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当代台湾女性小说史论

2011年05月15日16:48

  郑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樊洛平教授主持的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项目《当代台湾女性文学史论》,于1998年立项,2004年12月结项。其最终成果为专着《当代台湾女性小说史论》,课题组主要成员:汤淑敏。现将该成果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内容摘编如下:

  一、《当代台湾女性小说史论》的主要观点及方法

  当代台湾女性文学,主要指1949年以来台湾女作家创作的侧重于表现妇女生活题材的作品。她或具有某种女性观照视野,或特别强调女性主义意识,或采用女性话语方式,然而,在台湾特定的文化背景与创作现实中,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女性书写。台湾女性小说,无疑成为台湾女性文学的创作重镇。她既非孤立存在的文学现象,又在台湾的社会背景与文学生态环境中形成了独特的创作形态和自身发展规律。对于当代台湾女性小说,应该透过多种研究角度构建的文学视野,去考察和把握其创作风貌与文学形态。

  1.从20世纪海峡两岸的文学视野来考察当代台湾女性文学的缘起。当代台湾女性文学缘起于40年代末大陆迁台女作家的人生流寓与文学聚合,她有所选择地传承了“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特别是现代女性文学的传统,并从根本上打破了当时男性作家主宰文坛的一统天下。其鲜明的文学继承性、创作的拓荒意识和作品的反封建精神,使当代台湾女性小说无疑成为“五四”以来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分支。

  2.从台湾的社会历史与文化背景来考察女性小说的发展。台湾女性小说创作不能脱离台湾的现实环境而独自发展,它始终与时代的脉动息息相关,直接或间接地表现着、见证着台湾社会的形态的转型,台湾民众特别是女性生活境遇的变迁。以这样的参照系来观察文坛创作,台湾女性小说的发展演变就有了更为深广的社会生活内涵和时代动因。

  3.从台湾的文学环境演化中来把握女性文学创作的状貌。台湾女性小说无疑是台湾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虽然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坛背景与创作潮流的影响制约,发出某种年代里文坛合唱的“同声”;但更重要的是,其相对自我的和边缘写作的身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又可能疏离主流文坛的走向而独行其道,发出时代合唱中的“异声”。台湾女性小说与主流文坛的认同与疏离、统合与分流,都提示了许多有学术意义的话题,凸显出台湾女性创作的某种独异性与前卫性。

  4.从男性传统的价值体系和批评场域来反观台湾女性小说的发展轨迹。台湾女性小说的迷失与觉醒、挣扎与突围,有助于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女性主义文学话语对于男权中心话语的挑战意义和颠覆作用。作为一种从边缘走向醒目位置的文学现象,台湾女性小说经历了来自社会的、文坛的、男性的、也包括女性自身的多重评价,如60年代文坛对郭良蕙《心锁》的封杀,70年代官方对聂华苓《桑青与桃红》的查禁,80年社会对李昂《杀夫》的“抗议”等等;但追根究底,缠绕其中的仍是那种传统的男权中心话语。女性创作现象被历史所遮蔽和重新发现的事实背后,实际上也是一部台湾女性小说的文学发展历史,一部台湾社会的女性成长奋斗历史。

  5.从台湾女性自身的文本世界来解读女性文学形态。从文学创作的形态来研究,当代台湾女性小说展示给人们的,是一种复杂多变而又相对独立的文学形态。女性文本所提供的女性视野与女性生活场景,女性价值观与社会的历史传统和现实规范或融合、或抗衡、或反叛的各种表现形态,女性的情感境遇、生命经验与人性欲求,以及女作家的情感特质、话语方式、审美风格、语言色彩在文本中的个性化呈现,都有着独特的女性文学世界的构建意义。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中,台湾女性小说从当年的边缘写作到今日文坛的半边天下,她在台湾文学格局中所担当的开拓者角色与令人瞩目的创作实绩,不应该被历史所遮蔽和淡忘;另一方面,近年来台湾社会政治乱象的缠绕,西化之风的影响,以及女性的认识盲点与自身局限,也带来一定的创作迷失,这种状况应该引起台湾女性文学创作的自省与反思。

