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站内搜索&苍产蝉辫;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成果选介>>年度项目成果>>党史·党建

多维视野下的中央苏区文化建设研究

——《多维视野下的中央苏区文化建设研究》成果介绍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2011年05月10日13:59&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始发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维视野下的中央苏区文化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为06叠顿闯008),最终成果为同名研究报告。课题组成员有李孝纯、吴通福、尹忠海、王习贤、王彦民等。

  中央苏区文化缘何而来,走向何方?中央苏区文化在整个中共文化建设史上居于什么位置?对于当下中国的文化建设有着怎样的借鉴意义?这项成果以“多维视野”为切入点,以期更深入地解读中央苏区文化,科学评价其历史地位,揭示其时代价值。

  第一章“中央苏区文化建设概貌”,主要厘清了“中央苏区文化”的概念,考察了中央苏区文化建设的历史脉络与文化政策演变的历程,概括了中央苏区文化建设取得的突出成绩。

  1、中央苏区文化是指自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至红军离开中央苏区这段时间内,中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该区域军民创造的新型文化,涵盖了中央苏区范围内的宣传、教育、文艺、新闻、出版、卫生、体育等各个层面的活动。

  2、中央苏区文化经历了“开创—全面兴起—继续发展与突然停顿”的发展历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至“一苏大”召开以前统称为“开创阶段”,“一苏大”召开至第四次反“围剿”胜利为“全面兴起阶段”,1933年夏、秋间,中央苏区进入鼎盛时期至红军撤离中央苏区开始长征为“继续发展与突然停顿阶段”。

  3、中央苏区在义务教育、干部教育与扫盲教育方面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开展了以戏剧运动、歌谣运动、歌舞运动为主要形式的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通过大量创办报刊与开展读报用报活动,壮大通讯员队伍,激活传播机制等,有力地促进了宣传工作;高度重视科学、卫生与体育等建设,改变了中央苏区迷信盛行、医疗条件恶劣、群众性体育活动缺乏的落后面貌。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中央苏区文化”,主要探讨了中央苏区时期中共在理论上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特点,分析了毛泽东等领导人早年所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情况及其对制定苏区文化政策的影响,考察了中央苏区在文化建设实践中对待传统文化的复杂情况与历史经验。

  1、当时中共一方面把传统文化简约为旧文化、封建文化、地主文化、封建礼教等,主张大力破坏;另一方面把农民文化、民间文艺等从传统文化中分离出来,倡导并鼓励发展。该认识与政策并不成熟与规范,但却暗合了“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文化划分精神。所以,中央苏区表面上全面否定传统文化,实际上却大力传承了小传统,而由于与小传统的密切关系,大传统客观上得到一定程度的吸纳。

  2、毛泽东、瞿秋白、徐特立等领导人都接受过比较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必然地在他们思想意识深处形成了一定的心理沉淀,影响到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并在他们主持制定的文化政策与领导的文化建设活动中反映出来。

  3、中央苏区传承传统文化的最大特色是充分利用民间文艺样式进行文化建设,包括借鉴莲花闹、渔鼓词、春锣词、道情、大鼓词等当地流行的民间曲艺形式与京剧、东河戏、木偶戏等传统戏剧形式,创作红色戏剧;借鉴山歌、小调、灯歌、儿歌等广大群众喜闻乐唱的民歌曲调,创作红色歌谣;利用对联等文学艺术形式,创作红色楹联。

  4、明确提出了“破除旧文化”的目标任务,制定了针对旧式教育、旧知识分子、旧文物、旧礼教、旧习俗的激进政策,以至于发生了烧古书旧书、否定旧知识分子、毁寺庙、打菩萨、挖祖坟、烧族谱、强迫妇女剪短发、不戴首饰不穿耳等武断与过激的行为。但是,不少重要的文化决议却又反复强调要注意宣传发动与说服动员,引导群众自发起来破坏旧文化,反对直接的破坏行为。

  第叁章“五四文化传统视野下的中央苏区文化”,“从追寻新文化到建设‘苏维埃文化’、从民主观的改造到新型民主的建构、从捍卫科学的价值观到培养科学精神与普及科学知识、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从倡导妇女解放到解放妇女”等方面,重点考察了中央苏区的文化建设对于五四文化传统创造性转化的实践过程,深入分析了中央苏区文化与五四文化传统的密切关系。

  1、五四文化传统可以概括为“打倒孔家店”的疑古传统、追求民主与科学的传统、文学革命的传统、启蒙大众与社会改造相结合的传统。

  2、中央苏区把“苏维埃文化”确定为文化建设的总目标并展开了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全方位实践活动,实现对“打倒孔家店”的五四文化疑古传统由破到立的转化。

