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站内搜索&苍产蝉辫;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成果选介>>年度项目成果>>理论经济

西部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产物有效供给:理论、实践与对策

——《西部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产物有效供给的理论与对策研究》成果介绍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2011年12月26日15:52&苍产蝉辫;&苍产蝉辫;来源:

  云南财经大学叶文辉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产物有效供给的理论与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06叠闯尝062),最终成果为同名研究报告。课题组成员:周文、杨树琪、边明社、王文惠、姚永秀。

  本项目基于公共经济学视角,在对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产物理论、公共产物偏好显示机制、地方公共产物有效供给理论进行系统梳理、评述以及思想凝练的基础上,探讨中国的公共财政框架构建与政府职能转型;同时,对中国农村公共产物供给制度变迁和脉络进行梳理,并结合当今新农村建设背景,建立西部地区农村公共产物有效供给的对策体系,探讨契合的供给模式。

  一、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与对策建议

  1.公共产物理论与中国公共财政的定位。主要包括公共产物的定义、公共产物的有效供给、公共产物需求的偏好显示与公共选择、地方公共产物的供给与财政分权理论、中国财政体制变迁与政府的公共产物供给职能的定位等内容。建立农村公共产物供求的理论框架和理论支撑。对中国公共财政特征进行深刻的总结,用公共产物有效供给的主线解析中国公共财政制度变迁、财政体制的缺陷与变革思路,明确提出公共财政的变革方向就是公共产物的有效供给,现代政府的核心职能是为民众和公司提供公共产物(公共服务),这是市场经济对政府职能的本质规定,也是中国经济社会转轨进程对政府转型的基本要求。通过引入社会的力量,可形成“市场-政府-社会”“叁层互动”的公共产物供给体系。

  2.中国农村公共产物供给实践与体制变迁。更多立足经济角度,也兼及社会因素,应用经济史、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和成本-收益法,结合对中国秦代以来的国家财政、乡村财政与社会运转的经济史的梳理,剖析不同历史时期的乡村公共产物供给体制产生的经济原因和社会因素,制度的优势与劣势。从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乡村治理制度变迁分析农村公共产物供给体制的演变,提出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必须统筹城乡公共产物供给以及农村公共产物供给体制的改革思路,进而提出当今农村公共产物有效供给的着力点与对策:统筹城乡公共产物供给,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健全事权与财力匹配的体制,合理界定各层级政府的事权,增强基层政府农村公共产物的供给能力,对现行的农村公共产物供给实施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公退民进等多种形式的体制创新,在新形势下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人员的能力,建立科学的公共产物需求偏好表露机制,实现乡村(社区)居民自治的完善与“管理民主”。

  3.新农村建设的实施与西部农村公共产物有效供给。阐述了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基于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背景,探讨考虑西部特殊性的西部农村公共产物供给对策。成果提出,公共产物有效供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农村公共产物的有效供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农村公共产物供给不足已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严重障碍,农村公共产物供给缺陷是导致农村政策悖论的根本原因。对有关农村建设运动的借鉴研究发现,新农村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愈发强烈;中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特别是财政实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可能性、可行性。西部的新农村建设还有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条件,西部地区老、少、边、穷等因素,以及生态保护、灾害频发,内部差异悬殊的地理地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这些与其它地区迥异的特点是我们考虑提高西部农村公共产物供给水平重要着眼点: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更加关注西部地区的城乡公平、民族公平、地区公平与农民生存权、发展权,站在国防安全,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强化国家认同的政治高度加大对农村特别是边境地区、民族地区民生事业的支持;中央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和转移支付力度,强化在涉及公民基本人权的农村公共产物供给,着力提高西部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对西部农村的基础设施及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民族地区的公共产物有效供给;基于各地有限的财力,农村公共产物供给应找准短板、最薄弱点投入财政资金;基于边际效益高低排列公共产物供给优先序和轻重缓急;发挥东部发达地区对口支援、帮扶西部贫困地区机制的效应,提高西部贫困地区公共产物供给水平。

  4.西部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物的供给现状分析。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共产物的供给类别划分为经济发展型、公共服务型、社会事业型和生态环境保护型等四大类,利用统计年鉴和全国普查数据对近年来西部地区与其它地区、典型省份、全国平均在各种农村公共产物供给水平上的差距,以及西部地区各省份差距进行比较分析,结合数据分析评价西部农村各种公共产物供给的实践情况,提出较具体的建议。通过因子分析和变异系数分析,分别得出中国西部10个省份农村公共产物供给的综合评价结果。从数据分析发现,西部地区农村各种公共产物供给水平远低于东部、中部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是不争的现实。西部与中、东部地区相比,有的指标差距正在缩小,说明经过多年的努力,西部农村地区的公共产物供给状况正在逐步发生改善;有的差距极大,但有的指标却有渐行渐远的趋势。

  5.西部地区财政支农与农业公共产物供给。从总量和结构方面重点分析了西部地区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并与中部、东部典型省份相比较,提出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与建议;采用计量方法对财政支农总量和各部分支出的宏观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提出财政支农结构调整的建议。

  6.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公共产物供给模式。由于西部各地在总体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地理条件、文化背景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农村公共产物供给不可能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供给,要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实施相配套的农村公共产物供给模式,这样才能发挥当地优势,优化农村公共产物的供给。通过农村调研、走访及案例分析,考虑到西部地区各地社会、经济、文化的不同情况,提出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西部农村公共产物供给的典型模式主要有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产业带动发展模式、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模式、市场机制诱导发展模式、劳务输出发展模式、全社会动员协作发展模式。

  7.中国新农村建设与公共产物供给的调研报告。对国内二十几个省(区、市)的县(区)、乡(镇)、村进行调研、走访,特别是对西部典型农村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应用问卷调查等调查方法和案例分析法探讨农村公共产物供给的有效模式,构建西部农村公共产物多元化供给模式的制度安排与政策体系,并在调研报告和对农村长期观察的基础上撰写咨询报告《西部新农村建设的公共产物供给模式探讨》。

  二、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在对西方公共产物理论发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建立农村公共产物供求的理论框架和理论支撑。对公共产物理论的凝炼能为我们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确定位中国政府职能提供理论支持,对当今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公共财政的实践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结合当今新农村建设背景,建立西部地区农村公共产物有效供给的对策体系,提供对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有价值的若干研究成果和咨询报告,对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公共产物供给实践提供理论支持。结合案例分析提出西部地区农村公共产物供给的六种典型模式。

  通过对近年来西部农村公共产物的供给、财政支农投入等情况的定量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西部农村各类公共产物供给水平与地区差距,剖析形成的原因,指导新农村建设实践。

  基于中国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现实,借鉴西方公共经济学规范与实证研究的新成果,为农村公共产物供给与需求机制构建提供理论支持。选择典型地区展开的调查研究,考察、分析、总结各地区资源约束条件、供给模式、体制优势与劣势,这些调研报告对西部乃至其他地区农村公共产物供给的实践有指导和借鉴价值。

(责编:秦华)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