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黄传新研究员主持的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项目《黄山旅游经济开发研究》(项目批准号为92叠闯尝017),最终成果为《黄山旅游经济开发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有:陆林、章尚正、黄成林、苏勤、章锦河、胡艳、张洪、唐国富。
黄山旅游区属于区域经济概念,是中国旅游业发展到旅游目的地建设和竞争阶段的必然产物。黄山旅游区由内而外有叁个部分组成,其核心区是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黄山为龙头的安徽省黄山市所管辖叁区四县(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其外围区包括历史上与上述歙、休、黟、祁同属古徽州的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其延伸区包括与黄山市具有历史渊源与市场耦合关系的安徽省旌德县、九华山风景名胜区、浙江省淳安县。
该成果立足“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发展态势,力求跳出传统的就黄山、黄山市研究黄山旅游的窠臼,把黄山旅游与该区域在长江叁角洲的定位发展结合起来,以较大的包容度重新界定包括九华山、齐云山等在内的“黄山旅游区”概念,以更高瞻的视点、更开阔的视野研究“黄山旅游区”的经济发展,重点对黄山旅游经济发展的趋势、格局、模式等热点问题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黄山旅游经济开发的目标、基本方针、原则,规划布局和战略步骤,以及黄山旅游经济科学发展的模式。
一、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现代旅游业不仅已经是世界经济的支柱产业,而且成为具有广阔前景的“朝阳产业”。该成果首先对旅游业的概念进行深刻的分析,认为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行业的交叉与融合也已成为趋势,传统的以产物为依据的产业定义法已不适用于旅游业,以服务对象为依据来定义旅游业更为科学,从而将旅游业定义为以旅游者为对象,为旅游者提供旅游活动所需产物和服务的行业群体所组成的综合性产业。从功能上看,旅游业不仅是推动旅游活动发展最积极和最活跃的一个因素,而且还兼具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从性质和特点上看,旅游业是具有文化性的经济产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大产业,包括了一大群行业,又影响着一大批产业,是一种具有综合性、服务性、依赖性强的环境密集型产业。旅游业的概念、功能、性质及特点充分表明旅游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生财创汇、增加税收、扩大就业、平衡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差异等积极作用,发展旅游业成为较落后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该成果进一步分析了对旅游资源、客源市场、旅游产物和可持续发展四个要素的合理组合,借鉴世界旅游组织对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有关论述,遵循公平观、发展观、持续观及和谐观的新理念,搭建了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框架,认为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发展的依托,客源市场是区域旅游发展的导向,旅游产物是区域旅游发展的支撑,可持续发展是区域旅游发展的归宿,并在研究中将这一规律进一步用于指导具体问题的分析,即用于认识黄山旅游区的旅游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提出黄山旅游区发展的大目标和“443”行动计划,使研究内容更好地贴近黄山旅游业发展的现实,同时也是对旅游区经济发展进行的新尝试、新探索。
二、黄山旅游资源的综合考察 旅游资源是旅游目的地借以吸引旅游者的最重要因素,也是旅游开发的必备条件之一,正确认识旅游资源的现状和特征,对合理利用、充分开发旅游资源具有重要作用。黄山旅游区是一个多层次的集合性区域概念,由内而外分别由核心区、外围区和延伸区叁部分组成。黄山旅游区拥有一批世界级、国家级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数量众多、精品卓绝、品味较高。丘陵山地地貌、优美的生态环境、聚族而居的社会组织形态和悠久深厚的徽州文化底蕴孕育了黄山旅游区丰富多彩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该成果首先对地质构造、气候、生物资源等自然地理特征和历史人口变迁、社会组织形态、社会管理方式、经济生活、历史文化等社会文化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分析和探讨了黄山旅游区旅游资源的发育背景,进而对黄山旅游区辖内旅游资源进行系统梳理,依照旅游资源的属性,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考察黄山旅游区旅游资源的丰度和质量,详细介绍了自然旅游资源中的44处地文景观、16处水域风光、4处生物景观、6处天象与气候景观,人文旅游资源中的8处遗址遗迹、68处建筑与设施、5种旅游商品、15种人文活动、3种徽菜、3种民俗风情、6种传统节会、3种宗教。基于对资源基础的分析,评估黄山旅游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显在和潜在优势,依据旅游产物的性质和旅游资源市场吸引范围对区内101个景点进行了资源层次划分,这种划分与其他反映具体情况的数据一起,为开发和发展黄山旅游经济提供了系统的、重要的决策信息,初步形成了黄山旅游区资源信息系统。
