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俞良早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恩列斯着作中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体系》(项目批准号为06叠碍厂001),最终成果为专着《马克思主义东方学》。
这项成果研究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东方学的定义,提出,“马克思主义东方学”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对于东方社会发展的学说,特别是他们对于俄国、中国等东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沿着社会主义轨道实现发展的学说。研究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东方学的研究对象,认为作为哲学社会科学新学科的“马克思主义东方学”,研究对象是俄、中等东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沿着社会主义轨道实现发展的规律。
成果研究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东方学演进与发展的过程。19世纪80年代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给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共产党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恩格斯致卡·考茨基》、《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等文献中,形成并阐述了东方社会发展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东方学的出发点。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系统地提出了对于东方社会发展的学说。在1920年共产国际“二大”举行之前,列宁为大会准备了一系列文件,如《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土地问题提纲初稿》、《对于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基本任务的提纲》等等。在大会上,列宁做了几个报告,如《对于国际形势和共产国际基本任务的报告》、《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的报告》等。从上述文件和报告的内容看,列宁的东方社会发展学说已经产生。1922年底到1923年初,即列宁逝世前夕,在《论我国革命》、《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中,就东方国家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这些新观点的提出,意味着他对于东方社会发展的学说已经成熟。列宁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体现马克思主义东方学臻于成熟。斯大林的东方社会理论使马克思主义东方学同实践愈益结合,毛泽东的东方社会理论是社会主义凯歌行进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东方学。
成果选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对于东方社会发展的若干概念和话语,如“东方”、“东方问题”、“中央集权的政府”、“东方各族人民卷入了国际政治生活”、东方国家“能够突破它目前所处的阶段”、“不要忘记东方”、“光明来自东方”、“苏维埃东方”、“殖民地东方”、“东方帝国主义”、“在中国,反帝国主义的斗争一定会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阐述了它们的深刻内涵。成果提出,马克思、恩格斯着作中较多地出现“东方问题”的词语。所谓“东方问题”,核心的内容是对于沙皇俄国与西方一些大国为瓜分东方的土耳其而进行的斗争。在列宁的着作中,有东方国家“能够突破它目前所处的阶段”的话语,它的含义是:建立了劳动者苏维埃或农民苏维埃的国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社会主义。列宁在阐述这一思想时,一是强调先进国家胜利了的无产阶级对落后国家的帮助,二是强调落后国家必须建立起劳动者苏维埃或者农民苏维埃,叁是强调必须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即在劳动者苏维埃或农民苏维埃条件下所进行的一个过渡性的阶段。同时他说,这个过渡性阶段具体的情况怎样,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不可能预先设计,只能由落后国家以后在实践中去探索。
成果设立专门的章节,研究和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对于俄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理论,研究和阐述了他们对于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理论,还研究和阐述了他们对于印度、伊朗、土耳其社会发展和社会革命的理论。成果提出,马克思已经看到,英国的鸦片贸易和大炮将中国人从世代相传的愚昧状态中唤醒,使他们产生了革命斗争的热情;它将打破中国闭关自守的状态,使中国实现同外部世界的联系,从而促进中国旧制度的灭亡;中国的社会发展将同西方国家的社会发展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列宁把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及他们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同欧美各国的资产阶级及其国家总统作比较,深刻地指出,欧美各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总统都是资产阶级操纵的生意人,是资产阶级的代理人,而那里的资产阶级已经腐朽透顶,从头到脚都沾满了污垢和工人阶级的鲜血,而中国的共和国临时大总统,充满了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是一位革命的民主主义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无产阶级的队伍也随之迅速壮大起来。列宁注意到这一事实,充分相信中国的无产阶级会掀起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他认为中国无产阶级会建立自己的政党,这个党的纲领在先进性和科学性上一定会超越孙中山的纲领。1919年中国无产阶级举行了反帝反封的五四运动。列宁就此说,中国(以及土耳其等国)开展了革命运动,说明帝国主义战争唤醒了东方,把东方人民卷入了国际政治生活。
成果设立18章,分别研究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东方学的18个基本理论。例如:
——对于东方社会发展途径特殊性的理论。成果提出,马克思在俄国社会发展途径能否不同于西方的问题上持小心谨慎的态度,给人们的启示是:不要以为东方国家的社会发展途径将会同西方一样,不要以为东西方有一个统一的发展途径或模式,也不要寄希望于在经典着作中找到对于东西方普遍有效的社会发展途径的理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东西方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上有较大的差别,社会发展的途径也应该有所不同。东方国家的工人阶级执政党应该从本国的国情出发,选择同本国国情相适应的发展途径,而不能盲目地照搬别国途径,特别是不能盲目地照搬西方的社会发展途径。1918年4—5月间,俄国的苏维埃政权已经基本得以巩固,列宁领导党和国家政权把工作重心转到了生产建设上。这时,列宁着眼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提出了俄国的社会发展途径区别于西方国家发展途径的思想。1921年3月以后,俄国进入新经济政策时期。在这一时期,党和无产阶级的任务是结束国内战争时期不得不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体制,用一种新的途径恢复和发展经济,完成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这时,列宁在考虑俄国新的过渡途径时,明确地论述了俄国的社会发展途径不同于其他国家发展途径的思想。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尽管有一些失误,但是他已经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以及从本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1978年中共十一届叁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历史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邓小平明确地、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建设与社会发展走自己的路的理论。
——对于东方社会演进态势的理论,即“剧变”的理论和“渐变”的理论。成果提出,20世纪以来,东方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俄国、中国社会的发展,首先经历了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革命的过程看,它体现出暴风骤雨式的、剧烈转变的特点,即所谓“剧变”的特点。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经典作家,在他们各自生活的时期,就资产阶级革命过程“剧变”的特点阐述了科学的理论,即阐述了东方社会“剧变”的理论。俄国、中国等东方一些国家的发展,在“剧变”过程中或者经历若干次“剧变”后,会由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掌握政权。再往后,这些国家可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它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发展状态,应该呈现“渐变”的特点。所谓“渐变”,指同“剧变”截然不同的发展状态,指逐步发展、平稳发展、有序发展的状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了对于东方社会“渐变”的理论。
——对于西方列强在东方殖民地“双重使命”的理论。成果提出,马克思通过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作分析,认为英国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手工业结合的经济状况;英国殖民主义者破坏了印度的农村公社,在亚洲引起了一场“社会革命”。马克思形成了西方列强在东方殖民地的“重建工作”已经开始的观点。他在文章中写道,英国殖民主义者在印度的“重建工作”在大堆大堆的废墟中使人难以看出来,尽管如此,这种工作还是开始了。在马克思之后,列宁通过研究西方列强对殖民地进行资本输出的事实,阐述了西方列强“大大加速”殖民地资本主义发展的观点。同时马克思指出,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东方殖民地所做的一切,不会使东方殖民地人民获得解放。只有“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支配了现代生产力,殖民地的“新的社会因素所结的果实”才能为当地的人民群众所有。
(责编:高巍)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