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站内搜索&苍产蝉辫;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成果选介>>年度项目成果>>马列·社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精神的升华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精神的升华研究》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2011年04月21日14:44&苍产蝉辫;&苍产蝉辫;来源:www.npopss-cn.gov.cn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杨先农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精神的升华研究》(批准号为05齿碍厂004),最终成果为同名专着。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多年以来,作为一种巨大的文化力量,马克思主义影响着人类的精神生活、改造着世界的面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从思想文化领域拉开序幕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进分子,以文化传播的方式,对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作了全面深入、热情洋溢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为中国人民所初识、熟知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取得了精神共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中华民族在精神上由弱变强、走向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具体的实践的马克思主义一直与中华民族血肉相联,使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华民族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社会形态的变化,而且更深刻地表现在人们思想观念形态的变化上。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精神的升华,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中华民族觉醒、奋进的过程,也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丰富时代内涵、波澜壮阔的升华过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的过程,贯串的一条主线就是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民,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从旧民主主义走向新民主主义、再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苦奋斗的历程,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主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增添了丰富的内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奏响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途而生生不息、不懈奋斗的威武雄壮的进行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作为集体智慧、民族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叁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是党的指导思想,又是凝聚全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为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激发和强化了中国人民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发图强意识,成为鼓舞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历史性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化建设以及培育民族精神的理论和实践,是民族精神升华的科学指南。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中国文化建设极其重要的任务,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薪火相传。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化理论,运用于中国文化建设的实际,考察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特点和过程,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点的文化建设方针,对民族精神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文化建设提供了基本思路。邓小平、江泽民同志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思想,注重在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过程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使全国各族人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叁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站在历史的新起点,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人文精神,深刻地影响着全民族的文化心态,使民族精神的发展朝着富有实效的方向前进。

  叁、赋予民族精神以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把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关键环节和中心任务。优秀的伦理道德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是凝聚全民族的文化力量,是民族精神升华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一贯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作为叁位一体、相互促进的道德价值规范,坚持对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培育民族精神的核心,巩固各民族团结统一的观念。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党提出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这个体系的构建,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有机结合的产物,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道德传统的土壤上,又体现时代特征,融传统美德与现代美德为一体,充分体现了时代性与历史继承性相统一,将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中国发扬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传统,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以自信且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和谐文化理念,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为国际社会伦理框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重视文化工作鼓舞人、教育人、塑造人的巨大力量,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把振奋民族精神、提升民族素质作为文化工作的重要功能。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共产党在发展先进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过程中,尊重文艺工作的内在规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民族文化精品,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得以世代相传的重要载体。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赋予新闻工作以坚强的党性原则、鲜明的实事求是风格、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声势浩大的主题宣传品格等中国特色,在各个时期都起到了凝聚人心、振奋精神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把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民族综合素质和文化力量的重要体现和标志,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确立全社会共同理想、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铸造民族精神支柱的功能。为了提升全民族的素质,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高瞻远瞩地赋予科学和教育在培育民族精神方面的特殊使命,把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过程,作为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提升、中华民族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过程,有力地推动着民族素质的提高。

  五、突出民族特色,创造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马克思主义,增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文化优势。中国共产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首先,尊重历史的辩证法,把民族文化作为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随着时代的进步,把握民族的风俗习惯、欣赏趣味、文化心理等不同程度的变化,在文化领域坚持民族特色和民族独立性,把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学习和借鉴各国有益的文化成果,丰富、发展、光大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了民族精神。其次,尊重人民群众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弘扬民族精神的极大热情和首创精神,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引导城市、乡村、公司、社区、志愿者等结合各自的实际,求真务实地精心设计各具特色的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活动,高度重视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领域,生动具体、丰富多彩、常化常新。再次,尊重文化生产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将新兴的文化产业作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承、交流、发展、升华的强大载体。

  六、中国共产党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先锋,党的作风建设直接影响着民族精神。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党的领导的实质,是具体的、历史的,对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起着指导、引导、向导的作用,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坚强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首先来自党的凝聚力,而党的凝聚力又来自良好的党风。党的思想、组织、制度建设都对民族精神的发展有不言而喻的影响,但对民族精神的振兴有着特别重要的示范效应的,是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在新形势下,继续保持发扬党的“叁大作风”,牢记“两个务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保持与全体人民、全民族的血肉联系和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为全民族作出榜样,成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表率、标杆。

  该成果的学术价值在于积极总结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历程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思想理论、方针政策、方式方法和主要经验,力图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精神的内在联系。其社会价值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在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中,不断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责编:高巍)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