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站内搜索&苍产蝉辫;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成果选介>>年度项目成果>>民族问题研究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路径:社区参与旅游发展

--《社区参与旅游开发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研究》成果介绍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2011年05月10日15:42&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中山大学孙九霞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区参与旅游开发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研究》(项目批准号为06叠惭窜022),最终成果为同名研究报告。课题组成员有:陈志钢、马涛、陈浩、吴丽蓉、陈冬婕、张倩、史甜甜。

  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是影响民族地区快速发展、文化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问题,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加强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但在当今全球化和现代化浪潮下,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及延续面临挑战。在此背景下,寻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路径可谓意义深远。

  该成果利用凝视理论、族群认同理论、文化再生产理论、赋权理论、主客关系等多种社会学和人类学经典理论,通过对西双版纳傣族园、叁亚凤凰镇回族村等6个社区旅游的发展历程、社区参与的状况、目的地族群的社会及文化变迁的深入调研和理论分析,寻找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发展路径,以建构真正适合中国旅游实践的、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发展的社区参与模式。

  从内容上看,成果的前半部分为案例调研和现状解析。第一章、第二章将全球化现实背景及社区参与、旅游影响、族群认同、文化生产、文化自觉、旅游凝视等相关理论背景进行介绍;第叁章至第八章深入考察了6个案例地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状况,从民族的地方性知识出发,寻找社区居民的文化真相,通过分析民族语言、民族饮食、民族建筑、民族服装、民族节日、民间组织等各文化要素的变化调查了少数民族社区参与旅游开发中的社会、文化变迁,并进一步寻求变迁中的积极和消极成分。在此基础上归结出社区参与的特征、参与形式、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成果的后半部分为基于案例的理论分析与提升。第九章对全球化及旅游对族群、文化的不同影响作出解读,指出全球化强化了族群与文化的同质性,而旅游发展则凸显了族群与文化的特质。第十章论述了旅游虽然对目的地文化保护及延续有正效应,但旅游却带来了不同利益主体的矛盾与冲突。并通过对不同参与层次下的案例地的文化保护情况的对比分析,提出了旅游发展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路径——社区参与。第十一章对案例地中社区参与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社区参与的有效模式。第十二章得出结论——旅游是族群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多赢平台。第十叁章对研究得出的重要观点进行了梳理与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通过案例对比揭示出社区参与对文化保护的规律性特点和类型化特征。本研究选取了6个处于不同旅游发展阶段、社区参与程度及文化保护效果不同的少数民族社区作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6个少数民族社区参与旅游的程度、文化保护的效果、族群认同等方面。将这些社区按照参与程度与传统文化保护程度划分为不同类型,并综合进行类比从而得到了社区参与对文化保护的规律性特点和类型化特征。

  第二,旅游为族群带来利益的同时带来了冲突,这种冲突不仅仅表现在社区居民与外来者之间,同时也表现在具有不同利益诉求的社区居民中。利益关系和利益冲突为民族社区旅游中无法回避的纠结。旅游给宁静的社区引来了大量的物流、人流和资金流,原本地处边远的社区一时间变幻成了市场经济的最前沿。作为少数民族旅游社区的主要的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当地政府、旅游公司、外来经营者、非政府组织组织和社区居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经济关系和利益纠结。这种纠结是一种无形的网络时刻影响着各利益相关者的心态与行为。

  第叁,旅游的发展凸显出族群文化的地方化与异质性,旅游成为全球化背景下保护少数民族族群文化的积极力量。与全球化中强调同质化和标准化的发展方式不同,旅游业追求的是族群主体建构的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旅游使社区居民开始重新评价其族群文化的价值,旅游开发使得族群文化和“地方性”变得宝贵。旅游使社区成为自身文化展演的舞台,为身处其中的族群保存了一些原本趋于消亡的文化要素,恢复了族群的地方性和文化的多样性。

