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宋代科举与文学研究

——《宋代科举与文学》成果介绍

2011年05月15日16:48

  四川大学祝尚书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宋代科举与文学》(项目批准号为04叠窜奥025),最终成果为同名专着。

  对宋代的科举制度,上世纪已有大陆、台湾和日本学者进行过研究,但前人主要局限于史籍文献(研究者几乎都是历史学者),而对文集中大量的材料则很少利用,且对制度方面的许多问题,如进士科的诗赋、经义之争与考试科目变迁,“诸科”及其考试,发解试及南宋“类省试”等,前人或极少触及,或考焉而不详。该成果正是对这些研究空白或薄弱环节作了全面而翔实的考察,且有考有论,将“史”提高到理论层次加以认识。成果主要研究了宋代科举制度,宋代科举与宋代文化、文学之关系。这是一个以史学(包括制度史、教育史、思想文化史等)、文学进行交叉研究的课题,因此用文与史的眼光来审视宋代科举与文学,熔文史于一炉,重点探讨了宋代科举与思想文化、文学的关系。

  一、对宋代科举主要文体诗赋、策论、经义的研究

  宋代省题诗、律赋研究。现只有律赋曾有学者研究过,虽也知道它用于科举考试,但基本上仍是把它当作一般的“文学作品”,而不是从科举程式文体出发,故所论多为隔靴搔痒。该成果对宋代省题诗、律赋的题目和体制作了深入考察,认为宋代科场诗赋题目“礼乐刑政”化,而程式又极为繁密,讲究起承转合、体贴贯穿,严重影响了内容的表达,故对它们的综合评价不可能高,若从其体制和思想内容论,应该是很低的,这是宋人自己的定位。同时也指出,科场诗赋作为考试“工具”,的确是个相当理想的工具;其写作方法虽如同文字游戏,但其美学价值也不必抹杀。

  宋代场屋策论研究。近年虽有学者发表过这方面的论文,但因没有探讨宋代策论的程式化,更没有结合举子普遍使用“括套”这个“宋代特色”,故与场屋诗赋研究一样,几乎也是隔靴搔痒。本成果认为,虽然场屋策论也只是考试的工具,并便于利用括套进行剽窃,但通过阅读和写作,唤起人们特别是青年士子对历史是非的辨析和时事的关注,以提高识见与措置当世的能力,这种思路应该说是不错的。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考策论的弊病也暴露无遗,主要有以下数端:一是策论考试滋长了妄论利害、搀说得失的浇薄习气;二是进策、对策趋时所尚,为党争火上加油;叁是策论影响了各体文的写作:先立“主意”然后“勉强迁就”,或按程式“强布摆”。从某种意义上说,策论程式也揭示了古文自身的结构特征和写作规律,但将程式变为“定式”,而又用以取士,则不止扼杀了文体自身的活跃因素,更扼杀了无数学子的思想和青春。

  宋代经义研究。王安石进行科制改革,用经义取代诗赋。但学界迄今无研究科场经义的论文(虽有人作经义考,但不关“科场”)。该成果分期对宋代科场经义作了详细考察,特别是研究了它的程式化过程,认为实行经义考试的实际结果,与统治者的期望相去甚远。宋人对经义的抨击,如果说北宋主要是所谓“旧党”的话,那么随着其弊端的显露,南宋时已超越了党派之见,批评的声音越来越普遍,甚至有“不如诗赋”之论。概而论之,经义的流弊主要有叁:一是不读原着,专事穿凿;二是剽窃旧作,全用套类;叁是拘于程式,流于对偶。宋代经义发展为后来的八股文。虽不可谓宋人经义全无佳作,但它与律赋合流,开八股文风气之先,在教育史、文化史上流毒甚广。

  二、对宋代科举与相关思想文化及文学研究

  科举是一个政治、教育、文化的系统工程,涉面极广。该成果研究宋代科举与相关文化、文学的内容,达六章之多,所论问题此前很少有人探讨。成果发掘了大量文献史料,对科举与社会学风文风、科举与理学、科举制度下的社会心态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详细梳理和深入论述,大大丰富了课题的内涵。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

  第一,对于政治思潮、哲学思想对科场学风、文风的影响。该成果研究了四个时期的不同表现。一是仁宗时代的“太学体”,认为太学体的怪诞与“庆历新政”中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及喜标新立异、相互攻讦的风气有关。二是北宋中后期的“道德性命之学”,既是整个儒学转型的产物,也是王安石个人极爱佛、老的结果。“道德性命论”影响科举考试七八十年之久。叁是“乾(道)淳(熙)太学体”,它一反绍兴时代的佞谀之风,而向欧、苏回归。四是嘉定特别是理宗以后理学成为官学,从此理学完全控制了科举考试,并影响元明清叁代。

  第二,以“科名前定”为核心的社会心态,是科举制度变革即糊名、誊录普遍实施的结果,因为糊名、誊录隐含了许多神秘莫测的未知数,而中第得“科名”者又未必都学业优胜,其中有太多必然、偶然或显性、隐性的制约因素,不仅使人无法把握,也让人难以捉摸,而“前定论”正好给出了最简捷而又不容究诘的答案,故在宋代极为流行。

  叁、对宋代科举与文学的关系研究

  科举对文学的发展究竟是“促进”,还是“促退”?目前学术界的看法不一,主张促进、促退的都有。该成果认为,科举与文学的关系十分复杂,难以简单描述,若坚持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很可能永远也得不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答案,因此倒不如有多解,也许更接近事实。成果将科举化为两个层面进行审视,即“外部效应”和“内部运作”。所谓外部效应,指将科举制度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它对社会的方方面面——最终对文学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所谓“内部运作”,主要指科举考试,即从士子备考、场屋作文,直到阅卷、放榜的整个过程。在“外部效应”这个层面上,科举对文学的发展基本上是促进的;而在“内部运作”这个层面,对文学则是“促退”的,甚至两相悖反。

  该成果的研究目的是弄清楚与宋代文学、特别是作家成长关系极为密切的科举制度,尤其是科举考试制度对文学的影响。它是更深层次的文学研究,也是与文学紧密关联的社会制度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将推动对宋代科举、宋代文学,以及与宋代科举、文学相关的思想文化等许多领域的研究。
(责编:陈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