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2-13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濒迟;元史&驳迟;会注考证》(批准号:10锄诲&补尘辫;088)开题论证会议在南京大学南苑宾馆会议室举行,参加者为浙江大学黄时鉴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周伟洲教授,以及南京大学陈得芝、刘迎胜、高荣盛、华涛教授,特木勒与杨晓春副教授,以及本项目其他成员。
本课题项目组成员陈得芝、刘迎胜、高荣盛、华涛、特木勒、杨晓报告了有关项目的设想,项目参加人魏曙光、刘海威、宫海峰作了有关前人研究成果汇集问题的专项报告。咨询专家黄时鉴与周伟洲教授审议了项目组提出的目标与实施计划。经讨论,与会者认为课题组提出的以下几点有重要意义:
一、课题背景:
整理中华民族古典基础文献,对其进行注疏辩误,是中国史学与文献学的优秀传统。“廿四史”是中国历史研究的基础文献,《元史》为其中之一。
《元史》的编写工作仓促,成于众手,错误很多,历来受到学界批评。几乎自《元史》成书以后,学界就开始了订正与补正,六百年来,中外不乏优秀成果。但自1949年以来的六十余年间,国内迄今未有对《元史》进行整体研究的项目。
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一)政治与社会意义:
1、元代结束了唐中期以来中国陷于分裂的局面,对现代中国疆域的形成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元代是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朝,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极为重要的阶段。
3、从某种意义上讲,元史不仅是中国的一个断代史,也是13-14世纪的亚洲史,甚至世界史,其研究的国际性非常明显。
(二)学术价值
1、《元史》虽然受到学界批评,但它仍然是具有不可替代性,是研究元代历史的基本文献。
2、对数百年来中外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其优秀成果,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研究,是元史学界的共同愿望。
叁、前人研究:
当代国内对《元史》研究的最重要成果,是“文革”中发起的“廿四史”校点工作。《元史》的校点由已故翁独健教授主持,具体承担工作的为内蒙古大学周清澍教授与已故邵循正教授与亦邻真教授。当代西方学者及台湾已经陆续开展了对《元史》重要部分的译注与研究,特别是对本纪与志、表的部分,其主要成果有:
1、德国学者阿不拉莫夫斯基(Abramovshi)的: 《元史·太祖纪》、《元史·太宗纪》、《元史·定宗纪》、《元史·宪宗纪》译注(德文)。元无名氏所撰《圣武亲征录》与《太祖纪》同源,因此法国已故伯希和(Paul Pelliot)的《〈圣武亲征录〉译注》(法文)与我国已故贾敬颜教授的《〈圣武亲征录〉校注》(油印本)亦有重要参考价值。
2、对《元史》“志”部分的研究主要有:美国学者舒尔曼(厂肠丑耻谤尘补苍)的《〈元史·食货志〉译注》(英文);已故德国学者拉契内夫斯基(搁补迟肠丑颈苍别惫蝉办颈)《〈元史·刑法志〉译注》(法文);美国学者法夸尔(贵补辩耻补谤)的《〈元史·百官志〉译注》(英文);我国台湾学者萧启庆的《〈元史·兵志〉译注》(英文)
3、对《元史》“表”部分的研究主要有:已故法国学者韩百诗(贬补尘产颈蝉)《〈元史·宗室世系表〉译注》(法文);同氏的《〈元史·诸王表〉译注》(法文)
且上述所有研究所涉及的史文仅占《元史》全文的六分之一不到。可以说中外学术界对《元史》的研究工作刚才开始,尚处于起步阶段。
四、可行性分析与建议:
(一)课题组依托单位南京大学元史研究室1956年高教部批准建立,近叁十年来,培养了掌握元史研究主要语言的人才,积半年多世纪努力,收集了大量中外元史史料与研究成果,有条件承担此项目工作。
(二)本课题目标明确,课题组所提方案切实可行。
(叁)《元史》篇幅巨大,控制工作量,建议本项目将研究范围基本限定于《元史》所提及的人、事以内,并对从学术水平与工作负担的角度,恰当选择具体承担人,以确保按期、按质完成。
(四)咨询专家建议,南京大学对本项目提供一切可能的支持与协助。
开题会议认为,《元史会注考证》项目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研究难度高,工作量大,应当得到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的支持。课题组也表示,将克服一切困难,按期完成会注项目。
(责编:秦华)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