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樱与扎拉嘎主编的《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两卷本——先秦至唐宋卷和元明清卷,共120万字)由贵州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系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承担的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中国各民族文学的贡献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的最终成果。从1997年立项以来,该课题组为保证项目成果的权威性,多次召开各地各民族的学者座谈会,制定了比较清晰的撰写框架,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学者担当主笔,聘请部分知名学者参与撰稿。
《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一书,在民族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开拓性与前瞻性。该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的研究视角为本项研究成果选择了较为合适的切入点。
参与本课题研究的学者一致认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在中华民族文学发展进程中,各民族文学的发展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丰富遗产是各民族共同创造、共同奉献的。由先秦直至清代的文学史发展过程中,众多的民族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其中,为自己的民族文学以及汉语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根据不同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分析其对于文学发展的影响,拓展了我们的研究视野
二、该成果在科学的研究理念指导下,通过多种研究方法,对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多种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基本上厘清了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的发展脉络,并对多民族文学关系做出了学理性阐释。
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涉及到历史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神话学、民俗学、美学、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等诸多学科;近年来引起学界广泛重视的系统论、结构主义、接受美学、精神分析、阐释学、比较文学等等研究方法的引进,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崭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思路。
不同朝代的民族关系有不同的特点,不同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也不一样。我们面对不同的研究对象时,须区别对待,掌握其各自不同的发展规律。例如,同样是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鲜卑族建立的北魏与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亦或是满族建立清朝,统治者都各自奉行不同的文化政策,各民族间交往与融合的程度有所区别,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可以用来解释发生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各民族文学关系。本书的撰稿者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大量的文献史料中悉心钩沉,谨慎求证,力求准确客观地反映不同历史时期民族文学发展的原貌。
叁、注重中国各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是本研究的重心之一。
首先,本书把握住中华民族文学发展史的普遍规律与各民族文学特殊性的关系。《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是在中华民族文学的大背景之下展开的,无论探讨某一个历史时期、某一个地区、某一个民族、某一种文学现象,都是将其作为中华民族文学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论述的重点也在于彼此之间的联系。本书在阐述各民族文学关系的同时,利用相当的篇幅描述了各民族文学的发展状况,这种注重各民族文学个性的研究,应该是对以往的研究工作的很好的补充。
其次,强调处理好少数民族文学与中原汉语文学的发展、各少数民族之间文学发展的关系。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中,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文学发展,呈现出一种双向交流、互动互补的趋势。以金代文学为例,女真族接受了汉语文化,同时由于女真文化的南渐,北方民族文化也以清新自然的本色受到中原汉族人民的喜爱,金代文学是女真文化与汉文化优势互补、相互吸收与融合的产物。明清时期的长篇小说《叁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作品被翻译成蒙文后,成为蒙古族民间艺人说唱的文本,并不断被改造、加工,有机融入到蒙古族文学的发展中。
四、《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书将各民族的优秀文学遗产作为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自从秦统一中国后,统一与分裂在中国历史上交替进行,对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我们研究这个过程中各民族文学的关系,深化了人们对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
总之,《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但由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起步较晚,与实力雄厚的老学科相比,学科积累相对薄弱,文献资料相对匮乏,我们的研究工作往往要从搜集资料、甚至田野调查开始。加之,该项目成果包括了先秦至清朝2000多年的历史,其中涉及到的部落、族群、民族众多,文学现象也极为复杂,我们虽然力求多方面地反映出各民族的文学关系,然而由于时间与篇幅的限制,一些重要的论题仍无法纳入其中。比如对于《诗经》的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民族文学的研究、吐蕃文学的研究、西夏文学的研究、敦煌文献的研究等等。而且以中国古代史的朝代更替作为文学发展的分期,本身就有局限性,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有其独特性,成果写作框架的设计以朝代分期,有不够合理之处。
虽然还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我们已经为这样一个具有学术价值的理论课题建构了一个基本研究框架,奠定了比较扎实的基础。我们深知,这个项目的内容丰富性和理论深刻性,不是我们已经完成的成果所能达到的,它需要学者、同仁的继续努力。
(责编:陈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