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中国有声语言及口传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数字化方法及基础研究” (批准号:10ZD&125)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正式启动。北大社科部耿琴副部长参加了开题会,北大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王洪君教授主持会议。项目首席专家北大中文系语言学实验室主任、北大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孔江平教授做了开题报告。中国艺术研究院秦序研究员、中国社科院民族学及人类学研究所黄行研究员、北京语言大学曹志耘教授作为特邀专家出席了开题会。项目合作单位和课题主持人西北民族大学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于洪志教授、西南民族大学彝学院苏连科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汪锋副教授以及项目组成员参加会议。
本项目通过对中国境内有声语言和传统口传文化音频、视频、生理、心理等信号的数字化方法的研究,为完整保存和传承中国有声语言和口传文化提供新的工具和平台,并对中国的有声语言和口传文化进行基础理论研究。项目分为:1)数字化平台建设;2)汉语数字化研究;3)蒙语数字化研究;4)藏语数字化研究;5)彝语数字化研究;6)纳西语数字化研究六个课题。口传文化的数字化研究涉及汉语的古诗词吟诵和昆曲;蒙语的说唱和长调;藏语的藏传佛教诵经和格萨尔史诗;彝语的毕摩经和彝剧;纳西语的东巴经和原生态民歌。本项目计划建立“中国有声语言及口传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数字化平台”,并在北大逐步建立“中国有声语言及口传文化保护和传承数字化资源库”。
与会专家对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就项目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专家们认为: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器用文化会越来越统一,制度文化的民族特性会越来越简化,因而民族文化最终剩下的主要是语言和艺术。特别是艺术,不仅反映民族性、时代性,更反映着个体性,所以好的艺术能跨越时代跨越民族。本项目的研究抓住了多元文化的核心,作为一个文理跨学科的研究,具有探索性、开创性和较强的理论研究色彩。各方面应加强合作,尽量把研究落实到可操作的采集和保存方法上。项目将会为建立中国有声语言和口传文化活的文化典籍奠定数字化方法基础和标准。
(责编:高巍、秦华)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