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左翼文学--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流

——《法国现当代左翼文学》成果介绍

2011年05月15日16:50

  湘潭大学吴岳添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法国现当代左翼文学》(批准号为04叠奥奥016),最终成果为同名专着。

  法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源远流长,从中世纪诗人吕特伯夫和维庸的抒情诗,17世纪莫里哀的喜剧和拉封丹的寓言,到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哲理小说,都程度不同地反映了法国各个时期的社会现实。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成熟的标志,也使法国文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从19世纪下半叶到21世纪初,法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始终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曾经极为繁荣、堪称现实主义文学主流的左翼文学。该成果就是一部以法国左翼文学为研究对象的专着。

  法国的左翼文学由来已久。从巴黎公社诗人鲍狄埃到第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拉法格,从抵抗运动中的爱国主义诗人阿拉贡和艾吕雅,到战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都足以证明法国现当代左翼文学在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左翼力量十分强大、进步文学极为繁荣的法国,却从未有过“左翼文学”的名称,几乎没有任何研究者或批评家予以关注。造成这种奇特现象的原因,首先是由于苏联和法共文化政策的变化、作家们与法共和苏联的复杂关系,使得左翼文学的轮廓显得模糊不清;其次是左翼文学的研究在法国不受重视,就连法共也无人问津。正因为如此,以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为指导来研究法国的左翼文学,就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迫切任务。

  该成果分为叁编八章,全面论述了法国左翼文学从起源到现在的发展过程。

  第一编《左翼文学的历史背景》包括两章。第一章《左翼文学的先驱作家》首先介绍了法国早期的民主主义作家,例如人民诗人贝朗瑞、人道主义作家雨果、空想社会主义小说家乔治·桑、最早关注无产者生活状况的作家欧仁·苏、第一个描写工人罢工的左拉,论述了他们的进步作品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影响。然后重点介绍了巴黎公社作家,其中有《国际歌》的作者鲍狄埃、被称为“红色姑娘”的诗人路易丝·米歇尔、第一位左翼作家瓦莱斯等,最后专门介绍了法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批评家拉法格。第二章《法共诞生前后的左翼文学》介绍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到20年代的法国进步作家,主要有在1921年加入法共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法朗士,获得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人道主义斗士罗曼·罗兰,以反战小说《火线》着称的巴比塞,以及曾一度倾向革命的超现实主义作家。

  第二编《左翼文学的鼎盛时期》也包括两章。第叁章《红色的30年代》介绍了欣欣向荣的左翼文学,其中法共作家瓦扬-古久里曾到中国上海出席远东反战会议,写出了对于中国的报道。早期的超现实主义者阿拉贡在30年代倾向苏联,成为法共最重要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家。尼赞由于反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遭到批判,不久在前线牺牲。此外还有战争期间在莫斯科广播电台工作的布洛克等。党外的进步作家主要有描写中国革命的马尔罗、以身殉职的飞行员圣埃克絮佩里、以反战小说《蒂博一家》获得193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马丁·杜加尔。本章着重分析了党外的文学流派,例如专门描写大众生活的民众主义文学,以及由普拉伊创立的无产阶级文学小组,最后介绍了左翼报刊的概况。第四章《抵抗运动文学》介绍了在德军占领时期的地下斗争中涌现的进步作家,其中有以阿拉贡、艾吕雅为代表的法共诗人,有韦科尔、特里奥雷、凯塞尔、杜阿梅尔和莫里亚克等以抵抗运动为题材的小说家。存在主义作家萨特、波伏瓦和加缪也写出了激励人们坚持斗争的优秀作品。更为珍贵的是“集中营文学”,它们出自在集中营里死去的、或者侥幸生还的作家之手。

