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从现代新儒家到现代新儒学研究

——《现代新儒学的走向》介绍

2011年05月15日16:21

  中国人民大学宋志明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新儒学的走向》(批准号为03叠窜齿026),最终成果为同名专着。课题组成员有:刘成有、&苍产蝉辫;程志华、王贻社、王兴彬。

  对于现代新儒家思潮的研究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尽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着需要进一步加大研究深度的问题。称实而论,目前对于现代新儒家的研究,尚处在“照着讲”的阶段,研究者的“我见”或“创见”不多。本项目力图改变这种状况,在充分吸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从“照着讲”到“接着讲”的转型,实现从讲现代新儒家到现代新儒学的转型。

  该成果由六章组成。第一章《现代新儒学思潮》分为《现代新儒学思潮的起因》、《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发展历程》、《现代新儒学思潮的表现形态与走向》等叁节,概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现代新儒学思潮发展变化的总体情况。第二章《现代性向度》分为《儒学与市场经济》、《儒学与工具理性》、《儒学与民主法制》等叁节,专题论述现代新儒学思潮在现代性向度上的理论进展。第叁章《全球化向度》分为《儒学与西方近现代哲学》、《儒学与全球伦理》、《新儒学与后现代视角》等叁节,专题论述现代新儒学思潮在全球化向度上的理论进展。第四章《本体论向度》分为《生命本体论》、《体用不二论》、《“理世界”本体论》、《“心理合一”本体论》、《道德的形上学》等四节,专题论述现代新儒学思潮在本体论向度上的理论进展。第五章《价值论向度》分为《内在的取向》、《超越的境界》、《新式的儒者》、《内在与超越的统一》等四节,专题论述现代新儒学思潮在价值论向度上的理论进展。第六章《民族精神向度》分为《民族精神的目标定位》、《民族精神的培育理念》、《儒学与精神文明建设》等叁节,研究者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新视角对儒学的现代价值做出新的诠释。



  该成果的写作风格,不再以“述”为主,而是以“论”为主。研究者力求在弄清楚每一位现代新儒家主要人物的思想状况的基础上,捕捉他们提出的具有普适性的问题意识,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研究者自己的看法,形成超越现代新儒家的新结论。例如,本项目从现代性向度、全球化向度、本体论向度、价值论向度对现代新儒家作整体的、综合的考察,在提炼出他们的基本观点以后,都阐述了研究者的看法。我们认为,现代新儒家已经成为历史,而现代新儒学仍然在发展。我们不必拘泥于现代新儒家的讲法,也不必以“现代新儒家”自诩,但应当大胆地探索现代新儒学,找到更新的讲法,从而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照着讲”转向“接着讲”,是本项目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也突出的特色之一。本项目运用这种新的研究方法,形成了许多新的观点。例如,研究者认为现代新儒学思潮的起因是对五四时期批孔思潮的反弹,既有国内背景,也有国际背景;儒学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是催生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内在原因;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发展历程分为五四时期的草创、30-40年代的理论建构阶段、50年代以后内地的“批孔”和港台新儒家活跃、从70年代开始的学风转折等四个阶段;现代新儒学的表现形态有狭义新儒家、广义新儒家、儒家解释学叁种。现代新儒学思潮虽然是现代新儒家提出的一个话题,但到20世纪末,已经不再局限在现代新儒家的范围内,已经变成全中华民族的思想动向,变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未来的现代新儒学思潮,将在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交汇中,将与世界上其它文化形态的对话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目前对于现代新儒家的研究尚处在个案研究的阶段。本项目试图有所突破,实现从个案研究到综合研究的转型,实现从人物研究到专题研究的转型。研究者不再把视角限制在每一位思想家身上,而是把现代新儒家看作是完整的历史文化现象,并且对其作宏观的研究,概括出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的理论特色,找到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他们的学术成就和思想限制,贯彻人物与思潮相统一的原则。例如,本书以本体论向度为专题,在逐一论述了梁漱溟的生命本体论、熊十力的体用不二论、冯友兰的“理世界”本体论、贺麟的“心理合一”本体论、牟宗叁的道德的形上学之后,着重分析他们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我们认为,梁漱溟突破天人合一的模式,从主客二分角度思考宇宙存在的本体论依据。他从主体出发考察宇宙,否认客体自身的实在性,把宇宙视为为生活或生命的表现形式。不过,他往往仅限于提出论断,而不去作论证。真正重视本体论研究的现代新儒家则是梁漱溟的讲友熊十力。熊十力甚至认为哲学就是本体论,反对有些西方哲学家“哲学就是认识论”的说法。他用毕生精力创建“新唯识论”体系。他创立的本体论学说可以称为“体用不二”论。在梁漱溟和熊十力的本体论思考中,实际上只有飘忽不定的、抽象的主体,并没有确定的客体。他们的本体论学说对世界的解释力是有限的,他们只是接触到主体性原则,并没有具体地贯彻这一原则,没有展开地论述主客体的相互关系,没有对客体世界做出充分的哲学解释,没有充分体现哲学思考的现代性向度。在本体论思考方面,冯友兰比他们前进了一步。冯友兰从客体出发,采取逻辑分析的方法,为世界的确定性找到了哲学依据,但他把思维与存在对立起来,形成了多元主义的、二重化的世界图式。贺麟总结他们的理论思维成果和教训,找到了新的出发点。这个新的出发点就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贺麟接受了梁漱溟和熊十力的主体性原则,以“心”为解释世界的逻辑起点,但不认同他们的生命进路以及没有确定性的世界图式;贺麟接受了冯友兰对于理为世界的“范型”的观点,但不认同冯友兰逻辑分析方法、思维与存在对立的思路以及多元主义的、二重化的世界图式。贺麟把主体与客体统一起来,把思维与存在统一起来,消解多元主义的、二重化的世界图式,重申“一个世界”的理论,运用逻辑综合的方法,建构了“心理合一”本体论。牟宗叁不再采用先讲存在本体论然后再讲价值本体论的思路,而是首先从价值本体论讲起,然后再引申到存在本体论。他从关注价值本体论的视角契入,沿着生命——人文——道德的进路,建构了被他称为“道德的形上学”的本体论学说。



