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站内搜索&苍产蝉辫;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成果选介>>年度项目成果>>中国文学

清代杂剧研究:立足于观念与方法的创新

——《清代杂剧研究》成果介绍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2011年10月21日13:47&苍产蝉辫;&苍产蝉辫;来源:

  黑龙江大学杜桂萍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杂剧研究》(项目批准号为05叠窜奥026),最终成果为同名专着。

  清代杂剧作家作品数量众多,为中国古代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因许多作品存佚不为所悉,大量作家作品史实模糊不清,对于其文献、文本与文化的整合研究一直无法有效开展。此前只有港台学者有所涉及。这项研究成果在梳理基本文献基础上,对清代杂剧进行系统的史实、文献和文学研究,就清代杂剧的生存状态、文本特征、审美追求以及主要代表作家的创作情况给予考察和研究。具体选择以作家的个案研究为纲,力求从问题意识入手,通过对作家心态的揭示、作品意蕴的分析以及相关的文献考证,探讨作家和具体杂剧文本的艺术价值,揭示清代杂剧文体形态特色与特殊的审美价值,及其作为一种戏剧样式在历史演进中富有生命力的存在意义。

  一、主要内容与重要观点

  1.对有关清杂剧的研究状况给予总体描述及评价,并形成了对清杂剧的总体认知和戏曲史定位。首先从研究史的维度评述自清代中叶直至近年来的清代杂剧研究,也从逻辑展开的角度对清杂剧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予以分析评价,将清杂剧的文学史定位、清杂剧研究各阶段不平衡、杂剧与传奇的文体区分、作家作品的厘定和考辨等问题特别拈出,认为文献、文本、文化叁位一体的整合研究是清杂剧研究突破的观念前提。其次,系统分析与探讨了清代杂剧的基本面貌和主要特征。对清代杂剧的作家身份、地位、地域进行翔实梳理,认为清杂剧作品多出于中下层文人之手,在反映当代文化心态和社会思想方面,有着独特的文本价值,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文学信息、文化内涵和文史资料。清杂剧题材中最有特色者为兴衰变乱题材、自我写心题材和迎銮庆寿题材,以才学为剧、以议论为剧的现象则非常普遍,力求从心态研究角度揭示一代文人的生存状况以及与当代文化的互动。审美追求上以文人化为表象,以雅正为指归,致使杂剧愈加靠近诗文,呈现出与诗骚文化日益同构的特色。

  2.注重文献勾稽、梳理、整合,并借助于历史的、逻辑的审视达成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促成文献与文心的整合研究,是这项研究成果在方法论追求上的有力尝试。如利用方志、家谱,使得《杂剧叁集》编者邹式金是否仕清问题成为定论;首次考订了《离骚影》的作者为杨宗岱;对新发现的海内孤本《经锄堂乐府》作者叶奕苞及其杂剧创作给予全面介绍;丰富、补充了曾衍东和吕星垣等杂剧作家的生平事迹和创作文献等。这种全面综合地运用方志、家谱、诗文集、笔记等稀见史料,有意探讨新的研究方法的努力,对研究清代文学中的文献问题不无参考价值。再如徐爔及其《写心杂剧》,在戏曲史上少有关注,对于其生平事迹和创作情况的研究不够翔实且讹误颇多,作者借助文献的梳理考辩,一一予以辨正,并根据新见文献考述了其文学创作的情况。综合各种版本研究发现,《写心杂剧》并非通常所说包括16、18或20个短剧,而是19个一折短剧。并且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这些作品经过20多年的创作,来自作者亲身所历,反映了徐爔后半生的生存状况和心态,具有自传性的特征,体现了写心之旨,也昭示了小品之格。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作为俗文学的杂剧在向雅文学趋近的过程中,对雅俗两种文化的兼容,完成了从文献到文心的飞跃。