  第叁编《当代左翼文学的演变》包括四章。第五章介绍了法国战后的进步作家,例如成为法共领导人之一的阿拉贡,获得斯大林文学奖金的小说家斯蒂,以及曾加入法共的杜拉斯和访问过中国的剧作家罗布莱斯等。第六章《文艺理论》介绍了勒菲弗尔、加洛蒂、阿尔都塞萨特和戈尔德曼等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第七章《非洲法语文学》介绍了在阿尔及利亚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涌现的进步作家和作品,以及曾任塞内加尔总统的桑戈尔等非洲进步作家。第八章《世纪之交的左翼文学》介绍了法国当代反战小说的盛况,并且结合当前世界形势的发展,展望了法国左翼文学令人乐观的前景。

  该成果在论述上述内容的过程中,依据丰富翔实的资料,就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首先是如何界定左翼文学的问题。左翼文学应该是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服务的进步文学,但如果把对穷人表示同情和怜悯的文学都视为左翼文学,左翼文学的范围就会变得漫无边际。为此本书提出了有别于一般进步文学的左翼文学定义:左翼文学是指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特别是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在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中、特别是在共产党领导的反法西斯斗争的影响下,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和繁荣起来的进步文学。根据这个定义,本书顺理成章地把《共产党宣言》问世的1848年作为左翼文学的起点。

  其次是如何看待无产阶级文学的问题。无产阶级文学萌芽于19世纪30年代,是随着工人阶级的产生而形成和发展的文学思潮。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涌现的许多反对侵略战争、反对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描写劳动人民的英勇斗争的进步文学作品,大多被归入无产阶级文学。但是由于无产阶级文学与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潮密切相关,随着政治形势的发展而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追求纯粹的无产阶级文学就成了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凡是自我标榜为无产阶级文学的组织,例如1925年成立的“拉普”(俄国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以无产阶级革命自居的超现实主义小组,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不断地产生分裂和矛盾。由此可见,用左翼文学来概括世界范围内的进步文学潮流,无疑要比无产阶级文学更为全面和准确,因为从无产阶级文学到社会主义文学,从资产阶级的进步文学到共产党领导的文学,都可以包括在左翼文学的范畴之内。

  还有,法国左翼文学与法共和苏联必然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实际情况非常复杂。法共早期的领导人对苏联的文艺政策并不亦步亦趋,并不热衷于创立无产阶级文学。在30年代,以多列士为总书记的法共追随苏联的政策,对党外的民众主义文学和无产阶级作家小组进行猛烈批判,把不同意党的政策的党员作家开除出党,因而不可能形成兼容并蓄和影响深远的左翼文学潮流。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匈牙利事件到苏联入侵捷克,法国的左翼知识分子分叁批先后脱离了苏联和法共。由此可见法国的左翼文学虽然与法共密切相关,却不能仅仅限定为法共领导的文学。左翼文学的范畴要广泛得多,除了法共作家之外,还包括左翼集团作家,以及与马克思主义有关的各种批评流派。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看到左翼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归根结底是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不朽的生命力。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在19世纪末的法国就已经存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法国最早的《马克思选集》到1936年才由弗雷维尔编辑出版,说明法共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相当薄弱。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主要是通过法共领导的反法西斯斗争体现出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种独立于法共的马克思主义流派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它们被统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国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中心,而&苍产蝉辫;1968年的“五月风暴”更是导致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空前繁荣。其中主要的代表作家有勒菲伏尔、萨特、戈尔德曼、阿尔都塞和加洛蒂等。他们都曾经加入或者接近过法共,因此他们的理论都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综上所述,该成果的宗旨在于全面和客观地介绍和评价法国现当代的左翼文学,力求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历史,把苏联从建国到解体看成一个总的历史过程,对于它在各个阶段对法共和法国作家的影响,则充分考虑到当时形势的复杂性,对具体的作家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对于例如法共开除不赞成苏德和平条约的尼赞,萨特当年对加缪过火的批判,以及对于纪德等作家对苏联的批评等有争议的问题,都本着尊重历史事实的态度,根据可靠的资料来说明真相。
(责编:陈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