  第四,提出了参与旅游强度与文化保护程度呈正相关的观点。作为本族群文化真正载体的社区居民的参与强度与其保护文化的能力、意愿具有正相关关系。社区参与能够强化社区居民的自我意识觉醒,增强社区认同感,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发展和传承。并且,社区参与旅游同当地文化保护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社区参与层次越高,居民的文化保护意识越强,从而对当地文化保护的效果越好。出现了强参与与强保护、弱参与和弱保护、不参与和无保护、异地参与和异化保护等四种参与程度与保护效果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存在“参与积极性很高,但参与旅游的能力有限,程度不高;参与人数众多,但缺乏集体参与;参与活动繁多,但参与收益有限”等限制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因素。

  第五,在社区参与的前提下,构建了以社区为核心的少数民族族群文化保护、发展的有效模式。社区作为发展的主体,作为旅游景观的提供者,作为文化的主人,应以其为核心建构族群文化保护的有效模式。首先,对社区进行“赋权增能”(贰尘辫辞飞别谤尘别苍迟)。通过在经济、心理、社会、政治等四方面的赋权能够消除社区在旅游参与中的“无权感”,改善社区所处的边缘地位,达到建立意识、增强能力和发展技能,通向更多参与、更加平等、更大影响的目的。通过“政府主导、公司介入、第叁方力量协调和法制规范”等路径实现社区的有效参与。赋权增能作为一种权力的分享,它要求国家必须从法律或政治上支持和授予社区增权的合法性,并建立起一套正式的支持性的(蝉耻辫辫辞谤迟颈惫别)制度来保障社区参与的权益,将传统的“自上而下(罢辞辫-诲辞飞苍)”的社区参与方式改变成为“自下而上(叠辞迟迟辞尘-耻辫)”的合法赋权形式,从而将强势的力量与相对弱势的力量均衡地安排在一个宪制框架内,通过第叁方制约来真正实现旅游发展中各种权力关系的平衡,进而实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制度化。

  第六,社区参与旅游成为族群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平台。旅游集结了游客、社区、旅游公司和当地政府等多个利益主体的文化保护方面共同的需要:作为需求方,游客对异文化本真性的追求使社区出现市场导向的文化保护趋向;作为供给方,族群文化根基的保持是族群得以延续的基础;旅游公司依据游客的需求提供“原真性”的文化;而政府作为地方形象的正式代言也重视地方特色文化的保持。旅游为社区文化发展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社区族群自身延续需要发展;地方富裕形象的塑造维护使得政府对社区文化发展日渐重视;社区文化发展随游客来说是更高服务质量得以提供的基石;对存在与社区内的不同公司社区文化发展意味着更大的商机。社区内部各利益主体内发的张力拉动社区向前发展。旅游既使文化保护呼声更强大,又为社区开辟了发展的新路径。

  第七,除了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作用外,社区参与还为民族地区社会转型提供外部动力,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有利于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民族地区由于地理和区位的劣势,社会转型的机遇相对较少,但发展旅游业往往有比较广阔的前景,对提高社区居民收入,推进农村的城市化,推进乡村社会转型具有积极意义。社区参与过程中需要有相应的机制对参与形式与公共资源的使用做出界定,使得村民能够有效利用社区旅游资源,防止“公地悲剧”的产生。这种良性旅游参与能够营造和谐的旅游氛围,提高目的地民族的好客度。

  该成果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保护及旅游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旅游救文化、文化救认同、认同救民族”的研究理念为解决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思路;其为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所引发的社区居民之间、政企之间、主客之间的博弈与矛盾所需要的解决模式与合作平台提供了参考;尤其是成果中构建的以社区为核心的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从学术上看,该成果在调研中累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对原真性理论、社区参与理论、赋权理论、主客关系理论、文化移植与文化自觉理论等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为后续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外,该成果突破已有旅游影响研究的范式,基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探索旅游影响下不同旅游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社区参与旅游与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分析蕴涵其间的互动机理与形成机制,对于旅游影响的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责编:高巍)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