章分为十七章。
在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评审过程中,曾有评审专家提出,拟由南京大学陈谦平教授主持的《国民政府与欧美大国关系研究(1928-1945)》子课题与主课题在内容上有相当的重复性,建议调整。会前,经与社科基金办沟通,获准可进行适当调整。论证会遂决定取消原拟由陈谦平教授主持的上述课题,另增补复旦大学石源华教授主持的《民国外交家百人传》为子课题。新的子课题将为主课题难以展开论述的外交人物部分提供极为有益的补充。
论证会还对课题的写作体例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基本的体例要求。
经过整整一天的讨论,与会者深感收获颇丰,思路进一步拓宽和清晰,方向进一步明确。大家对按时高质地完成这一重大项目充满信心。
(责编:高巍、秦华)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