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站内搜索&苍产蝉辫;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成果选介>>年度项目成果>>中国文学

当代敦煌学研究的新拓展

--《全球化背景下的敦煌艺术研究》成果介绍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2011年05月10日16:55&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西北师范大学王建疆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球化背景下的敦煌艺术研究》(项目批准号为08齿窜奥004),最终成果为着作《反弹琵琶——全球化背景下的敦煌艺术研究》。课题组成员有:穆纪光、刘洁、黄怀璞、胡同庆、徐晓军、马丽娜、王金元。

  这项成果首次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敦煌洞窟原生艺术和以舞台、影视为主的当代再生敦煌艺术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这是一项不同于传统敦煌学研究的新成果。

  一、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第一,成果研究了全球化背景下敦煌艺术存在和发展的意义。成果探讨敦煌艺术与全球化的关系问题,揭示全球化的两面性,并在全球化背景下凸显了敦煌艺术对于外来文化吸纳并同化的性质。王建疆的《全球化背景下的敦煌文化、艺术和美学》一文指出:“敦煌石窟艺术既是中华传统艺术的典范,又是全球交往和全球化的产物。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因为全球化而遭劫掠。但就敦煌学的国际化和敦煌艺术的蜚声世界而言,却又是因应全球化而采取的民族文化保护、传播和交流的结果。敦煌艺术既是继往开来的典范,又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化全球的先声。”一部敦煌艺术史就是一部中华文化吸纳、同化外来文化并创造自己的文化的历史。从全球化的两面性看原生的和再生的敦煌艺术,得出了敦煌艺术是中华文化力的典型代表的新结论。敦煌艺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存在与发展,既表明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生命力,又展示了其在提高民族自信心、助推中华文化复兴等方面的重大的社会价值。

  第二,成果探讨了敦煌艺术的美学精神与中华文化力建构之间的关系。成果认为敦煌艺术的生成是一个连接着民族文化心理、审美心理、审美精神、信仰心理的多质素的文化力建构问题,其中的佛教中国化,佛教审美化就是这种文化力建构的最为关键的原因。敦煌艺术汲取了敦煌壁画中宗教的自由、慈悲、超越等精神,又将其成功地凝聚为敦煌艺术的美学精神。敦煌艺术源于宗教,又改造宗教,从而形成了敦煌文化吸纳、同化外来文化,同时又不断地进行自我超越、革新创造的文化品质。不仅《丝路花雨》是对莫高窟艺术的继承与改造,而且《大梦敦煌》又是对《丝路花雨》&苍产蝉辫;的继承与超越。因此可以说,敦煌艺术从原生到再生,就是一部不断吸纳、同化、超越、创新的过程,是敦煌艺术美学精神不断弘扬光大的历史,是典型的中华文化形成并发展的缩影。敦煌再生艺术在转换佛教主题、创造敦煌舞派的基础上,使得中国传统艺术从艺术史叙述的残缺达到完整,从洞窟走向了舞台,从甘肃走向了世界,并开创了全新的艺术时代,形成了一次有当代中国特色的文艺复兴。因此,敦煌佛教的中国化和敦煌佛教的审美化本身,就是中华文化力的象征,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抵挡资本主义逻辑力量的文化见证。对敦煌艺术与中华文化力之间关系的探讨,揭示了中华审美文化固有的本性和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必然性。

