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社会科学院郭武群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开创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新空间——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研究》(批准号为04叠窜奥043),最终成果为专着《打开历史的尘封——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研究》。
该成果共五章十九节,梳理了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发展脉络,论述了民国报纸文艺副刊与文学的互动互补关系,归纳了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基本属性,阐述了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给文学带来的变革。
一、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缘起。一是由于当时新闻来源的不畅通和时事稿件的匮乏,办报人不得不以“诗词杂稿”等文字来填充报纸版面中所留出的空白,以保障报纸如期出版。二是由于现代报纸业大发展而引发报纸之间的激烈竞争,一些商业性报纸把创办文艺副刊作为吸引读者,扩大发行量的重要手段。如果以上两个方面说明了报纸文艺副刊缘起的客观因素的话,那么,从更深的文化层面来思考,则是中国报纸业发展的一种必然。首先,最初文艺副刊的文字与报纸新闻、政论乃至广告性的文字在诸多方面是相通的,是相辅相成的。其次,文学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同时又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当中国的近代报纸还处于萌芽阶段,它已大量地占据版面,产生了与新闻混合编制的副刊性质文字。再者,在中国近代化的一系列变革中,文学往往能够得风气之先,起到引领时代潮流的作用。报纸作为大众传媒,对文学的传播自然不能漠视。特别是五四新文学运动兴起后,报纸基本都设置了文艺副刊,读者也逐渐养成了阅读文艺副刊的习惯,似乎报纸如果没有文艺副刊就不能称其为报纸了。
二、民国报纸文艺副刊与文学的互动互补关系。民国报纸文艺副刊作为文学的载体,作为大众传播的媒介,不仅为中国近现代文学提供了稳固的阵地,发表了难以用数字统计的文学作品,扶植和培养了众多文学新人,同时还直接间接地引导、支配、规范、制约着文学发展的方向,推动和加速了文学思潮、风格、流派、文体的演变和成熟,为作家与作家、作家与读者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使他们始终保持着近距离的互动关系。毫不夸张地说,民国报纸文艺副刊支撑起近现代中国文学的半壁江山,创造出近现代中国文学的灿烂辉煌。与此同时,文艺副刊因为有了文学的支持,才能够“丰富了报纸的血肉和器官”,成为报纸中光彩夺目的组成部分。特别是众多着名学者、作家的加盟,以自身的知名度和优秀作品相号召,大大提升了文艺副刊的品位,扩大了文艺副刊的影响力,使民国报纸文艺副刊呈现出绚丽多姿、流派纷呈的繁荣景象。
叁、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基本属性。第一,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相对独立性。文艺副刊依附于报纸而存在,文艺副刊的“副”,是相对于报纸新闻、政论的“正”而言的,但文艺副刊在报纸中的相对独立性又是显而易见的。就其形式而言:文艺副刊有着稳定的版面和固定的出版日期;有着自身独立的文体选择,有着自身稳定的撰稿人队伍和读者群体。就其编辑形态而言:主编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向来决定文艺副刊的特色,诸如制定编辑方针和宗旨,编排栏目,组织稿源和发排稿件等。第二,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原生性。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原生性是指民国时期文学存在的原生态图景。在文艺副刊这块园地中,文学犹如磐石下的小草,艰难地生长着,良莠混杂,精品与毛坯同在;在文艺副刊这块园地里,可以感受到新文学成长的险恶环境,可以嗅觉到文学浓重的商品化气息。第叁,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文学性。如果说萌芽阶段的报纸文艺副刊是以发表文学作品来填补报纸的空白,争取读者阅读的话;那么当文艺副刊形成规模,并逐步确立自己的整体风格后,便可以直接或间接引导、支配、规范、制约着文学的发展,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地区的文学面貌。第四,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消闲性。最早出现在报纸上的文艺性文字,基本上是一些纯消闲、娱乐性的作品。1897年创办的《消闲报》,瞄准了当时业已形成的文化消费市场,明确提出了“谴愁、排闷、醒睡、除烦”的办刊宗旨,并引领和带动了消闲性文艺副刊的蜂拥而起。尽管,文艺副刊的消闲功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屡遭否定和批判,由于它有着适应自己生存的土壤和气候,有着数量可观的读者群体,因此没有消失,反而能够从容地保留下来,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四、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给文学带来的变革。报纸文艺副刊介入文学的生产,颠覆了中国文学传统的传播方式,使文学不再是少数人垄断的专利,被纳入了公众参与的“公共”舆论空间,因此它对文学的变革是全方位的,也是前所未有的。首先是对中国文人的塑造,由于文艺副刊采用了商业化的运作模式,才能培养和造就了中国第一代职业作家,实际上这些人已经脱离了中国文人传统的生存轨迹,成为城市中以文谋生的职业文人,即中国新型知识分子的先驱。其次是引发了文学观念上的一系列变革。梁启超等人就是注意到报刊小说在广大民众中的普及程度和影响力,才把其提升到“文学最上乘”的位置,视为“改良群治”、“支配人道”的政治工具。流布甚广的游戏文学观,主要表现在他们以游戏文学为导向,通过创办大量的娱乐刊物吸引读者阅读,谋取经济上的利益。第叁,报纸文艺副刊也促进了文学体裁的变革,产生了适应时代需要,最具诱惑力的新的文学样式。报载小说是适应报纸每日出版,面向大众读者的新文体,它改变了中国小说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表现手法,简化了创作过程,采用了边写作边发表的新方法。现代杂文是直接而迅速反映社会事变的文艺性论文,由于它篇幅短小、言简意赅,又具有形式多样、记叙活泼、富有杀伤力等其他文体所不具有的特点,因此被报纸广为采用,被视为文艺副刊的灵魂。报告文学是介于新闻和文学之间的边缘性的文体,具有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双重特征。
五、民国报纸文艺副刊与文学流派和社团的关系。民国报纸文艺副刊之所以能够吸引读者,长盛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与文学流派和社团的兴起密切联系在一起。《民权报》副刊是鸳鸯蝴蝶派的策源地,《玉梨魂》、《孽冤镜》等通俗小说是通过在副刊上连载而迅速走红,风靡一时,并接连派生出《小说新报》、《消闲钟》、《余兴》等多种报刊,鸳鸯蝴蝶派成为了一个很有影响的文学流派,长时间统治着中国文坛。《新民意报·朝霞》见证了绿波社酝酿、成立、发展的全过程。《大公报·文艺》对京派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民国报纸文艺副刊,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学流派、社团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研究民国报纸文艺副刊,可以开创近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新空间,填补文学资料方面留下的空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文学史的叙述,就是对活跃当代文学创作也将有所启迪和帮助。
(责编:陈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