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站内搜索&苍产蝉辫;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成果选介>>年度项目成果>>中国文学

楷体《全明词》研究

--《〈全明词〉研究》成果介绍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2011年05月10日16:54&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浙江大学周明初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明词〉及明词相关问题的研究》(项目批准号为06叠窜奥041),最终成果为专着《〈全明词〉研究》。课题组成员有:叶晔。

  对明词的相关研究,在上世纪古代文学研究中比较薄弱。除了民国年间赵尊岳先生整理的《明词汇刊》外,其他方面没有太多的实质性进展。进入本世纪后,随着张仲谋《明词史》的出版,饶宗颐初纂、张璋主纂《全明词》的推出,明词研究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文献平台,逐渐形成一个初步的理论构架,发展态势令人欣喜。然而,明代文献浩如烟海,限于历史等诸原因,饶、张二先生对明代文献的掌握仍有不足之处,这使得《全明词》在版本、辑佚、校勘等方面存在较大的文献漏洞。这项成果正是针对这些研究的薄弱环节做出的一次全面而翔实考察,在体例允许范围内,尽可能地弥补《全明词》中的一些疏失对学术界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对照新发现的文献与《全明词》的原有整理成果,相互融通,考论结合,对明代词坛中的一些重要作家作品及特有文学现象进行专题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在以下叁个方面:

  一、对《全明词》失收作品的辑补

  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的《全明词》,收录明代词人1390多家,词作近2万首,为明代词学文献之总汇,诚有功于学界。然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疏误之处亦不少。成果通过对包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禁毁书丛刊》、《四库未收书辑刊》、《续修四库全书》在内的《四库全书》系列丛书及《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丛书集成初编》、《续编》等大型丛书以及大量明代别集、总集以至方志、家谱的普查,过眼古籍近叁千种,其中不乏海内外珍稀善本,共辑得明代词人629家、词作5000多首。其中包括《全明词》未收词人466家、词作3076首,已收词人163家之未收词作1945首,所补词家、词作均超过《全明词》的四分之一,并以《全明词补编》(以下简称“《补编》”)这一阶段性成果的形式,构成该课题的上编部分。这5000多首作品中,既有对唐世济、黄媛贞、马邦良、薛敬孟、刘节、黄祖儒等《全明词》未收大家的作品展示,也有对周履靖、俞彦、梁云构、瞿佑、季孟莲、吴子孝、茅维等《全明词》已收作家作品的大幅度补充,更有对陈子龙、张綖等传统名家的漏收作品的辑佚,较之前贤,更完整地展示了明词创作的风貌,为明词研究提供了完备的文献资料。

  在《全明词补编》作为阶段性成果出版之后,课题组继续开展明词的续补工作。从国内各公共图书馆和海外各古籍典藏机构等处复制、抄录得未收明词近千首,其中很大一部分出自珍稀本古籍,国内学者难得一见。依《全明词》、《全明词补编》体例,以单篇论文的形式,构成课题“下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对明代词人生平事迹的考证

  作家和作品,一直是文学研究的基本单位。这项作为一个断代分体总集的研究成果,不仅在作品的再整理和考察上用力良多,在对作家生平事迹的关照和还原方面,同样取得了优异的成果。最主要的是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考订,纠正了《全明词》中的一些错误,特别体现在对《全明词》词人小传的修订上。这些修订条目,其中《补编》续补之词人,在《补编》的词人小传中予以补正;未能续补作品的词人,则另撰文加以考证,部分成果以单篇论文形式,与其它明词研究论文一起,构成该课题的下编部分。

  首先,《全明词》中一些词人的生卒年,或未考出,或有错误,课题对其中的错讹与不足之处,一一作了补正,有近百处。如瞿佑,《全明词》谓其生于元至正元年(1341),卒于明宣德二年(1427),《补编》对此作了纠正,当生于元至正七年(1347),卒于明宣德八年(1433);再如张綖,《全明词》仅考其生年,而卒年不详,《补编》考得其卒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其次,除词人生卒年外,课题还纠正了《全明词》的一些人物混淆之误,如钱谷,明代有两人,一为正德年间之钱谷,另一为明末之钱谷,后者曾师事夏允彝,有《倡和香词》,收词29首。《全明词》将二者混淆为一,称钱谷生于正德叁年(1508),卒于隆庆六年(1572),并据《倡和香词》收词29首。其实正德年间之钱谷,作词仅存1首,即《补编》所录之《江南春》。另外,《全明词》有一些词人词作的重出之处,如江膺(第1470页)和汪膺(第3083页),顾潜(第507页)和顾孔昭(第1498页)、钱氏(第1062页)和钱夫人(第1506页)等,皆同一人而误作两人,致使作品重出,成果皆对此作了修订。

  综上所述,成果充分利用了现有文献资料,尤其是对笔记、方志等的考察,挖掘了许多以前不为人知的资料,为词人传记的撰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纠正了《全明词》考订不够准确、编排略显凌乱等不足之处。另外,《补编》中未收词家417人也都有相对完整的传记资料,可补史传之阙。这些看似短小的传记,实际上凝聚着编纂者细致的考订与辛苦的劳作,显示了编纂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扎实的文献功底,对于明词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叁、对明代词坛若干问题的研究

  明词的价值及其词史意义,从根本上说,必须用有明一代的创作实绩来彰显。任何理论建构和现象分析,都不能取代明词文本整理的基础作用,只有在充分文献整理之上的认知和理解,才能凸显明词研究的更深层次的价值。包括对前人观念的反驳与清理,转换研究视角与思维理路,对明词异量之美的发掘,以及尝试在明词特有语境之上建构明词独有的话语系统等。这项成果的深入,同样建立在“上编”明词整理的可靠基础之上,然后在“下编”中作进一步地论述。梳理明词重要作品的创作归属,探求其内在的艺术价值,挖掘其外在的多维价值,继而由点到面,专题考察明词发展流变中的一些独特的文学现象。

  对一些作品归属权的考论,是明词文献整理工作的一种延伸。如通过对刘基佚词《沁园春》的考论,厘清了刘基与元代作家余阙的交往,指出作品中叙述余阙生平的一些失误,推断此词当为明人伪托。又如通过对不同明人别集中出现的四篇互见词作的分析,追本溯源,考订出作品的原始归属,并通过对着述编纂、出版环节的还原,探求作品窜入他人文集中的诸种原因。对作品艺术价值的再讨论,则是认知文学史意义、改写文学史地位的一种前期工作。成果通过对张綖存疑词的深入考察,厘清了这些作品与北宋词人秦观的关系,以及前人将之混淆的诸种原因。在明确创作权的基础上,针对原来文学史上张綖不擅慢词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重新认识了张綖《诗余图谱》的词论史价值。

  对明词相关文学现象的梳理和论析,则是对不同时代的明词生存和发展环境的一种局部还原。如明词创作中对宋元名篇的和韵行为,既是对前人创作主题及场景的推崇和拓展,也是对同时代作家和韵行为的一次附和及自我作古。又如清人对明词多有微议,他们编选明词选集,经常对明人作品擅加改动,以致失去了明词的真实面貌,这算是明词接受过程中的一个奇特现象。成果通过对上述现象的论析,更好地展现明词的渊源传统、发展历程及在后世的接受情况。

(责编:高巍)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