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颜廷亮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敦煌文学的历时性研究》(项目批准号为05齿窜奥007),最终成果为专着《敦煌文学千年史》。
敦煌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酝酿于西汉末到西晋末的大约400来年间,形成于东晋十六国时期。之后经历了北朝至唐前期的长期发展、吐蕃占领时期的生命延续、晚唐五代宋初归义军前期和中期的大繁荣。在归义军末期和少数民族统治时期,终于衰亡。从正式形成至终于退出历史舞台,前后大约千年时间。《敦煌文学千年史》就是论述这个千年历程的。这项成果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如下:
全书由《前言》、第一至第九章、《结束语》和书末所附《敦煌地区本地文学作品编年简编》构成。其中,除附录《敦煌地区本地文学作品编年简编》是敦煌文学研究史上首次对敦煌地区本地文学作品进行的简括编年外,前言部分结合对&苍产蝉辫;“敦煌文学”概念的进一步讨论,对&苍产蝉辫;“敦煌文学千年史”&苍产蝉辫;这个命题能否成立进行了肯定性论述,从而为最终成果取名《敦煌文学千年史》的合理性进行了必要的论证。第一章“敦煌文学形成前的长期酝酿”从钩稽敦煌汉简中的文学作品入手,讨论了敦煌文学正式形成前的长期酝酿。之后,以对敦煌遗书以及传世文献中保存的文学资料的钩稽为基础,用整整六章篇幅,对敦煌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进程,按照发展阶段依次加以论述:第二章“敦煌文学的正式形成”论述了敦煌文学在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形成;第叁章“敦煌文学的长期发展”(上)和第四章“敦煌文学的长期发展”(下)分别讨论了敦煌文学在北朝和唐前期的缓慢发展和初步繁荣;第五章“政治变局中敦煌文学的生命延续”讨论了吐蕃占领时期敦煌文学,认为其时敦煌地区文学内部构成中中原传统的文学的主体地位虽遇到挑战,但并未丧失,从而也就表明敦煌文学的生命在巨大的政治变局中得以延续;第六章“敦煌文学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上)、第七章“敦煌文学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中)和第八章“敦煌文学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下),分别论述了晚唐张氏归义军时期、敦煌西汉金山国时期和五代宋初曹氏归义军前期敦煌文学的大繁荣,其中第七章对五代初出现的、存在仅仅四年时间的敦煌西汉金山国的文学进行了讨论,着重指出其为敦煌文学主题从张氏归义军时期应对甘州回鹘到曹氏归义军时期以表现对甘州回鹘的抗击获得胜利的胜利者心态为主旋律这一重要转折的中间环节。第九章“敦煌文学的衰亡”则论述了敦煌文学在西夏至元末明初即敦煌地区归义军末期和少数民族统治时期的消亡。
在上述论述之后撰写的“结束语”,是在前面九章论述的基础上对敦煌文学千年历程进行总体观照,理清敦煌文学各个方面的升沉消长及其原因,探寻敦煌文学的发展轨迹,总结敦煌文学的发展规律和正反经验,形成了对敦煌文学千年历程的如下基本认识:
一、敦煌文学这一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相对独立的文学现象,除酝酿阶段以外,从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正式出现,中经北朝至隋至唐前期的发展、吐蕃统治时期的延续、归义军前期和中期的大繁荣,再到最终在归义军晚期(曹氏归义军后期)至蒙元统治时期衰亡,前后时间长达千年。
二、敦煌文学是以中原传统的文学为主体的一种多元文学现象,既以开放的胸怀吸纳外来有益的文学营养,又坚守着自己作为中原文学之组成部分的实质。在其内部构成中,多种成分是有主有次的:在进入衰落期之前,各种构成成分中的主体一直是中原传统的文学;中原传统文学的这种主体地位在吐蕃统治时期曾受到挑战,但其主体地位依然保持不变。这也正是敦煌文学所以能够称得上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学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只是在归义军晚期及之后,敦煌文学内部构成的这种格局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原传统的文学失去了在各种构成成分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也就宣告了敦煌文学历史的终结。
叁、敦煌文学全部作品中,既有大量从敦煌地区之外传入的作品,也有大量由敦煌地区本土人士和寓居于敦煌地区的外来人士创作的作品。对敦煌文学来说,这两部分作品各有其重要价值:前者不仅极大地影响和丰富了敦煌文学,而且其中那些从中原地区传入的作品还对敦煌地区本土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哺育作用;后者因和敦煌地区联系最为直接、最能反映敦煌地区社会生活和敦煌地区居民的思想感情,而实为敦煌文学的主体。敦煌文学史主要是敦煌地区本土文学史。
