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9日,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20世纪中国人物传记资源整理与数据库建设研究》(批准号:10锄诲&补尘辫;097)开题论证会在复旦大学光华楼历史系会议室举行。课题负责人姜义华教授主持会议,与会专家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学科评议组副组长、北京大学梁柱教授、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主任荣跃明教授、上海社科院历史所所长熊月之教授、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杨志刚教授、副处长葛宏波及左昌柱老师,子项目负责人历史系章清教授、金光耀教授、吴景平教授、傅德华教授和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主任黄显功、复旦大学软件学院李旻、上海强然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华翔副总经理等单位的众多专家也参加了开题报告会。
开题报告首先由项目首席专家姜义华教授做开题报告,他指出该项目经过28年的积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学校和校内外各合作单位的支持与共同努力下,得到了专家评审组的高度评价,使本项目得以立项。因为这是一个跨单位、跨学科的综合性项目,没有各单位的支持和通力合作,是很难进行下去的,还要特别感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和校文科科研处的大力支持。
姜义华教授指出,这个项目本身,原来历史系也花了多年做“20世纪中国人物传记”的索引,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个项目在申报评审过程中,我们复旦文科科研处给了非常大的支持,力推这个项目参与全国社科重大项目的申请。尤其在评审过程中间,评审组给这个项目相当高的评价,认为它有价值可以做,包括在经费方面给了很大的支持,在这次评审中是最好的,而且注明了第一期工作做得好,以后再追加。所以我们在评审过程中,评审组的全体同志给了我们下一步怎样更好地开展这项工作,使之更加切实可行并且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也就是材料之二里面评审组的意见,以及我们回来落实,使之工作进度和计划更加切实可行,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
首先特别感谢梁老师、熊老师以及评审组的全体成员,也要感谢上海市规划办荣主任、复旦文科科研处各位同志给这个项目以大力支持。
其次,这个项目本身工作量非常之大,我们历史系从系主任、党委书记到许多老师,他们工作非常忙,在国内外都有重大影响项目的专家能积极参与这个项目,使我们工作顺利开展,毕竟希望它有一个好的成果且有一个有力的保障。
第叁,这个项目是跨单位跨学科的一个综合性项目,除了复旦大学之外,还有上海图书馆,复旦大学除了历史系之外,因为做数据库,软件学院给了很大的支持,还有其他相关学术单位也参与这个项目,尤其在数据库建设中间,涉及的大量报刊,仅有复旦大学、上海图书馆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其他许多单位,没有他们的大力支持,这个项目很难进行下去。所以,作为这样一个大型的合作项目,我们感谢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上海市社科规划办,包括复旦文科科研处在各个方面的支持,积极协调各方面关系,使这个项目顺利完成。
熊月之教授通报专家评审组的意见,指出该项目具有工具性、基础性和公益性叁个特点,在申报过程中论证非常充分,研究队伍比较整齐,前期研究成果厚实,因而评审组一致支持该项目立项,同时还建议增加子课题俄罗斯(含前苏联)部分,专家组的意见,有几点,第一个讲这个项目具有前面提到的“叁性”特点,这是对我们这个项目很好的评价。为什么呢?因为有些项目研究价值很高,但是如果不属于公益性的东西,资助方面相对来说就考虑稍后一点。第二,论证很充分,姜老师自己去了,在会上表述得也很好,队伍很整齐,前期研究成果基础很厚实。他说,在会上其实有些人的队伍也很整齐,研究也不错,但论证态度不是很认真,有些表述也不怎么样,在会上意见也很多。有些很有名的单位,实力都很强,到后来投下来就没中。所以说,论证非常要紧,尤其是首席代表态度很要紧,姜老师到了那里拿到稿子非常认真,这个给专家组很好的印象,就觉得这个单位对这个项目很重视。所以呢,投票的时候,各位都是很认可的,其中谈了些意见,增加了俄罗斯的部分,大家都知道俄罗斯在20世纪中国人物传记方面的重要性。还有呢,原来我们论证时,可能把很多论文都收进去了,现在建议如果把论文收进去,它的量就太大了,这个其实是为了你们操作起来更方便,那些论文就不用全部收进去。(详见会议录音整理材料第1页)。
