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鲁鹏教授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制度与发展关系研究”,于2001年立项,2003年6月结项,最终成果为专着《制度与发展关系研究》,课题组成员主要有:何中华、臧旭恒、赵佳琛、姜涌。
该成果以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为方法论原则,立足当代发展,借鉴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的相关范畴、思想和资料,从哲学角度对制度与发展的关系做了有益探讨。其基本观点是:社会发展是有组织的活动,制度是规范人的行为、调节人际关系的手段,是发展由可能到现实的中介。
一、制度在发展中的地位 近代以降,无论中西,生产力大的发展、社会的巨大变化和进步均发生在制度变革之后,这类现象普遍存在,表明制度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制度在发展中的地位表现在人的活动的社会结构中,器物、制度、文化是社会系统的叁个基本要素,它们的关联构成社会基本结构。(1)制度与文化。任何制度都包容、象征、实现着文化观念及其所体现的人内心感悟的生存世界和意义,其中包括发展目标。人们依据观念的蓝图建构制度,制度则强化着作为意识形态的观念,并因其所承袭的文化传统的不同而使自己具有不同的特色。发展目标首先以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却只有通过制度才能在现实的层面上得到落实。(2)制度与器物。器物是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对象,迄今为止,人类的一切活动围绕着物质生产进行。然而,物质生产不是想发展就能发展起来的,“器”需“道”配,物质生产要求制度提供保障,要求制度的规范调节与生产的本性、趋向、目标相一致。制度所提供的保障、规范调节,用唯物史观的术语叫做“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用中国哲学的术语叫做“道”。它是为器物服务的,反过来又制约着器物的发展,器物不能离开制度,而制度则既可能促进发展,又可能成为国家衰退的根源。(3)制度的二重性。一方面它要发展器物,将自己确认的文化观念社会化于生产者身上,通过生产者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扬弃器物的直接客观性;另一方面它要发展文化,把物质生产活动中的实践理性反映到文化观念中,扬弃文化观念的直接主观性。制度的二重性品格使它成为沟通器物与文化的中介。不仅如此,制度还透显出这样的意义:具体活动过程结束了,活动方式依然存在,人们可以用自己的活动方式超越有限生存的空间而留下持久不灭的印记。
二、制度的功能 1.制度做什么。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人的关系不仅是生产的前提,而且关系到生产的效率和生产的目的;人们之间的关系在他们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产生;交往既包含冲突,又包含合作,冲突产生制度的必要性,合作产生制度的可能性,制度存在的理由,即在于规范人的行为,调节人的关系,把冲突限制在一定秩序的范围内。
2.制度怎样做。制度规范人的行为、调节人的关系,通过约束机制、信息机制、激励机制进行。约束机制是选择机制,它决定哪些因素进入到发展的主流中去,从而也就影响了发展中各种因素实际的相互作用;信息机制是目的机制,在它提供的据以决策的信息背后,隐含着行为动机和行为运动的方向;激励机制是动力机制,它提供社会整体意义上的创新条件和活力源泉。选择、目的和动力是人类行为十分重要的叁个因素,它们汇聚在制度中,同时派生出制度另外两个重要功能:形塑活动空间;整合社会力量。
3.制度的绩效。制度之于人的行为,犹如范畴之于人的思维,它所建构的行为框架,是一个由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主导的社会关系网络。其对发展的绩效,归根结底,蕴含于以下二点中:一是为个体积极性、创造性和潜能的发挥提供什么样的空间;二是将分散的个体力量联整合成为什么样的系统力量。在不同的空间里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潜能的发挥不同,不同的系统整合产生的新质力量不同;个体积极性、创造性、潜能的发挥和系统整合两方面的统一,形成一个社会实际具有的活力;对于实现现代化来说,要旨不在于达到某些指标,而在于使人的活动富有生机和活力。
叁、制度创新 制度是有局限的,制度的局限性使制度创新成为必要。
1.制度的局限性。制度的局限集中体现在它所存在的叁个矛盾中。一是单一性和行为多样性的矛盾。社会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制度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诸如思想、情感等许多事情是它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二是规定性和选择性的矛盾。从维护秩序的角度,制度规定的越细越好,但制度规定的越细,人们选择的空间越小,从而越不利于积极性、创造性和潜能发挥。叁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的矛盾。稳定是制度的特性,稳定的制度面对不断变化的现实,必然会由开始时的适应逐渐走向不适应。
2.制度创新的约束条件。首先是政治理念。政治理念赋予制度以灵魂,构成制度创新的合法性依据,在今天,这一理念应当是人民主权论。其次是现实情境。客观方面的情境包括人口因素,生产力状态和经济结构,人们既有的社会关系;主观方面的情境包括人们的愿望和偏好,文化素质和认识水平,对社会变革的心理承受力,思维方式等;它们每一个都会对制度创新产生微妙但却不可忽视的影响。第叁是历史和文化传统。一个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其发展不可能脱离历史和文化传统,因此,制度创新必须解决好“路径依赖”问题,也只有解决好了这个问题,创新后的制度才会有效地发挥作用。
3.中国制度创新的路向。在以往制度创新成就的基础上,新的制度创新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进一步改革社会管理方式,使之与调控日益市场化的主体行为的客观要求相适应,更好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更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更有效地扼制权力腐败。为此,制度创新要以系统化为深化的路向,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和实施机制。同人民利益相一致是制度创新成功的基本保证,也是制度创新的基本原则。而在制度创新方式上,则应承袭过去的成功经验,继续走渐进改革之路。中国是一个有着二千多年自然经济和封建传统的国家,良好的制度安排是我们完成历史转变走向成功未来的可靠保障。
(责编:陈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