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站内搜索&苍产蝉辫;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成果选介>>项目动态

2010年度重大项目(第二批)开题报告之六十:来华犹太难民研究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2011年09月06日13:35&苍产蝉辫;&苍产蝉辫;来源:

  2011年2月25日,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课题《来华犹太难民研究》(批准号:10锄诲&补尘辫;094)举行开题及学术研讨会,来自郑州大学、黑龙江社科院、上海犹太难民博物馆、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市档案馆等单位的二十余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上海市社科规划办和上海社科院科研处领导,以及沪上多家媒体代表也参加了会议。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犹太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童世骏研究员到会致辞并发表讲话。
  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主任,本课题首席专家潘光研究员首先就课题的研究价值和课题思路等进行了汇报和介绍。他指出,近年来对于来华犹太难民的研究在国外已成为热点问题,但在国内却一直缺乏系统而深刻的研究。本课题将是第一次由中国人自己来全面收集资料,并进行科学的系统性研究。此外,国际社会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时候,往往很少提到中国的贡献。该课题将以历史事实彰显中国人民的人道主义传统和中国文化中的真善美价值观,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国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潘光教授还指出,课题在研究中将会遇到的若干难点,比如收集、抢救资料的难度就很大。随着时间推移,不少前在华犹太难民都已先后作古,健在者也越来越少,复原这段历史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因此,课题组必须争分夺秒地全力收集,抢救来华犹太难民本人和亲属,以及与他们相处的中国人的口述资料和其它相关文献;又如,对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整理也存在许多困难。目前尚健在的前来华犹太难民和亲属及与他们相处过的中国人,大多年事已高,对很多问题记不准,说不清,他们对许多重要事件往往有不同说法和观点。这就需要课题组成员努力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整理工作;再如,在梳理犹太难民来华避难历史时,一些国外学者与我们持有不同观点,如谈到了对中国人的一些负面看法。课题组需要对这些不同观点与看法进行客观的剖析和再认识。子课题负责人王健研究员、周国健副研究员、余建华研究员也分别就各自所承担的子课题情况作了汇报发言。
  其他专家分别就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点评,并提出了重要的建设性意见。郑州大学副校长张倩红教授指出:这个课题的论证,有几点令人印象深刻:一是它强调历史与现状的结合,虽是历史研究,但非常强调现状。这个团队也很有特色,他们本身既是历史学家,又是国际关系专家,完全具备这方面的专业素养。二是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相结合,既有宏观的理论研究,也有微观的个案研究。叁是口述资料和文献资料的结合。对于难民史的研究,要以史料为基础,不能寄予感情因素。虽然这个课题看起来很大,但是操作性很强。有专人做资料整理,也有专人做理论研究,分工和设计非常明确。对于课题的研究工作,她建议:其一要多借鉴国外的研究方法,国外很多类似研究都采取模式化的研究方法,可资参考和借鉴,例如“记忆史学”的研究方法;其二对于“中国模式”的提法可能并不太确切,或许可以考虑修改为“中国特征”,或“中国特色”,以避免当下所谓“中国模式”的泛滥;其叁是研究结论部分不需一味求高求大,而更应注重实际,如此得出的结论含金量反而高;其四是在课题研究中不回避问题,无论好与不好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不需回避;其五是在研究主流问题的同时,也关注一些非主流的问题;其六是除了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借鉴之外,还要借鉴犹太历史文化,它们如何在中国这样的环境下生存、自救,以及后来的发展,对犹太历史也能提供一些补充。
