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大学崔明德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隋唐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研究》(项目批准号为07叠惭窜008),最终成果为专着《隋唐民族关系思想史》。课题组成员有:马晓丽。
一、主要内容 这项成果在考释大量文献资料、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对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进行深入探讨。成果不仅研究这一时期民族关系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背景及条件,而且考察民族关系思想的渊源、发展及影响,同时也重视对民族关系思潮的探讨,全面展示了各类人物思考和认识民族关系的心路历程;既挖掘、研究和提炼各类人物民族关系思想的基本观点、思想内涵、理论深度,又分析他们的经历、性格、个人素养以及当时各种思潮与其思想形成的关系,也考察这些思想的实践成效、历史价值及时代意义;既研究民族关系思想逐步深化与完善的过程,又考察和分析民族关系思想在当时被接受的程度,也分析民族关系思想的特点、实质及历史局限;既探寻这些思想合理的部分作为借鉴,也为各类人物的民族关系思想做出合乎理性的价值定位。
这项成果共十六章。第一、二章对隋朝的“君臣一体”、“威服德怀”、“离强合弱”、“辟土服远”、“大一统”、“天下大同”以及分化瓦解突厥等思想认识进行了全面探讨与阐述。第叁、四、五章对唐朝贞观年间的民族关系思想作了全面研究,重点考察唐太宗和褚遂良的民族关系思想,系统论述内地派、河套派及河北派在安置突厥问题大讨论中的思想交锋。第六章从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缺乏正确系统的民族关系思想这一新的视角分析该时期民族关系恶化的原因,并对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潮进行比较细致的探讨。第七、八章全面论述唐玄宗和唐德宗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辨析唐玄宗的多事四夷思想与秦始皇、汉武帝思想的区别,唐德宗思想与行动的脱节以及刘贶和严尤“叁策论”的差异等问题。第九、十章全面梳理和客观评述从唐宪宗到唐朝末期各类人物的民族关系思想,基本恢复了这一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全貌。第十一至十五章全面考察分析突厥、吐蕃、西域诸国、回纥、南诏等少数民族政权首领的民族关系思想,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第十六章对隋唐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相关着作及作者进行了考证和分析,为继续深化民族关系思想的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主要观点 1.中国民族关系思想是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各类人物对中国民族关系的认识,是几乎所有统治者制定民族政策、处理民族关系的理论基础;既有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军事家及普通民众对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反思,也有他们对当时民族关系现状的理性思考和客观认识,还有他们对民族关系未来发展趋势的预见。反思是为了吸收前人的智慧,汲取前人的经验,接受前人的教训;预见未来走向,是为了更好地规划和处理民族关系。当然,他们的反思和认识,有的属于真理,有的或许是谬误;有的比较客观,有的则非常偏颇。他们对未来民族关系的预设方案,有的符合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有的则过于理想而不切实际。
2.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在中国民族关系思想史上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比较活跃,各民族之间的来往相当频繁,为各类人物观察、思考并认识民族关系以及进行理论阐述和概括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与丰富的资料。二是从思想体系来看,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已达到比较成熟的程度。叁是这一时期各类人物观察和认识民族关系的视野比较开阔,对他们的思想观点阐述得比较深刻。四是这一时期的一些思想观点不仅具有划时代意义,而且对后世产生过重要影响。
3.汉族、少数民族、“汉化”及“胡化”等四种人物的民族关系思想,是中国民族关系思想的组成部分。各类人物民族关系思想的形成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这其中既有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又有个人对民族关系的深切体验,也有传统民族关系思想的浸染,还有当时民族关系思潮的影响。
4.隋朝长孙晟“离强合弱”思想之所以能发挥巨大作用,主要因为:其一思想资料的真实性;其二思想本身的完善;其叁得到了隋文帝的大力支持,有了付诸实践的条件。
