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程国赋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代书坊与小说研究》(批准号为04叠窜奥027),最终成果为同名专着。项目组成员有王进驹、杨林夕、吕贤平。
在刊刻出版业兴起以后,小说作为商品,一般要经历如下的生产过程:创作者→编辑者→刊刻出版者→小说刻本→发行者→读者接受。以往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过多地关注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环节,比如对创作者生平事迹、思想状况、心理状态的考证,对小说作品的形象塑造、叙事方法、艺术特色等等加以阐述,不太重视古代小说在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时代作为商品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很少把小说作为商品放在其生产、完成的整个链条中进行考察。
从古代小说刊刻的主体——书坊及书坊主这一特定视角进行考察,不难发现,明代书坊与书坊主在小说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具有突出的地位,产生重要影响。对此加以探讨,有助于我们增加对明代小说的整体认识与了解,有助于我们解决明代小说发展与传播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疑问,例如:
为什么自元末明初《叁国志演义》、《水浒传》成书以后,时隔二百年左右才出现历史小说流派?神魔小说流派的形成与《西游记》的成书之间也存在着“时间差”,但与《西游记》的刊刻关系密切,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在小说流派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明代书坊与书坊主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为什么明代中后期书坊主充当小说创作者的角色,它与小说稿源之间有无联系?
为什么明末情色小说的创作与刊刻大多集中在吴越地区,在明代小说传播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建阳地区却很少刊刻情色小说?
为什么建阳地区小说刊本多标“京本”?
中国小说史上最早的专业小说作家是明代后期围绕在书坊周围的下层文人还是明末清初以天花藏主人为代表的才子佳人小说作家?
小说序跋、评点、插图是否为书坊主因扩大发行而采用的宣传手段?
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明代书坊与书坊主采取了什么样的广告发行方法?
为什么吴越地区的小说插图多为单幅大图或者双面相连,而建阳地区则为上图下文,呈现不同的刊刻形态?
中上层的文人如何看待通俗小说?他们何时、以何种方式参与到通俗小说的创作与传播?以李贽、冯梦龙等为代表的文人的参与对明代小说的传播带来何种变化?与明代以前的小说传播相比,存在什么样的特点?
为什么明代出现诸多小说选本?这与书坊与书坊主的组织、策划有无关联?
演义体小说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书坊与书坊主是否起到一定的作用?
小说读者的阅读需要、阅读行为对小说的创作与刊刻带来何种影响?
诸如此类的疑问很多,该成果试图加以阐释,以此弥补以往小说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该成果涉及到小说刊刻者、刊刻原因、刊刻地域、刊刻文本、接受群体等方面。具体而言,主要论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结合明代社会背景、经济发展、文化思潮、刻书传统诸因素,分析明代坊刻小说兴盛的原因。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与城镇的繁荣、世风的嬗递与消费文化的崛兴、水陆交通发达与对内对外贸易的繁荣、经史地位受到冲击与明朝文化的普及倾向、宋元以来的刻书传统、刻书原料的充足以及刊刻成本的降低。该成果认为,明代中叶以来崇奢风气的出现代表着消费文化的崛兴,而这种消费文化对小说刊刻的兴盛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阐述明代坊刻小说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把明代坊刻小说的发展划分为叁个阶段:前期(明初至正德)、中期(嘉靖、万历时期)、后期(泰昌、天启至崇祯时期),总结不同时期小说刊刻的特征;就明代出版管理、小说刊刻中心、家族化倾向、文人与书坊的结合、小说评点的兴盛、版权意识淡薄、明末小说刊刻与政治、现实关系、劝戒观念的增强、小说禁毁等问题进行重点阐述。
叁、分析明代坊刻小说的稿源。将明代坊刻小说稿源渠道总结为四种:购刻小说、征稿、组织编写、书坊主自编等。明代坊刻小说的稿源特点有:书坊主体现很强的参与意识、对旧本的依赖较多、不同刊刻中心的稿源呈现不同的地域特征。该成果认为,以邓志谟为代表的明代下层文人与书坊的结合,标志着中国小说创作史上最早的专业作家队伍的形成。
四、论述明代坊刻小说的编辑与广告发行手段。就明代坊刻小说编辑队伍、编辑目的、编辑倾向、编辑内容、广告促销手段、发行方式等问题进行论述,分析标题广告、解题广告、识语广告、凡例广告、序跋广告、正文广告、牌记广告等明代坊刻小说不同的广告形式及其特点,揭示“四大奇书”的源流及其内涵,归纳明代不同地区坊刻书籍尤其是小说的发行特点。
五、对明代坊刻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插图进行论述,探讨明代坊刻小说插图的渊源、全相、偏相与出相、绣相、上图下文、单面整幅插图或双面相连、上下两层楼式、月光式等小说插图的刊刻形态,总结明代坊刻小说插图的功用及其地域特征。
六、分析明代书坊与小说体制的关系。探寻演义的概念及其渊源,就明代书坊与书坊主对演义体的定型与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加以阐述,并分析明代书坊与小说回目的关系。
七、分析明代书坊与小说选本的关系。统计明代坊刻小说选本的数量并划分为文言短篇小说选本、杂志型小说选本(亦称类书型小说选本)、白话短篇小说选本等叁种类型,从科举考试、读者需求、传播需要、类书编撰之风等方面阐述小说选本兴盛的原因,分析明代坊刻小说选本审美倾向的变迁。
八、分析明代书坊与历史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含情色小说)、公案小说、时事小说、话本小说诸流派之间的紧密联系,将书坊与书坊主对小说流派形成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归纳为叁个方面:一是坊刻小说名着的典范意义,二是书坊主的创作实践及组织策划,叁是书坊刊刻小说产生“后续效应”。
九、探讨明代小说评点的地域分布、兴盛原因、书坊主的参与、书坊与文人评点的关系、小说评点形态诸问题,试图从出版文化的角度对明代小说评点进行重新审视与解读。
十、讨论明代读者阶层与小说刊刻之间的内在关联,分析明代不同时期小说读者主体构成的变化及其对小说创作与刊刻的意义,对“明代通俗小说多应市民需要而刊”这种传统说法进行具体解读,阐述读者阶层的阅读行为、审美趣味与小说刊刻形态之间的关系,分析读者心理对坊刻小说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它的两面性,明代书坊与小说之间也是如此,一方面,书坊与书坊主的参与对小说的创作、刊刻起到重要、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比如,明代书坊和书坊主过于注重追求经济利益,过于注重市场与读者的因素,再加上缺乏版权意识,随意翻刻、删改、作伪,从而造成了小说版本的复杂甚至是混乱的局面;熊大木、余象斗等书坊主的小说创作以及他们组织下层文人编撰的小说作品在扩大通俗小说的影响、促进小说流派的形成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小说创作本身也有值得称道之处,不过,其缺陷与不足也是相当突出的,模仿、抄袭的痕迹比较明显。
(责编:陈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