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新体系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成果介绍

2011年05月15日16:28

  河南财经学院杨承训教授主持的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体系探析》(批准号为04叠闯尝002),最终成果为专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课题组成员有:李随生、赵楠、刘美平、郭军、吴莲、周振鹏、张新宁、杨继。

  该成果以“马学”为魂、以“中学”为体、以“西学”为用,即以马克思主义立场和基本原理为指导,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为主体,吸收西方经济学中有益的成分为我所用,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遵循这一指导思想,该成果突出一个“特”字,以新的框架全面深入地论述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力图科学地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系统地梳理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叁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十六大以来党的创新的经济学说,独立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新体系。

  一、以“社会化”规律为主线、以五个基本经济范畴为支柱,架构中国新经济学。五个范畴是:社会主义本质、科学发展、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五者形成一个有机逻辑体系,犹如人体的内生机制:“本质论”(核心范畴)好比基因生命图谱;“科学发展论”作为动力,提供能源和物质支持;“自我完善论”就象自身调节、修复、代偿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恰似体液系统,配置全身资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则从纵向表现整体发育进程(社会主义分阶段发展的规律)。这个体系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生机。联贯五大范畴乃至该成果的主线是:“社会化生产方式及交换方式运动组合的客观经济规律”。社会化的生产力必然要求社会化的生产关系和交换方式与之相适应,集中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生产力主体)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的强烈愿望。该成果把各类经济学分为四种逻辑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与众不同则以社会主义本质作为起点,并在各章具体体现社会化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该成果着力用生产社会化的规律揭示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相结合、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相耦合的内生机理,把交换方式纳入“社会基本矛盾”的范畴,深化公有资本的概念,澄清“私有制是市场经济唯一社会基础”、“市场经济没有属性之分”和“市场万能论”之类偏见,并剖析了作为“私化经济学”逻辑支点的“经济人”假定的非科学性和社会化悖论。

  二、把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作为规定我国社会性质的决定因素与深化改革的主线。该成果没有沿用前苏联编写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以所有制为起点的模式,而是以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对经济的反作用)的序列展开,但并未削弱所有制关系对社会制度性质的决定作用。该成果认为: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正是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功能,不能把“本质论”与“公有制主体论”分割开来。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整体是由要素组成的,要素形成结构,结构决定系统的性质。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基本要素,而所有制结构则规定社会制度的属性,它是社会本质的基础。按照辩证法规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生产力发展比较落后又是多层次,加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选择功效,需要形成一个多种成分共同发展的结构,而其中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就构成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整个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同时影响着多种成分的发展和服务方向。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必须服务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书中剖析了各种曲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潮,特别是联系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廓清了新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或“民主社会主义”)同我国践行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分野。

  叁、凸显“整体经济学”思维,着力阐发党的创新理论。该成果明确提出,要构建整体经济学,即把生产力、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主要领域作为一个互相作用的运行整体,配置各种经济和非经济的“资源”,实现整体良性循环,突出“四位一体”的建设思想,体现社会化历史趋势同中国国情结合的规律性及其整体效应。在生产力系统中详尽阐发了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观,从世界观和方法论及整体经济学的视角论述它的特点、内容和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贡献,并同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先进生产力、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机联系起来,说明了中国经济增长理论的新建树,特别是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自主创新战略提升为“科技主导经济发展规律”(概括为社会再生产的“五环论”),并阐述了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出发,分析了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殊性,以“五个统筹”为指导论述了农村“两个飞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同时也探析了我党对区域发展理论的重大贡献。该书着眼于现时资本主义市场为主导的整个世界经济的格局,从客观规律的高度解析了我国扩大开放的必要性和特殊性,论述与世界接轨的各种经济形式,坚持社会主义的开放原则,并化解国际市场带来的各种风险。总结宏观调控的经验是该成果的一个重要任务,提出运用好“两只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不能把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对立或割裂开来。从世界范围来看,市场经济愈发达,宏观调控手段也愈完备,目前已经形成六大系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善于匹配和运用好“两只手”,“计划和市场都得要”,利用好金融、财税、法律、行政等一切手段弥补与矫正市场缺陷,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并论及有关民生的重大经济问题。该成果运用系统论阐明实现整体良性循环的原理,尤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和一大特色。实现整体良性循环(主要是四大循环),是社会化生产方式所要求的最佳状态,它要求各种社会关系、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都能够互补互约,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生命力之源。

  四、把意识形态与分析工具有机联系起来,用一定的篇幅剖析了一些流行的错误观点。意识形态与分析工具的关系实质上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辩证统一。该成果毫不隐瞒为中国社会主义服务的立场,用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为党的基本路线服务。运用的方法论最基本的也就是实事求是的唯物辩证法。由于客观情况复杂多变必然存在认识上差异,由于新社会阶层丛生、利益关系格局变化势必会有不同的立场和观点,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通过各种渠道施加强大的影响,特别是西化、分化的图谋,在理论上出现重大问题的争鸣是正常现象。但最重要的是如何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地位,回答各种诘难,澄清被混淆的是非,回应种种错误思潮(如“私有化优越论”、“国有经济低效论”、“两极分化无害论”等等)。当然,它并不是简单解说现实政策,虽然各个时期的经济政策是直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精神财富,必须认真积累和消化,但这些具体政策又有时间的局限性,并在变动之中,必须以实践检验为尺度去粗取精,使之系统地上升为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

  五、遵循“唯实”的要旨,以大量事实和数据为平台抽象为理论观点。“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恩格斯),该成果以历史分析为平台立论,分析了世界和中国建设的经验教训,力图弄清楚重大问题,诸如为什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没有出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出现在经济落后的国家?为什么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强盛走向灭亡?中国能在逆境中蓬勃发展的奥妙何在?中国将遇到多种风险何以化解?这里包含深刻的教训和规律性的东西。该成果在实证研究的扎实基础上立论,改变那种先找理论概念再说事实、用概念剪裁现实的习惯,分析大量案例,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同时还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做了五个方面比较:(1)中国自身的历史比较;(2)中国的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比较;(3)中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比较;(4)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比较;(5)中国与已和平演变的国家(主要是俄罗斯)比较。通过比较,找出优势和劣势,昭示中国的特色,进而揭示走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的必然性与特殊性。该成果体现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运用了大量的自然科学资料。总之,该书力求实现叁个“实”:理论思维唯实,行为导向务实,语言表达朴实,甘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派经济学”。
(责编:陈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