5.唐太宗民族关系思想的价值,首先在于维持了以唐朝为中心囊括周边各少数民族在内的大一统局面;其次唤起了少数民族自尊的觉醒,重现了少数民族人的价值;第叁,把当时的道德水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6.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民族关系不断恶化的根本症结,在于缺乏正确的系统的民族关系思想作为行动指南。作为封建帝王来说,唐高宗和武则天都没有形成完整的民族关系思想体系,所以在处理民族关系时经常茫然失措,四处碰壁。作为在京任职的中央大臣来说,由于缺乏必要的思想资料,因而绝大多数人也没有形成系统的、完整的民族关系思想。即使有个别十分关注民族关系的有识之士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民族关系思想,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很难找到实践的园地。而那些长年生活在边陲的有识之士,则根据当时的现实需要,在总结历代民族关系的经验教训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民族关系思想,因而基本维持了民族关系局面,使大唐王朝在激烈的民族冲突中危而不倒,险而不倾。
7.唐德宗的威与信并立思想是中原帝王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理论,但因其常在威与信之间摇摆不定,所以难以付诸实践。唐德宗在战与和问题上的反复不定,必然使其在威与信之间摇摆不定,最终导致吐蕃劫盟,使唐朝损失惨重。陆贽的民族关系思想虽博大精深,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熔批判性、建设性和可行性于一炉,但由于其批判性太强,涉及面太宽,不太容易被帝王所接受,因而难以在实践中发挥它的指导作用。刘禹锡虽然非常向往“百蛮向化,四海无虞”,也提出了有助于改善民族关系的思想观点,但因其在政界影响不大以及多年都处于被贬地位,所以他的思想也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相对而言,由于韦皋立志高远,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加之他长期在西南地区开展“西抗吐蕃,南抚蛮獠”工作,使其“永同一家”及“西南向化”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8.高昌首领麴文泰之所以胆敢按照“各得其所”的思路向唐太宗的权威地位挑战,主要因为他做出了叁种错误的判断:第一,与西突厥签订了“共为表里”的盟约,误以为得到了对方的支持;第二,误以为唐朝没有出兵高昌的实力;第叁,误以为高昌距唐朝遥远,唐朝无法到达,即使到达也不堪一击。高昌很快被唐所灭,在很大程度上与麴文泰的错误判断和决策有关。
9.在南诏与唐朝、吐蕃的叁角关系中,既有对抗的一面,又有合作的一面。当两个政权处于平等地位或得到平等地位的承诺时,就容易合作,否则,就会出现裂痕,甚至爆发战争。两个政权同盟关系的破裂,背后都有第叁者插手。由于南诏常“挟唐为轻重”,因此,唐朝在南诏、唐朝、吐蕃的叁角关系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南诏异牟寻的“永为唐臣”思想观点的产生,除了深受吐蕃的欺压之外,主要还有如下叁个方面因素:一是南诏与中原王朝有着比较密切的渊源关系;二是唐朝因势利导,积极争取;叁是深受郑回的影响。异牟寻和韦皋共同创作的《南诏奉圣乐》,具有非常明确的指导思想,都想突出“西南向化”的主题,既反映了南诏脱离吐蕃归附唐朝的现实,又体现了唐朝统治者希望“西戎、北狄悦服”、天下一统的理想追求。
10.隋唐时期,许多重要人物编撰了大量的与民族关系思想相关的着作,这些着作既体现了他们对历史和现实民族关系的认识,也为研究民族关系思想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尽管这些人物着述的风格不尽一致,侧重点也不完全相同,但从总体来看,这些人物以及他们的着述大都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共同之处:第一,他们都是博学之士,都有满腹经纶。博学使他们熟知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对现实的民族关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第二,他们着述的出发点大都是为最高统治者提供治理边疆和处理民族关系的信息资料和经验教训,也可以说都是经世致用之作。第叁,他们的着作大都引起最高统治者的高度重视。第四,他们大都有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或工作的经历,对少数民族比较了解,一方面为他们撰写相关着作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对民族关系有了更加接近实际的感悟和认识。第五,他们大都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因而他们的着作大都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叁、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这项成果比较系统地梳理和研究了隋唐时期民族关系思想,有助于应对国内外学术界正在兴起的“民族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的研究热潮,正确把握这一研究热潮的发展趋势。成果丰富了中国民族理论和思想史的研究内容,有助于民族理论乃至中国思想史和民族关系史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无论是汉族政治家的“爱之如一”及“天下一家”等思想,还是突厥、回纥政治家的“天下一统”、“以水洗血”等思想,都对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巩固及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这项成果对进一步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责编:陈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