  3、通过确立工农民主专政的国体、健全苏维埃政权组织形式、建立权威高效的监督体制、倡导民主的工作作风等措施,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给苏区绝大多数群众带来了广泛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民主权利,实现了对民主作为五四文化传统核心诉求的制度化建构。

  4、在极其残酷的反“围剿”战争条件下,苏维埃政府依然设法传播与普及科学知识,特别是从苏区军民文化素质低下与环境条件恶劣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了以普及卫生知识为切入点,构建全方位的卫生防疫体系,开展持续的卫生防疫运动,使得科学精神在中央苏区这块偏僻闭塞之地扎根。

  5、通过充分挖掘民间文艺资源,大力提倡通俗化,推动此起彼伏的群众化歌谣、戏剧等文艺运动,把五四的文学革命呼喊落实为革命文学运动。

  6、对于妇女解放问题的高度重视是中共继承五四“启蒙大众与社会改造相结合”的文化传统最鲜明的体现,妇女解放在苏区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效果。

  第四章“文化传播视野下的中央苏区文化”,主要总结了中央苏区传播机构的立体化与网络化、传播队伍的广泛性与巧妙性、传播方式的集中化与艺术化等特点,充分论证了中央苏区文化传播体制与机制方面的先进性,解开了在封闭落后的中央苏区却能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等先进价值理念的“历史之谜”。

  1、中央苏区时期首创性的文化机构俱乐部列宁室,渗透到了苏区城乡最基层的角落,覆盖了苏区最广大的群众,恰似苏区文化传播的大本营,充当了接受端、发射器等多种角色,它为中央苏区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通过宣传员和通讯员这两支主体传播队伍,以及广大党员干部和俘虏兵这两支特殊的传播队伍,建立起了一支广泛而又巧妙的传播队伍,激发了中央苏区每一个传播细胞的积极性。

  3、通过建立以中心工作为牵引的传播方式,即是苏区的文化教育活动大都围绕着重大纪念日、重大节庆,以及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重大决策来展开,包括策划方案、调集资源、组织队伍、广泛动员、深入实践、督促检查,在极短时间内集中各种资源,极大地提高了传播效率。

  结语部分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观照,从弘扬革命文化传统的历史高度重新审视了中央苏区文化,分析了叁个突出特点。

  1、体现了充分的建设性。革命性是中央苏区文化的重要特征,这是学术界的共识,但传统的学术观点往往把它狭义化解读为文化建设必须服务于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需要的破坏旧文化的一面,其实革命性更多地体现在“苏维埃文化”与旧文化的根本区别,以及中央苏区建设新文化的实践力度与创新难度。显然,后一层次意义上的“革命性”就是“建设性”,它坚守并大力践行了五四文化传统,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建设由探索转为实践的重要起点,是文化自觉的鲜明标志。

  2、展现了鲜明的创新性。中央苏区文化实现了对五四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为中华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包括成功地制定“反向认同”的重要策略思想,找到了改造中国文化的道路;创造性地推进了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建设;实现了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系列创新,包括创设新型文化组织、构建独具特色的文化体制,克服现代传播条件不足的局限、充分发挥传播主体的积极性,针对苏区群众文化素质不高的特点,创造性地选择了艺术化、形象化的传播手段。

  3、彰显了浓厚的开放性。张闻天、瞿秋白、沙可夫、徐特立等领导人和文化骨干大都在苏联、法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学习和考察过,对于现代西方文化有着切身的体会与深入的思考,从而在指导或参与中央苏区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具备了一定的世界眼光。中央苏区文化还在具体形态方面大量地融汇和借鉴了世界先进文化的特质。

  这项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一是突破了传统的研究范式。传统范式要么就苏区文化谈苏区文化,要么局限于分门别类式的研究,容易沦为资料的罗列,难以展开深入的学术研究。这项成果提出并初步尝试了“多维视野”的新范式,明确提出了“中央苏区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五四文化传统、文化传播”等多个视角,开辟了中央苏区文化研究的新领域,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二是对中央苏区时期中共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证考察,纠正了中央苏区时期全盘反传统的偏见,并为当今党和政府制定合理的传统文化政策提供经验借鉴。叁是由于长期把革命性作狭义化的理解,中央苏区文化在和平环境下的时代价值问题一直令人困扰。这项成果另辟蹊径,通过运用传播学的研究方法,解开了在封闭落后的中央苏区却广泛传播了先进价值理念的“历史之谜”,充分论证了中央苏区文化传播体制与机制方面的先进性,凸显了中央苏区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

(责编:高巍)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