  二、《当代台湾女性小说史论》的主要内容

  《当代台湾女性小说史论》依据台湾女性小说发生、成长、发展、高潮、分流的创作史实和演变脉络,将其分为五个部分。

  1.50年代:人生流寓过程中的女性书写。主要考察台湾女性文学的起步与出发。其主要观点在于:①大陆迁台女作家的人生流寓与台湾文坛的特定环境,为20世纪40年代末台湾女性文学的出发提供了历史机遇。新移民女作家群的聚合与崛起,承担了台湾女性文学拓荒者的角色。②新移民女作家与”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传统无法割舍的联系,女性文本所体现的人本意识、自我意识与反封建精神,使它成为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组成部分和重要支脉。③新移民女作家群体身居台岛、回眸故乡的诉说方式,呈现着女性的生命经验与感情境遇;她通过对带有官方“战斗”色彩的“怀乡”主题的颠覆,传达出与当时男作家创作不一样的身份叙述,不同程度地疏离着台湾20世纪50年代的反共“战斗文艺”的主流文坛。由于年代久远,资料失散,评价分歧,对于新移民女作家的群体研究,一直是薄弱环节,该成果对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2.60年代: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女性经验。此部分研究遵循叁条路线展开:①留学海外的台湾女作家,在跨文化的背景上,是如何展开有关海外游子的生存迫力、身份焦虑、文化冲突以及家国情怀实现的女性叙述;②台湾的学院派女作家们,在本土的东西方文化碰撞中,是如何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思潮洗礼,并以人性表现的大胆挑战和小说世界的荒诞构建,发展出反父权、反男性的女性书写策略;③新移民女作家群,在随国民党政府迁台的政治文化强力与身为女性的性别劣势面前产生的矛盾中,如何遵循20世纪50年代的女性写实路线,在家庭内部与两性之间,悄然展开“性别战斗文艺”。该部分一改过去对这一时期台湾女性创作现象的局部阐释,力图全面呈现60年代台湾女性小说的多层次面貌。

  3.70年代:民族回归潮流中的女性观照。本部分意在把握台湾社会政治思潮急剧变化时代的女性书写。过去学界的研究,多停留于男性作家为主的乡土文学潮流,女性创作仿佛处于缺席状态。该编通过文本的发现与作家的发掘,一是注意了曾心仪、季季等女作家在20世纪70年代乡土文学思潮中的成长;二是从客家文学与女性写作的角度,发掘出谢霜天这种从未进入文学史论述,却又是纯正的乡土意识创作的价值;叁是注意到社会转型过程中大众文化的悄然滋生,以及女性言情小说的首先呼应。

  4.80年代:多元文化中的女性崛起。主要探讨多元文化境遇出现给台湾新女性文学的崛起带来的发展契机,以及女性多元写作的可能性。其切入角度为:①对闺秀文学现象的梳理与评价,融进了反思意识;②对李昂、廖辉英为代表的新女性主义文学现象的解读,重在新的资料发掘与女性批评角度的透视,以期深化过去的研究;③对女性乡土写作文本的阐释,注重发掘了女性乡土想象的独特性。

  5.90年代:世纪之交背景上的女性走向。侧重观照“解严”时代与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女性创作。女性文学角色的重新建构与女性创作走向的多元分流带来了新的变化:①泛政治化背景下的政治言说,一方面使弱势族群的声音通过眷村小说得以传达,女性命运在历史书写中得以重新阐释;另一方面,近年来台湾的政治乱象也让女性文学创作经历着“本土化”意识形态话语的缠绕,从而出现了某种误区。②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涌动,带来了解放情欲的创作现象,性别议题得到再度开发,酷儿世界更呈现出激进姿态。该编对这一时期女性创作敏感话题的触及,在尊重台湾文学发展史实的基础上,也融进了自己学术价值判断。
(责编:陈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