  目前对于现代新儒学的只作哲学史的研究,并不做哲学研究。本项目试图改变这种情况,着眼于对其作哲学的研究,努力寻超越现代新儒家的途径,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新视角推进儒学的现代转化。在最后一章《民族精神向度》中,研究者在总结现代新儒家的理论思维成果和理论思维教训的基础上,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角度对儒学所作的新诠释。主要观点是:(一)儒学内通心性,外透天道,旁彻物情,合内外,一天人,是天人性命一贯之学,是内圣外王之道,是大家公认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它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调,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任何学派所无法比拟的。(二)儒家把“道”视为意义世界的终极依据,视为价值的本源,把求道当作终极的价值目标。在儒学中,道是真实的本体,求道也就是求真。儒家求道、求真、求诚的价值本体论培育了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求真是对终极价值的关切,然而真善美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求真必然涉及到求善和求美。善是对道德价值的关切,美是对艺术价值的关切。儒家强调真善美的统一,培育了讲道德、重教化的中华民族精神。儒家所向往的理想人格是圣人,而所向往的理想社会是大同之世。儒家成圣与合群的价值取向培育了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精神。儒家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和为贵”的理念、“以礼为序”的理念,并且最终都要落实到“经世致用”上。“仁”、“和”、“礼”、“用”四个字相互联系,构成儒家系统的对于如何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理念体系。(叁)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培养基,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过程中曾经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民族精神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诚然,当代的中华民族精神与以往相比,有了崭新的内涵,但是今日的中国毕竟是昨日的中国的继续和发展:我们不能割断历史。在当今时代,我们培育和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仍需要从儒学中吸收精神营养。

  本项目既是对五四以来现代新儒学思潮的总结,也是对这一思潮发展走向的前瞻。本项目作为对现代新儒家的哲学史研究,对于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具有学术价值;作为对儒学现代转化的哲学研究,对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具有理论意义。本项目的针对性强,具有实践价值,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儒学与现时代的关系,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本项目的一些主要观点,或者在许多学术研讨会上宣讲,或者以论文的形式公开发表,在思想界已经颇有影响。
(责编:陈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