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站内搜索&苍产蝉辫;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成果选介>>年度项目成果>>应用经济

开发新型农民&苍产蝉辫;推动新农村建设

——《培养新型农民与新农村建设研究: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分析、作用机制与政策建议》成果介绍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2011年05月10日14:58&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武汉大学李燕萍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培养新型农民与新农村建设研究: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分析、作用机制与政策建议》(项目批准号为07叠闯驰101),最终成果为研究报告《新型农民开发与新农村建设》。课题组成员有:涂乙冬、胡羚燕、叶晓倩、吴绍棠、闻铭、吴欢伟、张一兰、蒋文晶、吴维。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解决“叁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最终受益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效。结合我国国情,探讨新型农民开发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机制、途径,整体和系统地思考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有利于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实现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因此,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新型农民开发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机制与政策建议,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全报告在逻辑上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体系。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展开研究。在提出问题部分,对课题进行总括的研究;在分析问题部分,从理论到实践,从国内到国外,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探讨;在解决问题部分,通过中外比较研究,提出政策与对策。

  1.提出问题部分。(1)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我国新农村建设及农民问题的变迁,分析现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和新农民建设的深刻背景,从而提出研究的问题。(2)理论基础的梳理。对研究的相关理论、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以及国内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农民开发的政策等进行了回顾、归纳和评述。结合我国国情与农村实际,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民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理论架构。

  2.分析问题部分。(1)研究了我国新型农民开发现状。课题组组织了23支调研队伍深入我国11个省(自治区)的农村,通过问卷调查、走访与深度访谈,全面的考察了各地新农村的建设和新型农民开发,掌握第一手的调研数据和调研资料。课题组对调研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我国各地新型农民开发实践进行了梳理与总结,探索我国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农民开发的经验或规律。(2)探讨了新型农民开发平台的构建。报告首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新型农民开发的载体作用进行了理论研究;其次提出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二维度整合模型”;然后结合调研的案例分析了贫困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新型农民开发的作用等;最后系统总结了我国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经验和启示等。(3)探究了新型农民开发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路径。课题组构建了农民人力资本、农民学习及其新农村建设绩效关系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人力资本理论对促进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4)构建了新型农民的素质模型。课题组将管理领域成熟的素质模型建构理论引入到新型农民开发领域来,运用文献分析法,建立基于新农村建设需求的新型农民素质模型,提取新型农民素质模型的结构和素质特征族;对各素质特征族下的特征条目进行提取、编码和行为描述。

  3.解决问题部分。(1)归纳了国外农民开发实践经验并提出启示。课题组考察了世界上最成功和典型的相关国家的新型农民开发的体系与措施,包括以英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韩日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开发实践,通过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新型农民开发体系的考察,以给我国的新型农民开发提供有益的借鉴。(2)提出了基于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开发战略及其政策建议。课题组构建了新型农民开发的动力机制模型,提出“教育和医疗机构为基础、公司主导服务、政府统筹服务、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多层动力模型,并提出实施农民开发战略的政策与措施,包括:发展现代农业,改进农村教育体系,完善农民培训体系,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农民健康投资等。

  叁、研究的重要观点

  1.我国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民开发的思想和实践在新中国成立60年中不断深化。党始终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党的四代领导集体都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正反两面经验表明,要解决农民问题,应当牢牢把握两条主线:一是改革土地制度,使之符合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最重要资源,土地制度是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村兴衰成败的关键。二是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民的收入增加是农村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基础;反之,就会引发严重的社会矛盾,影响农村的各项事业发展乃至国家、社会的进步。

  2.我国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民开发工作成绩与问题并存。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基层的政治文明不断完善,农村文化事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新农民开发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新型农民开发的形式不断丰富,农村社会保障正在建立和逐步完善,但我国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民开发仍然有不少问题,例如:农民收入增速放缓;部分农村仍然存在落后的思想;新型农民开发投入不足;新型农民开发的体系不健全;新型农民开发主体的基础较差等。

  3.我国新型农民开发的已形成了一些经验。尽管新农民开发实践的时间不长,但各地也有一些好的经验:政府积极推动新型农民开发实践;新型农民开发实践应服务当地的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民开发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符合农民的实际需要。

  4.“科技型”、“市场型”、“管理型”和“公司家型”农民是我国新型农民培育和开发的方向。“科技型农民”着重生产技术,是运用科技来进行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市场型农民”着重信息和服务,是连接农业生产和市场销售的桥梁;“管理型农民”着重经营管理,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龙头力量;“公司家型农民”则强调综合能力,是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四种新型农民相辅相成,相互合作。

  5.中国情景下农民人力资本、农民学习能提升其新农村建设绩效。课题研究运用农村调查数据和统计资料,校验了农民人力资本、农民学习及其新农村建设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农民的知识资本对新农村建设绩效有显着作用;农民健康资本不仅对新农村建设绩效有显着作用,且在农民知识资本与新农村建设绩效中具有调节作用;农民学习则在两者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提高农民知识资本和健康资本、农民学习水平,从而提高农民新农村建设绩效。

  6.我国新型农民素质模型应包括六个特征。分别为“思想道德”、“法律意识”、“文化水平”、“技术水平”、“经营管理与产业开发能力”以及“主体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这项课题的研究为培育和开发新型农民提供了素质“标杆”。

  7.我国新型农民开发体系的动力包括“四层次”。结合我国实际,我国新型农民开发体系的动力应是“教育和医疗机构为基础、公司主导服务、政府统筹服务、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四层次,多层动力机制将有利于调动最广泛的力量参与到我国的新型农民开发中。

  8.农民专业合作社既是农村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形式,也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平台。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农业生产成本的节约,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实现农村产业化经营,形成农产物销售的规模效应。同时,有益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专业技术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型农民开发的重要平台。

  9.国外农民开发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新型农民开发工作有两个重要启示。一是对农民的知识、技术等方面的开发,主要依靠农村教育体系、农村技术培训体系来完成;二是对农民体力的保健与开发,主要依靠农村的医疗卫生体系来完成。发达国家的这两套体系经历了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演变,已形成了较完整的系统,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民开发也将是一个长时期的变革过程。

  10.建立我国新型农民开发的法律、法规。我国目前涉及到新型农民开发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大都零散分布在各种对于农村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中,大多数法规的法律效力较低,且大多是对新型农民的重要性、原则等内容进行强调,缺乏指导性和实质的操作性。为了推进我国的新型农民开发的进程,我国有必要通过一部专门的法律,这在韩国、英国、德国等国家也有先例。通过法律的完善来保证和推动新型农民的开发进程。

  四、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

  这项成果系统地研究了新农民开发体系,丰富了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成果构建并验证了农民人力资本、农民学习和新农村建设绩效作用模型;建立了基于新农村建设需求的新型农民素质模型;提出了基于“市场拉力”和“政府推力”的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二维度整合模型”,这些都是在学术上首次提出,具有较大的学术创新价值。

  这项成果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成果对各级政府实施新农村战略提供了新思维、新视角和新方法,将促进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创新;提高我国农民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建设新农村急需培养造就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通过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实现和谐社会。

(责编:高巍)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