  3.以作家及其作品为个案,选取最能切入其杂剧创作心态与作品特色的角度,系统论述代表性作家的戏曲创作。具体选取了吴伟业、尤侗、嵇永仁、杨潮观、蒋士铨、徐爔、桂馥、俞樾八位作家为个案。如对于王夫之及其杂剧创作,主要从遗民人格的视角切入王夫之及其杂剧创作,立足于其复仇以及对明朝败亡缘由的反思之于其杂剧的影响。认为作品借敷衍唐代谢小娥复仇故事,通过对本事时间、地点、人物名字以及作品题名的必要改写,塑造了一位复仇女神的形象,并以李公佐形象为载体彰显自己的遗民品格,杂剧作品贯注了一种异常强烈的情感体验,将本来极其普通的平民复仇故事附植于鼎革之际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上,表达了对现实的认知以及对一系列政治事件的批评态度。对于尤侗的杂剧,从他一生以才为名、寻求才的实现的人生追求入手,认为杂剧是他才子情结不断躁动的艺术结晶。其作品以“伤才”为内涵,以自喻性、自慰性、自娱性作为建构题材的手段,尽力在历史人物身上凸显其才气挥洒、不入流俗、得意忘言、特立不移的个性气质,借以张扬自我,表达个性。在艺术上,亦以“逞才”为特征,刻意追求情理之“奇”,还刻意展现艺术上的“新”,从多个层面体现了创作主体精湛的审美追求。吴伟业的杂剧,因创作于明亡后他隐居家乡、入仕清朝之前,表现了复杂痛苦的“出”与“处”的矛盾彷徨,即借助特殊的题材本事,重点探寻吴伟业对“出”与“处”进行的深入思考。其他如杨潮观,其以治世之循吏为理念的人生追求、长期为州县地方官的仕宦经历,使其借助杂剧进行有关国计民生种种问题的思考,这也正是《吟风阁杂剧》创作的思想动因和艺术源泉。

  4.清代杂剧的基本特征是文人化,在与传奇的同构互动中成为戏曲史上所谓的“南杂剧”,其独特的题材体制与审美品格是关注的重点。这项研究成果力求在个案研究中关注杂剧文体演变的多元思考,并依据翔实的文本分析得出确切的结论,形成对于南杂剧形态的基本认知,弥补了相关研究的不足。如其在创作观念上,特别注重自我写心,这其实是清代许多杂剧作家的创作目的。即便如治学严谨的学术大家,也往往借助杂剧创作表达对一种诗意生存的渴望。如桂馥的《后四声猿》杂剧乃其晚年生命历程中的偶然之举,来自于为官与为学的错误选择。远赴云南就任县令的人生选择,使桂馥处于无书无友的精神苦闷中,最终导致他“一生入世志全磨”。人生的失败感、漂泊感唤醒了桂馥作为诗人的敏感,使他更加重视对精神价值的坚守,渴望生命的本真以及表述的自由。《后四声猿》就是这样的艺术载体。其直承徐渭《四声猿》之精神衣钵,体现了诗人气质与入世情怀的互动关系,倾泄出一代学人之于戏曲的别样诉求,展示出一位盛世文人的悲剧人格与独特的艺术追求。此外,他们特别注重一折杂剧的创作。嵇永仁《续离骚》杂剧四种分别以歌、哭、笑、骂组构情节;蒋士铨杂剧借鉴传奇创作手法,采用了两条线索叙事,对戏中戏艺术手法娴熟运用等。而作为乾嘉时期最有成就的杂剧作家,杨潮观的《吟风阁杂剧》,是南杂剧的杰出代表。其独特的叙事追求、别致的角色意识和成熟的文本体制等创新点,都体现了短剧艺术的最后完成。他全力从事短剧创作,表现出自觉的艺术追求,且体现出较强的剧场意识和自足的美学意蕴。杨潮观让短剧拥有了独立的艺术形态,提升了短剧的地位,这是其他作家没有做到也难以做到的。

  二、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

  这项研究成果力求建立一种以作家研究为中心,以文献研究为基础,以文本研究为指归,以时代思潮为观照的文学研究模式,借助现代学术研究的新理念和科学方法,梳理清杂剧的创作以及杂剧观念上的各种特征,进而从戏曲流变的角度阐述雅俗观念与审美意识的变迁对清杂剧审美风貌的影响;厘清文体演变与文学流变的互动关系,揭示文人心态与杂剧创作的内在勾连,贯通清代杂剧的文化流变与心态史、学术史、审美思潮史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古代文学研究探索一种有效的方法论。

(责编:秦华)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