  第叁,敦煌艺术的舞台再生机制和演变规律研究。通过对现当代敦煌再生艺术进行深入的解剖,探讨其生成的过程和动力机制,揭示从原生艺术到再生艺术过程中的转换和演变规律,从而为进一步繁荣中国文艺寻求更多的灵感之源,也为国家文化大战略的制订和实施提供参照。成果指出,“敦煌艺术再生既是新的艺术品种和艺术流派的产生,又是经典艺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价值增值。敦煌艺术再生,既是艺术的再创造和文化的自我增殖,是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化全球’的先声,同时也是经济文化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而敦煌艺术的舞台再生机制“表现在民族性价值的认同,艺术品种从壁画向舞蹈的转换,艺商结合的运营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愿望四个方面”。另外,刘洁从思维方式的嬗变方面,黄怀璞从敦煌艺术的影视传播方面,胡同庆从敦煌艺术的类型转换方面分别论证了敦煌艺术再生的原因和发展路径。穆纪光则在其《艺术的再生:敦煌艺术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中认为:“艺术起源、艺术流变、艺术终结和艺术复兴等,是艺术史研究中的诸多重要命题。它们不是艺术发展中的各种断裂的概念,而是表达艺术再生的连绵过程的概念。以希腊艺术为母体的西方艺术如此,敦煌艺术亦然。”将艺术再生问题上升到普遍规律问题,从而提升了敦煌艺术再生问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第四,研究“美学敦煌”视域下的敦煌艺术。即以美学的方法,把整个敦煌艺术放在历史和现实、宗教与世俗、民族性跟现代性的多元碰撞中,揭示其伴随佛教中国化过程而生成的宗教审美化机制,并进而从美学的角度挖掘敦煌艺术发展的潜力。“美学敦煌”的确立不仅因为敦煌文化以敦煌艺术为其表征,也不仅在于敦煌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还在于它凸现了敦煌文化的美学价值。人们对敦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壁画和雕塑等感性形象的感悟而进入的,是从审美进入的;古代敦煌艺术和当代敦煌艺术的成就,都离不开美学的思考和研究;审美价值一直是敦煌吸引力的流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敦煌艺术的强大功能就在于它作为一种美学精神不受作为物理存在的时空有限性制约,其艺术的启迪作用会长存人间。因此,美学敦煌不同于敦煌美学之处就在于它用艺术的眼光看敦煌,用审美的眼光看文化,从而将过去可能只是作为敦煌学之一支的敦煌美学提升到一种超越敦煌学学科界限但又囊括和穿透一切敦煌学学科的大视野、大美学。美学敦煌的立意,使本项目超越了普通敦煌学的文物保护、鉴定、展览、考证的视域,开辟了敦煌学研究的新方向。事实上,敦煌莫高窟能够从单一的文物古董成为蜚声国际舞台的艺术,就在于中国人的审美实践及其对于洞窟文物的审美化改造。这种审美化改造,才是敦煌艺术文化力生成的核心秘密。

  第五,敦煌艺术的发展前景研究。王建疆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敦煌文化、艺术和美学》一文中认为,当代敦煌艺术将借助全球化的快车道得到更大发展。同时在《&濒迟;大梦敦煌&驳迟;的成功与当代敦煌艺术的发展》一文中指出:“未来当代敦煌舞台艺术的发展,将分别沿着《丝路花雨》的莫高窟塑绘'复原'&苍产蝉辫;模式和《大梦敦煌》的舞台'复调'&苍产蝉辫;创意模式进行,从而在既有“敦煌舞派”的基础上派生出新的当代敦煌舞派,在这两个国家级的获奖优秀保留剧目中形成“双峰并峙”的良性竞争,激励双方完成从精品到经典的飞跃,从而为当代敦煌艺术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血液。”敦煌艺术在全球化时代得到空前繁荣,但在商业演出和文化战略之间,如何才能得到最佳结合,这不仅是战略问题,而且也是策略问题。徐晓军的《敦煌艺术视听化转换浅析》就从敦煌艺术遇到的来自商演诱惑的困惑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未来敦煌艺术的发展应该遵循一条艺商德叁位一体的模式。

  成果的价值

  成果的主要建树在于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敦煌再生艺术的概念、性质、特点、结构、功能、地位、价值和发展前景,首次通过敦煌再生艺术现象这一典型个案揭示了中华文化力的品质和成因,对于确立中华文化的性质、特点、功能、价值,制定国家文化战略,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首先,它回答了现实中亟需解决的文化发展问题,即在全球化背景下,为什么作为中华文化中最具民族性的敦煌艺术却以它独特的话语系统在当今世界舞台上大放光芒?成果认为,敦煌艺术传统和当代中国文化战略,具有既能吸纳人类文明精华又能抵御全球化同质文化、保持民族文化延续并发扬光大的强大功能。其次,成果通过对《丝路花雨》和《大梦敦煌》取得巨大成就这一现象的分析,揭示了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全球化的高速通道实现民族文艺发展的路径。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艺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启示。第叁,从美学与历史相统一的高度,揭示了作为新文化现象的当代敦煌艺术如何通过对佛教主题的审美化改造,在世界文化遗产利用方面所起的示范作用。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革新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第四,就艺术史发展和敦煌学学科建设方面而言,对敦煌再生艺术的美学研究,不仅扩大了敦煌艺术的范畴,而且也扩大了敦煌学的学科领域,形成了当代敦煌学方向,对敦煌学研究具有新的开拓。

(责编:高巍)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