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郝春文教授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于2001年立项,2003年10月结项。其最终成果为专着《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共3卷,105.4万字。第一卷,科学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第二、叁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课题组主要成员有:刘屹、史睿、冯涛。
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指的是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全部敦煌汉文佛教典籍以外的文献。英国国家图书馆是敦煌文献的主要收藏地点之一,此外的重要收藏点还有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俄罗斯联邦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和中国国家图书馆等。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有敦煌文献一万叁千多件,其内容主要是佛教典籍,佛教典籍以外的文献——即社会历史文献也占有相当比重。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而言,敦煌文献中最有研究价值的是其中的社会历史文献,而这一部分文献的主体部分保存在大英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的主要内容按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流水号依次对每件敦煌汉文社会历史文献进行释录,将数百年前的或一千多年的手写文字释录成通行的繁体字,并对原件的错误加以校理,尽可能地解决所涉及文书的定性、定名、定年等问题,每件文书释文后附有校记和90年来学术界有关该文书的研究文献索引。每件文书一般包括文书的标题,文书的释文,说明,校记和参考文献等几个部分。《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全书预计共30卷,现在完成的1至3卷包括斯1号至斯746号间的400余件社会历史文献(105.4万字)。
一、该项成果的主要特色
以往出版的整理敦煌社会历史文献的书籍,均为分类释录本。这些成果虽为学术界了解、利用敦煌文献提供了方便,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其一,由于敦煌文献的内容复杂,不少文书目前难以进行分类和归类,所以,分类录校本不能反映敦煌文献的全貌。其二,由于多数分类录校本的作者是依据目录调查某一类文献,而现在有关敦煌文献的各种目录又极不完备,因而这些分类录校本很难收集齐全其所要搜集的文书。其叁,分类录校容易忽略各类文书之间、各个专题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开展对敦煌文献进行综合的、宏观的研究。由于本项目成果是按各收藏单位的馆藏流水号依次整理、录校,所以,最终能够收录全部敦煌社会历史文献,这就有效地避免了分类录校存在的种种不足。
二、该成果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
本项目所采用的主要编纂方法是依据《英藏敦煌文献》图集释录文书文字。完成释文初稿后,持初稿释文逐件与敦煌文献图版或原件核对。对于文书文字的校理,同一文书有两种以上写本者,释录到哪一号,即以该号中的文书为底本,以其它写本为参校本;有传世本者,以传世本为参校本;无参校本者,用相关文献校理;并视具体情况结合使用本校和理校。我们的工作原则一是要全面吸收学术界整理、研究敦煌文献的成果,为此我们已花费了近十年的时间积累数万张卡片备查。二是文书释文要反复核查,精益求精,每卷释文在定稿前都要经过反复的核查。对于影印图版不清楚之处和黑白图版未能显示的朱书文字,采用赴英国伦敦英国国家图书馆核查敦煌文献原件的办法解决。叁是尽可能为读者多提供一些文书的背景情况和研究信息,以便于一般研究者使用。
叁、该项成果的主要突破&苍产蝉辫;
该项目的重点和难点是对文书文字的释录与对文书年代、名称、性质的考定。由于敦煌文献多为写本,当时的俗体字、异体字保存甚多,还有不少使用河西方音。释读这些手写文字一方面需要查阅大量的工具书,另一方面更需要长期工作经验的积累。又由于敦煌文献大多残缺不全,整理者还要对那些没有名称、年代等的文书进行考证,而考证清楚文书的性质往往是正确释读文书文字的前提。所以,对敦煌文献进行整理、释录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创造性劳动。
该项目的另一难点是正确地释录敦煌文献原件上朱书文字和朱笔校改,还有一批现有图版模糊不清极难辨认的文书。&苍产蝉辫;
为解决以上重点和难点问题,本项目负责人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北京市的共同资助下,曾赴英国伦敦英国国家图书馆工作一年。依据原件核查释文,不仅解决了文书上的朱书文字和朱笔校改和现有图版模糊不清的问题,还发现了一批现有图版遗漏的社会历史文献。项目最终成果中刊布的大部分敦煌文献释文都与原件核对过。这使得本项目的最终成果在对所设计的敦煌文献的定性、定名、定年和文字的释录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特别是对文书原件上的朱书文字、朱笔校改及模糊不清图版上的文字的释录,取得了较大突破。
四、该项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苍产蝉辫;
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五万多件古代文献,不论从数量还是从文化内涵来看,都可以说是本世纪我国最重要的文化发现。这批古文献虽以佛教典籍为多,也保存了大量社会历史文献,对研究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民族、历史、艺术、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社会、建筑、科技及中西交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整理、研究、利用敦煌社会历史文献方面虽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其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相比,学术界对它的了解还很不够,很多很多非常有价值的资料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的研究和利用。仅以唐史研究而言,不少学者在搜集研究资料时可以遍读与唐代有关的文献,但却很少有人将敦煌文献列入自己的阅读范围。结果是其他方面的有关资料几乎被网罗殆尽,却唯独遗漏了敦煌文献中的相关资料。这是有些非常优秀的着作存在美中不足的原因之一。再以古籍整理而论,在中华书局出版的标点本古籍中,大部分未能吸收敦煌文献中的相关成果。在敦煌文献发现已有九十多年的时候,这批材料仍不能为各学科一般学者充分利用,对它的整理和研究仍局限于少数专门研究敦煌文献的学者,这种情况应该说是不正常的。造成以上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条。其一是由于敦煌文献的原件多藏于国外。其缩微胶片和影印件多价格较高,印数不多,流传不广。所以,一般读者阅读敦煌文献的原件和影印件均不甚方便。其二,敦煌文献多为写本,当时的俗字、异体字保存甚多,还有不少写本使用河西方音,故一般研究者即使能够看到,直接阅读也会遇到很大困难。
《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不仅为敦煌学研究者提供了经过整理的研究资料,也为社会科学的诸多学科和自然科学的一些学科的研究者利用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扫除了文字上的障碍,每件文书后所附的说明和研究信息还可直接将读者领到该文书的学术前沿。这对于充分发挥其文献作用,提高其利用价值,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还可为以后全面开展《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释录工作摸索经验,提供范例。在《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全部完成以后,《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还将为人们对敦煌文献进行综合研究和宏观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所以,《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1-3卷是全面整理敦煌社会历史文献的开端,课题组准备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争取早日完成《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全书乃至全部敦煌社会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编纂工作。
(责编:陈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