叁、黄山旅游经济的综合开发 我国旅游业得改革开放之先,经过近30年的发展,产业形象日益鲜明,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与此同时,游客人数不断增长、旅游需求日渐旺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旅游产物日益多元化成为旅游业发展的趋势。该成果探讨了基于当前旅游业发展趋势下,黄山旅游业如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问题。在收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对比的手法,历史地分析核心区——黄山市在不同时期(“八五”、“九五”、“十五”期间)旅游经济发展情况,表明黄山市旅游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取得显着成绩,对经济发展的综合作用日益凸显。同时,在黄山旅游区经济步入快轨道的同时,旅游发展对环境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带来盲目和无序开发、大旅游思想下的跨越式发展与城市支撑力之间的矛盾、发展模式转型迟缓、景点管理不到位等诸多问题日益凸显。这些情况表明,黄山旅游区旅游经济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要进一步明确黄山“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努力实现“两个最强”的奋斗目标,即按照打造“安徽旅游龙头、华东旅游中心、中国旅游名牌、世界旅游胜地”的要求,尽快把黄山风景区打造成全国综合竞争力最强的自然景区,把黄山市建设成为全国同类旅游城市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城市之一。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学和景观美学,设计规划布局和战略步骤、投资和融资,力求走出一条保护与发展统筹兼顾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之路。在此基础上,采用厂奥翱罢分析法,明确黄山旅游区在长叁角中的定位,提出黄山旅游区融入长叁角的对策:在政府层面,建立政府间的沟通与协调机制;统筹旅游整体规划;加强区内外的交通网建设;从推进旅游产业政策入手,共同发展旅游大市场;拓宽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旅游宣传力度,建立统一旅游信息平台;积极申办“长叁角旅游高峰论坛”和“长叁角城市旅游交易会”;以及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等。在公司方面,要注意改革现行管理机制,培育大型旅游集团;优化产物结构;优化市场结构;强化市场营销等。最后,从基础设施建设、接待服务设施建设和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叁方面构建黄山旅游经济发展的保障体系。
四、黄山旅游经济的科学发展 该成果引入“经济发展模式”理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黄山旅游区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从资源性质上看,黄山旅游区经济属于山区经济,结合黄山旅游区核心区的资源特点以及经济、城市、文化发展现状,可将其经济发展模式确定为:产业适应型,即调整黄山旅游区各个产业部门之间以及每个产业部门内部的组合状况,使旅游区经济发展尽快走上适应资源特点、适应市场变化、适应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适应整体经济水平的良性循环的道路。产业适应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求协调旅游业与其它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系,因此该成果对旅游业与工业、农业、林业以及教、科、文等行业如何协调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剖析了旅游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利弊,并探索促使两者协调发展的途径,以生态市建设为契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最后,从行政建制、经营体制、遗产管理和旅游服务四个方面,提出完善黄山旅游区的管理体制和法规建设,以期为黄山旅游经济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该成果在遵循旅游学科研究体例和规范的前提下,把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努力将旅游学中相关纷繁复杂的论述加以提炼和升华,在一个明晰的框架里建立起区域旅游经济研究的概念和理论系统,就黄山旅游区旅游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在研究视角上,准确把握中国旅游业的市场发展规律,在“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主导思想下,跳出传统的就黄山、黄山市研究黄山旅游的狭窄框架,重新界定“黄山旅游区”范围,明确黄山旅游区是一个多层次的集合性区域概念,强调发挥区域旅游产物的整体竞争优势,提出黄山旅游融入长叁角的对策。在研究层次上,将宏观层次与微观层次相结合,将发展大旅游业作为宏观的发展目标和理念,并将其化解渗透到具体的黄山旅游经济发展研究当中,实现宏观性和区域性的有机结合。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经济学、旅游学、管理学、地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知识,采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法、观察、数理分析法、模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用数字、图表说话,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责编:陈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