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6日,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批准号:10锄诲&补尘辫;066)开题论证会在吉林大学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会议室召开。
会议由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漆思教授主持。参加开题论证会的主要学者专家有:项目首席专家孙利天教授、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特邀专家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邵汉明教授、特邀专家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崔秋锁教授、特邀专家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主任田毅鹏教授、子课题负责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海波教授,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贺来教授、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刘福森教授、杨魁森教授、中国哲学专家张连良教授、西方哲学专家王天成教授、王振林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专家张盾教授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全体专职研究人员。
与会专家针对首席专家孙利天教授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课题研究领域和主题的界定、课题的预期目标、基本内容、思路和研究方法等的发言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
一、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课题研究领域和主题的界定、课题的预期目标、基本内容、思路和研究方法
首席专家孙利天教授的陈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研究领域和主题界定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术基础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发展,需要探讨学术基础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术基础对应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其本意不是为马克思主义奠基,而是支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资源。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基础是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会通的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发展就是要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导进一步实现中、西、马哲学的融合会通。这也是在当今时代创建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哲学的实质所在。
2.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一是,基本弄清中国传统学术的特点及其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中的体现和作用,进而阐明中国传统学术在理论态度、思维方式、心性修养和知识传承等方面的当代意义;二是,基本弄清在马克思实现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革命之后,当代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有哪些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借鉴、概括和吸取,初步概括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特征;叁是,以前两项目标的实现为基础,进而阐明中西马会通的问题基础、方法基础和本体基础,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确立坚实的理论平台和明确的理论方向和原则。
3.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一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为主的专题研究。二是,中国传统学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关系、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关系的专题研究。叁是,在以上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明确中西马会通的问题基础、本体基础和方法基础,按照知识论和修养论统一、生存论与存在论统一、直觉体验与知性规定统一、思辨和经验统一的方向,努力勾勒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特质和基本形态。
4.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课题研究以推动和深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为目的,以梳理和澄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中国传统学术支撑和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资源为主要路径,力求弄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术基础,进而在吸取中国传统学术和西方社会科学精华的基础上,探索和勾勒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特征、理论方向和理论形态。课题研究聚焦于如何把马克思示范的反思批判的实证方法、中国传统学术的德识并重、直觉体悟的方法和西方社会科学知性思维的精确方法有机地整合起来,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础。为实现上述研究目标,课题研究拟采取两条研究路线:一是,专题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或知识论、辩证法和生存论的本体论之中的中国传统学术支撑以及对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汲取和转化,弄清其学术基础;二是,专题研究中国传统学术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力求从中概括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有的基本规定。最后,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形成总论,基本弄清中西马会通的学术基础,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规定明确的思想方向、理论特征和方法论基础。
5.课题的研究方法。课题研究主要依托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的“理论思维”方法,亦即马克思示范的辩证法,其核心是以深刻的理论洞察力捕捉研究问题的实质,并使其概念化、理论化,进而按照问题自身的逻辑加以辩证地把握。课题研究的效果取决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学术基础的理论洞察,取决于对马克思学说、中国传统学术和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深层理论基础的领会和把握。课题研究也需要辅之以社会调查等经验的、实证的方法,比如对中国传统学术在当代中国人心智结构中的影响等,需要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课题研究也需要参照相关研究的理论成果,在比较中确定自己研究的方向和特色。
二、与会专家的相关评价与建议
与会的专家们认为该项目的选题体现了吉大哲学的研究传统、研究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基础体现了哲学学术自觉担当民族命运的学术精神。并给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1.建议明确课题的要求、研究的目标,在研究过程中要从申请性论证到研究性论证的转化。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定位在于怎样中国化,而不在于能否中国化,重点是中西马会通的论证,需要按照中国自觉、希望达成的方式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揭示出中西马会通的理论内核和精神实质。
2.充分挖掘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一是孙利天教授本人对于中西马会通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其专着《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孙正聿教授认为这部着作充分体现了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重要成果。二是要挖掘所有课题组成员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挖掘文献积累和思想积累成果。叁是对国内学者相关成果的挖掘,这方面的挖掘工作还有待加强。
3.对于项目的整体安排。一是项目的基本理念,即朴素地追问问题本身,抛开文本去追问我们为什么要研究中西马的会通,中西马会通的根据到底是什么,可能实现的思路和途径是什么;二是问题的思路,以中西马会通作为研究路径;叁是项目研究的重点,即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在时代化的意义上实现中国化和大众化;四是进行明确分工,把子课题融会贯通;五是明确研究进程,取得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六是确定最终的研究成果,以在世界哲学的公共话语中发出自己的独特声音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以求索人类性问题的时代内涵来研究中西马的会通。
会议最后,孙利天教授总结了各位专家学者为项目提出的建议,表示课题组会充分吸收专家提出的建议来丰富和完善项目的研究思路,在以往申报论证的基础上继续做好项目的研究性论证,力争通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扎实研究获得创新的成果。
(责编:秦华)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