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民族大学姜桂石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球化与亚洲现代化进程研究》(批准号为01叠厂厂003),最终成果为专着《全球化视野下的亚洲现代化》。
这项成果把经济全球化研究和亚洲现代化研究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经济全球化的涵义、动因、历史进程、效应及现实发展趋向的研究,揭示了经济全球化与亚洲现代化的相互关系以及亚洲现代化的模式、道路、基本规律和特征,探讨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和前途,并提出了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和亚洲现代化的挑战我国应采取的若干对策建议。
一、经济全球化、亚洲现代化发展对我国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经济全球化与亚洲现代化作为当今世界发展中两大引人注目的、不可回避的潮流和趋势,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和互动关系。从宏观世界历史进程的角度出发研究经济全球化,用经济全球化的视野审视亚洲现代化,可以清楚地看出经济全球化和亚洲现代化的发展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从挑战方面看,经济全球化会加剧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冲击我国的市场,使初具规模的民族经济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会致使国家经济主权出现虚置现象;加剧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依赖性,从而增加出现经济危机和金融风险的可能性。从机遇方面看,经济全球化也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迎头赶上的有利条件:一是我国现代化的起点较高,既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少走弯路,又可以自身开发和引进先进技术,产生“后发效应”,实现跳跃式的发展。二是当今世界不仅发展中国家需要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资金,发达国家也需要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和资源。我国可以利用各国之间经济“互补求荣”的要求,引进、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叁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摆脱落后状态的愿望比较强烈。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也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二、面对经济全球化与亚洲现代化的挑战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第一,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充分认识经济全球化和亚洲现代化发展的客观大趋势。一是要进一步树立全球意识,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我国经济不断融入全球化、亚洲一体化大潮之中。二是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合作与竞争。在合作与竞争当中,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提高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叁是要积极努力地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持续发展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第二,积极推进亚洲区域联合的步伐,营造经济发展良好的周边环境,加快实施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亚洲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体正在崛起,并将在新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亚洲必将以其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现代化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但是,由于亚洲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国家也众多,历史、地理、民族、宗教、文化传统各不相同,所以,目前在亚洲走向大联合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制约因素,建设一个联合、共赢、开放的新亚洲,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一方面,我国要在建立一个联合、共赢的新亚洲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采取积极主动的姿态推动“10+1”、“10+3”建设的步伐,与此同时,注重发展与中亚、南亚、西亚的经济贸易合作关系,促进亚洲区域大联合。这样,既可以为中国自身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也可以促进亚洲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中国的发展会给亚洲的发展带来重要机遇,两者形成一种互动的关系。另一方面,在积极推进亚洲区域大联合的前提下,在国内也要加快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我国地域辽阔,东西之间,南北之间,内地与沿海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础上,要加大东部支援西部,南部带动北部,沿海帮助内地的力度。争取在较短的时期内,缩小区域之间的差别,做到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第叁,坚持政府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推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步伐,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东亚模式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政府主导现代化进程,对经济发展实行最大限度的干预。但是,政府干预在现代化初期取得了成效,并不等于说它就是万能的救世良方,就应当一直干预下去。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由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发展的,经济越是成熟,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就应当及时地往回收,让位于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我国在坚持政府主导现代化的前提下,一要不断加大制度建设方面调整和改革的力度,促使政府的角色由直接介入型向间接诱导型转化;二要在不断完善政府主导机制的前提下,加速各种形式市场机制、制度工具的培育工作,特别是要健全各种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职能,并规范其运行;叁要加强民主监督制约机制,防止和克服由于强有力的政府主导所滋生的官商不分和政治腐败现象,维护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四是要在大力搞好经济建设,提高物质文明程度的同时,适时推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使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五要注意培育和发展中间阶层的数量,因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中间阶层的比例越大,越标志着社会普遍富裕程度的提高,越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
第四,根据本国具体条件,循序渐进地扩大对外开放,注意提高防范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世界现代化的模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可变的。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互动的。不仅世界现代化模式具有多样性,而且亚洲各地区、各国家现代化的道路和模式也具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第一,要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迅速发展自己的经济,在全球经济中争得更重要的地位。同时也要注意防范经济全球化对自身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规避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的风险,如非传统安全、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危机和恐怖主义等,做到趋利避害。第二,要在坚持出口导向战略的同时,调整结构,将过去单独依靠出口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逐步转向促进出口和扩大内需相结合的模式,以便尽量降低过高的外贸依存度,避免金融危机,并不断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逐步升级为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在相互协调,运行有序的基础上推行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第叁,要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走科教兴国之路。当前的世界已经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依靠廉价劳动力发展经济的时代已经过去,高新科技产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增加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大力培养科技人才,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产业,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四,当今世界虽然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流,当世界风云多变,而我国又处于市场经济转轨时期,要大力培养善于驾驭国际形势和市场经济的高智能人才,以永葆国家发展的活力。第五,要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既要吸收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也要发扬光大本民族文化的精华,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第五,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届叁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观。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应当进一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把人作为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要素,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大力开发人力资源,走“人才兴国”之路;要把满足人的全面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要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发展;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第叁,要注意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第四,要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的永续发展,不以破坏生态、资源和未来人的需要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责编:陈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