  黑龙江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爽研究员认为,在犹太学研究领域,这是第一个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它标志着中国犹太学研究开始逐步与国际学术界接轨,在国内外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之所以把它交给上海犹太研究中心来做,说明上海犹太中心有一个优秀的科研团队。当然,未来科研任务也是很艰巨的。来华犹太难民研究已经大大超出了来沪犹太难民研究的范畴,不仅在地域上超出了上海,而且由于二战的特殊背景,会遇到极其复杂的情况。他指出,以前对于犹太学研究的课题都比较分散,大多是区域性、局部性、阶段性的研究,现在是第一次大规模的整合研究。希望研究团队能够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归纳,寻找其内在的逻辑,在意识形态研究等方面寻求一些突破。由于犹太难民来华,主要集中于鸦片战争之后,课题研究者可以更加注重此课题对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意义,加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如果研究能进一步延伸到这些难民离开中国之后的发展和去向,可能就会更丰满一些。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苏智良教授就课题研究提出了六点建议:其一是进一步挖掘史料,除了从来华犹太难民本身,还可以从上海历史方面发掘,以及从日本档案方面来挖掘;其二是在研究过程中进一步拓展对外合作;其叁是在本课题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上,可以做些深入的考证。比如,到底有多少来沪的犹太难民?其四是在一些具体研究内容上进一步细化和补充,例如当时在我国的西南后方也有少量犹太人,是否可以从国民政府的政策上补充一些研究资料;其五是加入一些研究个案,例如中犹文化中的碰撞,添加这些个案会使成果更加出彩;其六是在课题进行过程中加强宣传,建议多制作一些高水准的音像资料,使之在对外宣传中成为工具和载体。
  上海外国语大学陆培勇教授指出,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应当关注以下几个问题:1、对战后犹太人去向,除了传统关注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色列之外,对前往中东的犹太人可否有更多的探讨?2、对于犹太人的自救问题,中国人往往从人道主义的角度看问题,但是否可从犹太文化背景来看?3、犹太人在中国建立社团,中华文化和犹太文化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的地方?能否挖掘一下当时活跃的犹太文化团体与当时同样活跃的中国文化团体之间有无交流?4、来华犹太人战后陆续离开中国,除了文化因素,还有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比如体制因素,意识形态因素,经济因素等。或许他们认为,在中国内战的情况下,不适合发展经济,所以离开了。大多数并未返回原来的家园,而是去了其它地方,包括新兴的以色列。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上海犹太难民博物馆馆长陈俭指出,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在公共外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确实碰到了许多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根据我们现有的一些学术着作和史料很难有满意回答,而这个重大课题的成果可以通过纪念馆更好地向外部世界传递。因此,犹太难民纪念馆对于这一课题期待已久。目前纪念馆主要是在数据库建设方面与课题组开展一些合作,希望将来与课题组有更多的交流,为研究工作提供支持。
  上海档案馆资深研究员马长林教授就档案资料搜集和整理方面提了几点建议:一是加强口述史料的收集工作,口述史料是通过采访知情者或当时活动的参加者取得资料,这对缺损的文献资料和档案是很大的补充;二是加强对音像资料的利用和分析;叁是要研究犹太难民在上海的生活,犹太民族一直在世界各地漂流,对艰苦环境的适应性很强。我们的工作可以论证犹太民族的适应性强,生存能力强这一特征。
  上海市社科规划办荣跃明主任在总结发言中突出强调了此次重大课题获得立项的重要意义,以及课题组所肩负的重大责任。他认为,该课题和其他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课题一样,存在两个研究重点:一是资料的全面搜集和整理;二是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这就对课题组所要建设的数据库提出了更高一步要求。现代数据库具有整合资料档案的功能,非常方便快捷,因此课题组应当高度重视数据库的建设工作。为此,他建议课题组学习其它有关方面的成功经验,把数据库建设纳入上海犹太研究中心未来日常工作,将数据库的动态使用与信息扩充结合在一起,以争取能够建成一个高质量的现代数据库。
  上海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权衡研究员表示:社科院科研处对于本课题研究工作大力支持,将会在组织与协调工作上尽力给予帮助,以共同完成这项重大的科研工作,希望研究团队在出拿出优秀科研成果的同时,也能带出一支更好的研究队伍。
  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研究所所长余建华研究员在小结中表示:感谢上海市社科规划办与上海社科院科研处在课题申报过程中的大力支持,并希望他们在未来课题研究工作中给予进一步的支持和指导。他最后预祝本课题能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推出一系列优秀的研究成果。

(责编:秦华)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