四、敦煌文学的千年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其进入衰落期之前的大约700年间,每一阶段的敦煌文学相对于之前的阶段而言,都增添了新的作家、新的作品、新的内容、新的形式或某种新的因素。归义军时期更是其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特别是其世俗化和庶民化的艺术风貌此时终于形成,诸如讲经文、说因缘、变文、儿郎伟等通俗体式的文学作品创作、传抄和演唱活动甚为兴盛,从而表明归义军时期乃是敦煌文学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时期。
五、敦煌文学从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最终消失,是其内部构成中各种成分的全面消失。从归义军晚期开始的几百年间,敦煌地区文学内部的构成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原传统的文学的主体地位被以回鹘文学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学取代而之。但是,这些少数民族文学只是其作品数量相对而言处于多数,而从绝对数量方面看其实也并不成气候。到了明朝攻占敦煌地区以后的许多年中,敦煌地区文学园地更是一片荒芜,一切文学成分都无可谈者。
六、敦煌文学的千年兴衰史,同敦煌地区的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原政权和汉族或充分汉化的少数民族在敦煌建立的政权的辖理和汉族居民在敦煌地区居民中主体地位,为以中原传统的文学为主体的敦煌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保证。丝绸之路的开通和繁荣,则为敦煌文学的形成、发展及其多样化格局带来了东西文化交流的良好文化背景。只是到了归义军晚期及晚期之后,这一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敦煌文学也就只能走向衰亡了。
七、敦煌文学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多样,但其基本精神或灵魂乃是敦煌地区居民强烈的乡土之情和浓重的中原情结以及二者的交融为一。敦煌文学是身处西北边陲之地且生存环境异常艰辛的、以汉人为主体的敦煌地区居民的心声。从中可以看到,敦煌地区居民视其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为神圣之地,当故乡处于和平年代的时候会歌咏故乡、歌咏和平生活,当受到外来侵扰时会奋起进行抗击,当抗击取得胜利时会歌唱胜利、歌唱奋起抗击的英雄;可以看到,敦煌地区居民将其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命运和中原地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中原腹心地区为其祖根和后盾所在,当和中原地区隔断的时候不忘祖根、思念中原,当回归中原地区时以之为得其所在。这就是贯穿于敦煌文学之中的主旋律,就是敦煌文学的灵魂。
八、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来说,敦煌文学有其特殊的贡献。敦煌文学保存了中国古代的大量文学文献,其中包括大量在中原地区已经消失了的文学资料;其所呈现出的是其存在时期敦煌地区乃至全国带有原初色彩的文学面貌,因而既可丰富中国古代文学宝库,又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来说具有十分珍贵的价值,可以帮助解决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中许多历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尤为重要的是,敦煌文学为中国古代文学提供了西北边陲之地的敦煌地区那一千年间的文学现象,其历史之长久、作品之丰富、独特点之多,不仅为中国古代文学中所有与之同一层次的地域文学所难比拟,而且实为与之同期的中原文学的敦煌地区形态,是与之同期的中原文学圈在西陲之地的坚实存在。
《敦煌文学千年史》作为通史性着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首先,敦煌文学的历时性研究迄今仍是敦煌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缺项,这项成果作为填补这个重大缺项的第一部专着,标志着敦煌文学研究中既有共时性研究、又有历时性研究的新阶段的开始。其次,这项成果对敦煌文学千年史中的一系列问题都进行了新的思考、提出了新的看法,“结束语”中所提出的八条基本认识,更是对敦煌文学千年历史进行总体观照后所得出的基本的、具有独创性的结论,是对敦煌文学历史乃至整个敦煌文学研究的很有价值的深化,有助于在更高的水准上把握敦煌文学。最后,这项成果所附《敦煌地区本地文学作品编年简编》,是迄今唯一的敦煌文学作品编年,不仅增加了该书论述的可信性,而且对之后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十分珍贵。总之,《敦煌文学千年史》具有重要的学术开创性意义,至少是为今后的敦煌文学历时性研究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参考系,必定会对今后敦煌文学研究的进一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责编:陈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