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张中云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发展史研究》(项目批准号为01叠骋闯012),最终成果为同名专着。课题组成员有:林德山、赵绪生。
列宁最早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体系概括为“叁个来源和叁个组成部分”,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之后,我国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将其细分为由更多相对独立学科组成的科学体系,至少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军事学、伦理学、文化学、新闻学、教育学、历史学等。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重要内容和相对独立的部分,但以往很少有人作过独立研究和系统概括,该成果尝试从理论体系及其历史发展进行简要概述。主要内容如下:
一、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的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国际政治学界,有人不承认马克思主义有独立系统的国际政治理论,因为它没有自己的理论基础;有人虽承认国际政治存在“叁种理论范式”,即自由主义、现实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但将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简单归结为“阶级论”。这都是片面的。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这也是她同国际政治其他学派相区别的基本标志。马克思在1859年所着的《&濒迟;政治经济学批判&驳迟;序言》中,对他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作了全面释述,其中心是“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法律的和政治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恩格斯后来在阐述马克思的这一原理时又进一步明确指出:“下面这个原理,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过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延伸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正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明确与自由主义(理想主义)、现实主义的区别。自由主义只强调理想、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忽视或轻视物质利益和物质力量;现实主义只强调权力、实力的作用,忽视或轻视权力、实力是建立在一定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之上并受其制约的。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不可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科学揭示、说明国际政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二、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的理论支点是国家的本质与任务和时代的性质与特征。国际政治是国家间相互关系内容的集中表现和国家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国际政治的主体是国家,任何国家活动的任务,又与一定的时代性质和特征相适应。
何谓国家?人们对它从来有不同的解读,分歧的焦点在于它是不是一定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一定阶级利益的代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国家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的仲裁力量,又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代表和工具。国家无论是国内行为,还是国际行为,说到底都是代表其国家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
何谓时代?马克思主义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提出,划分历史大时代的依据是一定的物质生活方式和经济生产,由此明确提出了人类历史演进的几个历史大时代的划分:“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社会演进的几个时代。”&苍产蝉辫;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所处资产阶级历史时代看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必然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历史时代,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历史时代。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分析和论证国际政治问题,必须把握国家的本质与任务和时代的性质与特征,才能揭示国际政治现象的特征和性质。在资本主义历史时代,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对外贸易,占领世界市场,掠夺别国财富,谋取世界霸权,为达到此目的,交替使用战争与和平两手,是这一历史时代国际政治的基本内容和本质。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进入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代,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上,主张平等互利贸易,谋求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内政,反对掠夺和称霸,反对战争,争取世界和平,国际政治具有了新的内容和性质。
叁、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概述国际政治各类基本问题和社会主义国家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国际政治基本问题有各种类型:有的贯穿于历史长期发展的始终,诸如战争与和平、世界格局、国际秩序等;有的随历史条件变化而变化,诸如民族问题从民族主权国家发展为民族殖民地问题等;有的是在一定历史时代产生的特殊问题,诸如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等;有的是全新的问题,诸如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相互关系的原则和不同性质外交战略和政策之间的矛盾与斗争问题等。面对国际政治基本问题,不同阶级、政治集团和各种学派都有自已的立场与诠释,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在于揭示这些基本问题产生的历史条件、内容实质、发展趋势与实际影响,以及采取的基本原则。
国家外交是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具有鲜明特色的部分。马克思主义在批判资产阶级国家和政党的外交中,创立具有自己品格和作风的外交理论,规定了工人阶级政党在执政和非执政条件下的外交应该遵循的理论原则、战略策略、方针路线和目标任务,摆脱了传统外交局限于政党、地区、民族和国家利益的狭隘框框,站在社会进步和世界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的高度进行思考和决策,坚持反对大党主义、大国沙文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维护自身正当利益的同时,还积极致力于构建和平、平等、合作、进步的新世界。
四、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显示其发展的叁个重要历史阶段和里程碑。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经历了马克思、恩格思的原创阶段,列宁、斯大林的继承发展的列宁主义阶段,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进一步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阶段,树立了叁个里程碑。
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恩格思以科学的世界观剖析世界的阶级划分与对立,“洞悉国际政治的秘密”,揭示了国际政治基本问题的性质和发展规律,提出了工人阶级政党的国际战略和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形成了最初的科学理论体系。
在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列宁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国际政治理论为指导,揭示了世界由阶级划分与对立,发展为压迫与被压迫两大民族的划分与对立所产生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原则,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国家奉行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新思想。斯大林继承列宁的思想,分析了世界形成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两大对立阵营产生的新问题和新的世界大战的形势,提出了工人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新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丰富了列宁的思想。
在时代主题是革命和战争、和平和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创造性地探索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毛泽东根据世界主要矛盾变化和世界格局演变的国际新形势,提出了“叁个世界”战略划分的理论,系统阐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必须奉行独立自主、和平、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加强与新独立国家之间的团结与相互支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决不称霸,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广到所有国家关系中去。邓小平在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提出时代主题已由革命和战争转变为和平和发展,强调生产力与综合国力竞争已成为国际斗争的新焦点,指明两极格局瓦解和世界多极化发展已势不可挡,提出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准则,提示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软实力不亚于硬实力,强调社会主义中国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江泽民根据和平和发展仍是时代主题的大形势和国际关系、国际格局变化的新特点,系统阐述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样性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多方面理论;提出国际新安全观;从地缘政治视角,主张社会主义中国奉行睦邻外交、双边外交、多边外交政策;强调以“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四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和发展共产党之间、共产党和其他各类政党之间的关系,通过党际关系的发展,促进国家关系的发展。
该成果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的重要内容,并有相对独立的、与时俱进的学科体系。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发展史是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国家的性质与任务和时代的性质与特征为理论支点,贯穿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始终并随世界形势和格局变化出现的各类重大问题为基本内容,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为落脚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以及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叁大历史发展阶段为程序等这几部分构成。运用这一框架进行研究和梳理,较准确地、有所创新地概述了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发展史的基本内容和涉及的重大理论。其社会价值在于:为进一步拓宽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视野和研究领域提供一种思考,为历史地、系统地把握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一种比较和选择。
(责编:高巍)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