随后,软件学院李旻向与会专家汇报数据库建设情况,并提出了三种方案供专家组讨论。他发言说,整个技术报告大纲包括这样一些内容,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前期技术工作,然后分几个方面说一下工程问题可能涉及到的一些问题,如全文数据库、 基础数据架构的简单说明、对于最后用于呈现或使用的展示系统相关内容,然后就是涉及数据处理的一些相关问题,最后涉及到开放性的相关问题
李旻老师首先介绍前期技术工作,把数据库命名为20 Century Chinese Biography Datebase,简称CCBD2010。还对体例进行了定义,根据现有的四大本的文字版的索引系统,要建立一个索引数据系统,通过索引数据系统也可以作为这个项目建设的基础,最后是数据处理问题和开放性问题我们都做了些分析。
李旻老师现场展示了系统模型,将整个系统划分为叁个子系统,第一个是检索子系统,它用于在整个展示系统中快速定位整个需要检索的内容。第二个是导航子系统,导航子系统是用于在内容和内容之间建立关联,第叁部分是对于一个具体的主体性信息的篇目,这里决定了我们的基础数据以怎样的方式去准备和呈现。
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李旻提出叁个方案,包含叁个方面的因素。一部分是图像,因为图像涉及到了原来扫描的图像,第二种是允许带格式的文本,如字体信息、大小信息,手段方式有很多种,最常用的是以网页方式出现;第叁种是结构文本。
方案一包含了图像和文本的同时呈现,左边是图像,按页显示,右边是文本,同样按页显示,严格或者尽可能保存原来图像的版式,原来是横排的现在是原来是竖排的。方案二跟方案一很近似,主要方案是一样的,只不过不保留所谓的竖排或者横排版式。方案叁,它在图里面仍然保留原来的方式,我们看到它里面有导航,当然现在只是演示,可以在各个页进行切换。而从文章角度来说,它就是一篇经过整理以后不包含分行分页,只不过根据内容自然分段的一种方式。
与会专家纷纷对叁种方案提出意见,重点指出该项目需要重视基础性、资料性的内容,首先要确定体例问题,划定收录人物传记资料的范围和标准,使数据库形成一定规模后逐步加以完善。
子项目负责人傅德华教授汇报了下一步重点搜集学术界急需的1949年前的人物传记资料设想,并根据已整理出来的解放前出版的专着、报刊和论文集的资料,在寒假及春节期间在浙江省图书馆古籍部进行了调研的情况。他指出,通过实地摸查结果,发现了许多新传主和新资料,同时感觉要将1949年前的资料收全知易行难,难就难在不少报刊由于年份久远,纸质很差,字迹模糊难辨,这给翻拍和识别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尽管如此,此部分争取用二年的时间完成(详见会议录音整理材料第9-12页)。
梁柱教授指出该课题研究是多学科的,服务对象涉及整个社会,整个项目工程非常浩大,难度很大,但意义和价值也很大。具体工作体例要明确,采取不断完善的方法使数据库建设完成后形成一定的规模(详见会议录音整理材料第12页)。
梁柱教授指出,这个课题能够建这样一个数据库是非常有意义的,作为课题研究来说是多学科的,而且从研究的对象来说也是很少有的,几乎包含各行各业,各个学科,服务对象也不是有一个特定的服务群,涉及到整个社会,谁都需要这个,就像《辞海》、《辞源》一样,要找人物能在这里找到。工作小组好像应该有个大体的凡例,因为还是分几次课题嘛,要有个大体的遵循的标准,什么该收,什么不该收,划一条什么样的线,收的内容究竟包括哪些,这恐怕要有一个大体的标准,以便各个组遵循。如果要求全的话,可以通过逐步建设力求在我们目前条件下能够收到的而不遗漏,有就有,没有就缺了,缺的以后能补就补,不能补就算,这样就主动一点,读者也能够理解。
荣跃明教授指出该课题与传统社科项目不同,是此次中标项目中唯一一个需要建立数据库的项目,是人文社现代化的标志性产物,具有工具性、基础性、公益性的特点,不能一步到位,不能求全,需要不断建设补充,还要探讨怎么运行和管理,探索数据库的建设运行管理机制以及日常运行和维护的问题。他说,该项目牵涉到叁个方面,一是技术层面的架构问题,二是对于内容的分类标准、信息类型的问题,叁是涉及到社会应用层面的问题。希望这个课题创造一个标杆性的模式,为今后的其他社会科学方面数据库建设提供范例(详见会议录音整理材料第16页)。
