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站内搜索&苍产蝉辫;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成果选介>>年度项目成果>>中国文学

一部“非典型”学科史

——《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学科通志》成果介绍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2011年05月10日16:54&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刘敬圻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学科通志》(项目批准号为04础窜奥003),最终成果为同名专着。课题组成员有张安祖、杜桂萍、胡元翎、吴光正、杜萌若、陈才训、苗怀明。

  一

  《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学科通志》的研究对象是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学科的原生态。最终成果不采取传统的章节式结构,而是以“百题”的结构形态,对百年学科史上的重大事件、重大趋势、代表性学者、代表性着作进行“真相追踪”和“真相纪实”。所谓“通志”,其义在此。

  为什么选择“百题”形态去清理与呈现百年学科史?主要受研究现状的启发。

  研究百年学科史,有一项迫切需要做的笨工作,即清理基本资料,认定基本史实。这是一项亟待解决的基础建设工作。近十余年间,已有学者投入大量精力,对古典文学学科史做了总结性整合性的研究,写出多种具有鲜明史学观念与理性精神的“以论带史”、“史论结合”的学术史,这是十分可宝贵的。“通志”旨在从另一角度,另一层面上,对百年学科史的研究工作作出重要补充。一种痴迷于“真相追踪”、“真相纪实”的研究思路。既对百年间学科资料比较丰富时期(如“五四”时期,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八九十年代)的学科史实做出较确切较全面较翔实的清理与认定,也要对学科资料相对匮乏时期(如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的学科状况,进行详尽爬梳、追踪、纪实。

  二

  “学科通志”的研究重心有四:一是20世纪本学科所经历的重大事件,二是所发生的重大趋势,叁是所出现的代表性学者,四是所产生的代表性着作。事件、趋势、学者、着作,是这一成果四大研究重心。

  “通志”不设章节,而采取“百题”结构形式。&苍产蝉辫;“百题”的序号,大体上是依照发生(出现)时间的先后,依次排列的。每一专题面对一种具体研究对象,其内容均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百题”集结起来,则基本上覆盖了百年学科史上各个时期发生的重要现象和重大问题。

  以“重大事件”为切入点的专题如:世纪初传统式古典文学研究的成绩与缺失;“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古典文学的批判和影响;“整理国故”对于古典文学学科在观念与方法上的意义;学衡派与古典文学研究;文学研究会与古典文学研究;清华研究院在古典文学学科史上的地位;20世纪20年代的古典文学专业书籍和专业刊物的出版、30年代以前的文学古籍整理、叁四十年代的文学古籍整理、50年代及60年代前期对古代文论的重视和整理研究、50年代及60年代前期的文学古籍整理、八九十年代的文学古籍整理及中国古代文学学术会议与学术交流等。

  以“重大趋势”为切入点的专题如:进化论、性心理学等学说的传入与古典文学学科的发展;“纯文学”观的树立与古典文学学科性质的转变;新红学的兴起及其成就;“五四”以来俗文学研究的兴起(上、中、下);唯物史观进入古典文学学科的滥觞;20世纪30年代“唯物史观文学史”的兴起;分体文学史在叁四十年代的发达;抗日战争对古典文学学科的影响;解放区文艺政策与古典文学研究;1949年前敦煌文学研究的新开拓;新中国文艺政策与古典文学学科的新定位;对“胡适派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与古典文学研究;20世纪50年代及60年代前期在文学遗产“批判继承”理论上的演变轨迹、70年代后期古典文学学科的“拨乱反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与古典文学研究;接受美学、定量分析与古典文学研究;古典文学的宏观研究;古典文学的文化学研究;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等。

  以“代表性学者”为切入点的专题如:刘师培、黄节、黄侃等的古典文学研究;吴梅及其弟子的词曲研究;陈寅恪的古典文学研究;闻一多的古典文学研究;朱自清的古典文学研究;朱光潜的古典文学——美学研究等。

  以“代表性着作”为切入点的专题如:21世纪初近代古典文学研究的开辟之功(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等)、近代小说研究之发轫(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等)、中国文学史的滥觞(林传甲、黄人等的中国文学史着作)、近代词曲研究之发轫(王国维《人间词话》与《宋元戏曲史》等)、文论研究(章太炎《国故论衡》等);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文学史写作(谢无量《中国文学史》等)、30年代的“旧”中国文学史(钱基博《中国文学史》等)、30年代的“新”中国文学史(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等);钱钟书的《谈艺录》;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的产生及其影响;钱锺书的《管锥编》;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着作(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罗宗强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等);90年代的两部《中国文学史》(章培恒等主编本,袁行霈主编本);八九十年代中国古典文学个案研究的突破(诗词、文赋、小说与戏曲)等。&苍产蝉辫;最后,附录《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大事记》。

  叁

  “通志”有以下突出特色,学术价值亦孕于其中。

  其一,对百年学科史的基本史料的清理与基本史实的认定有大的突破。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一项基础建设的工作,一项为深入研究学科史学术史夯实基本的工作。每一专题的研究与写作均力求扎实、切实、翔实,借助对原始材料的发掘、梳理、介绍与展示,让读者直接体察学科史上不同时期的原本状态与原本氛围,“不虚美,不隐恶”,让证据说话。

  其二,对学科史上的是非争议持谨慎客观态度。多介绍史实,少发表评论。对争议与分歧的来龙去脉,对见仁见智的各方论点,均给予客观精当的展示。至于研究者执笔者的“看法”与“倾向”,主要借助对史料的选取、记述和介绍透发出来。这是较严格意义上的“论从史出”。其基本点是:真切翔实的史实,比执笔者的“论点”更重要。

  其叁,“通志”的风格可以简化为“翔实”二字。翔实,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真实,确实,切实。“清理”基本资料,“认定”基本史实,正是一项以求真求实为支点的科学研究工作,离开了求真求实,就谈不上“清理”与“认定”。对一时难以“认定”的现象,则暂时不定,即存疑。存疑,是不定之定,是另一种求真与求实。翔实的另一层含义是力求详尽。展示尽可能详尽的史料,把百年学科史上的大事件、大趋势、代表性学者、代表性着作尽可能原汁原味地提供给读者。用“翔实”的风格说话,是这一成果的主要特色与生存价值。

  其四,以上叁点,决定了“通志”的又一突出个性,即“学科史性质”与“工具书性质”的和谐统一。一部“非典型”学科史,一种“非典型”工具书。一方面,“百题”的构架将百年学科史上的一系列亮点与焦点依照时序依次排列与集结在一起,从而具有学科史性质,一部“通志”式的学科史。另一方面,它翔实客观地清理与认定百年学科史发展中一系列重要资料和重大史实(每一专题后面还附有相关参考文献20种以上),从而有了鲜明的工具书性质,为有志于深入研究和系统总结百年学科史的学者(尤其是中青年学者)提供了某种方便,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责编:高巍)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