荣跃明教授指出,这个课题跟传统的我们的社科基金项目有很大不同,因为它实际上是一个数据库建设,是我们人文社科研究现代化或者说是走向国际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课题评审过程中,给它的定位:工具性、公益性、基础性,这三条东西,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是一个基本的原则。将来这个课题在做的首先要考虑它的公益性,这条是非常非常关键的。作为一个数据库来说,跟传统课题不一样,上来先把基本的架构做出来就行了,将来逐步逐步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建设不断扩充,使它越来越强大,功能越来越强大,是这么一个过程。我们去年专题研究中,专门有一个要研究现代人文科学数据库建设,怎么建,怎么运行,怎么管理,所以这个项目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说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要探索数据库建设使用管理的基本模式,这个过程中要探索一种机制,将来正常的运营就包括数据库的管理和日常维护。我们这个课题就是要创造一个模式,规划办提供服务,我们就是帮助大家传播、宣传这个成果,而且要改变很多研究单位领导的观念,就是要他重视数据库是怎么回事,就是建成之后要变成日常工作的部分,将来经费的安排使它长期维持下去,我们要做这样一个宣传工作。实际上,数据库建设其实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技术层面的架构问题,第二个是对于内容的,标准是什么,信息的类型有不同版本,包括图片等等,对于体例,对于范围, 对于整个内容的架构。第三个问题,是社会应用层面上遇到的问题.
杨志刚教授首先感谢与会专家对该项目的支持,指出该项目对今后人文社科发展和数据库建设有重要意义,创新是一个系统的复杂工程,首先需要最基本的工作作为基础,历史系在这方面的学科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学校将会大力支持。具体工作中应有繁有简,需要在体例上做到平衡兼顾,架构上具有前瞻性,在数据库建设方面做出标杆性的成果(详见会议录音整理材料第16-18页)。
杨志刚教授指出,现在我们讲学术研究的发展尤其是创新,其实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这种创新,每一步的往前的推进,它牵扯到方方面面,包括一些最基础的工作,如果没有这些基础的工作,包括资料的搜集、发掘、整理,尤其是我们现在提到的数据库的建设。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充分重视这种看上去是基础性积累性的工作,但其实它的学术价值一样,等量齐观。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学校也好,院系也好,都要给予相应的重视。这个要纳入到我们学校整个的文科的学科规划中,也纳入到历史系学科建设规划里面。
今天的开题报告,相当大的范围是发凡起例,第一是在现代人物传记的搜集方面,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有限定的,它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是可以吸引人的。第二,难得的是大家有决心做笔顿贵,有图像。使用原始资料的照片图像来发布,然后推动研究。从体例上面做到一个平衡和兼顾,这个大概是发凡起例里面要重点强调的。然后就是相应的计算机技术方面有一个好的架构,在版式上面要有前瞻性,尽可能领先一步。刚才荣主任特别是从数据库的高度来看我们的课题,希望我们能做成一个标杆性的东西,那么我们文科科研处也是同样有这样一个愿景,我们也愿意在这样一个方面尽我们的努力,给予配合,给予支持,学校的经费就是要向有准备的院系倾斜。
姜义华教授最后向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感谢,项目组将消化吸收各位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首先制定好体例,划定所要收录的人物范围,在数据化的技术层面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把数据库建设好,在内容方面加以充实,在实践过程中加以完善,使之能够长期运行下去。
(责编:秦华)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