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古汉译佛典词汇研究

——《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汉译佛典词汇研究》成果介绍

2011年05月15日16:51

  浙江大学颜洽茂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汉译佛典词汇研究》(批准号为01叠驰驰017),最终成果为专着《中古汉译佛典词汇研究》。课题组成员有:朱惠仙、张建勇、荆亚玲、康振栋、卢巧琴。

  汉语词汇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对汉语历史词汇的研究,历代“小学”及其后继者的主要精力用在先秦和两汉。但如果我们想建立完整的汉语历史词汇学,例如分析上古汉语词汇的发展和走向,或追溯近代汉语词汇的源头,就必须认真研究中古时期的汉语词汇。近年来,不少学者致力于中古汉语词汇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例如对《叁国志》、《世说新语》中词汇的研究。但总的来说,还处于初始阶段,还存在明显的局限:一是偏重于考释中古时期古书字义、个别词语,疏于断代和专书词汇研究,尤其在系统地展拓、建立汉语历史词汇学上的努力明显不够;二是研究资料基本上以中古文言典籍为正宗,而对比较接近当时实际语言、具有重大语料价值的汉译佛典材料采用不够。

  中古是佛教狂热的年代,也是汉民族语言发生较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大量佛典汉译,影响了中土的文化和语言。汉译佛典词汇是中古汉语词汇的一部分,无可否认,它的其中一部分带有某种社会方言的性质,但由于中古佛教狂热、风靡中土的特殊历史条件,使其超出了一般社会方言词汇的作用,而对全民语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佛教文献中除佛学专用词语外,一般的汉语日常用词数量也异常丰富,当时特有的口语词和当时产生而后世沿用的新词新义比比皆是。中古汉译佛典词汇是中外文化交流,特别是中外语言大规模接触的产物,也是汉语口语与书面语产生明显分歧背景下,文言与白话结合的产物。因此,研究中古的汉译佛典词汇,不仅有着一般的断代或专书词汇研究的意义,而且具有从语言与社会结构产生“共变”(肠辞惫补谤颈补苍肠别)对词汇的影响方面来探讨汉语词汇发展规律的特殊意义。

  该成果专以佛经材料研治中古汉语词汇,不局限于个别词语的考证,力图将个别词语的考释、断代词汇面貌的清理与汉语历史词汇的系统、理论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成果致力于研究方法的创新:力图从文化与语言、社会变革与语言的双向观照出发,由中古汉译佛典文体的剖析入手,对汉译佛典的词汇构成和语义构成进行多角度的静态描写,构拟这一历史时期词汇的概貌;在此基础上,用现代语义学的理论和方法深入到词义内部,研究中古汉语的语义特点和演变,并从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角度分析探讨中古汉译佛典中的词汇现象与特点,描绘演变进程,探索汉语词汇发展的规律;通过分析新质出现对后世的影响,正确认识中古汉译佛典词汇在汉语词汇史上的历史地位,揭示中古汉译佛典词汇对汉语史研究的功用。成果力图把传统的训诂学方法与现代语言学理论有机结合起来,使内典外典材料甄综贯串;既有宏观理论性探讨,又有微观的词例考释;既有文字叙述,又辅以图表;努力使方法缜密科学,结论信实可靠。

  该成果一共有七章:

  第一章(绪论)阐述了研究动机、内容及方法;对中古佛教的概貌特别是中古的译经事业进行了详尽的考察,探讨了佛经翻译史的分期,分析归纳了早期译经之弊,阐述了中古译经事业发展、成熟的标志。其中包括汉译佛经的版本流传、译经时代的辩正、佛经词汇研究成果的整理、汉语词汇研究理论的爬梳等等,为后续研究搭建了较高的平台。

  第二章(汉译佛典的语料价值)论述了语料的价值取向——真实性、具体性,阐述了中古佛经语料的特点和研究价值,特别是重译本的价值在于提供了纵向、横向的语言比对材料;依据对语料的价值取向,区分汉译佛典语料为核心语料和辅助语料,以保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并对语料的局限性进行了探讨,例如散文以四字为主,偈颂以五字、七字为常的翻译文体组织结构具有负面效应,造成佛经语词的增扩、添加和节缩,干扰了对当时一些语词的识别。

  第叁章(汉译佛典文体论)在对中古佛教译经事业进行深入考察的基础上,对中古汉译佛典文体的面貌和特点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从结构形式看,具有固定格式,韵散结合;从语音特点看,讲求节奏,富有旋律美感;从词汇面貌看,极为通俗又不乏文言气息,更具有鲜明的外来色彩;从修辞手法看,讲求运用各种修辞技巧,极具艺术魅力;从翻译风格看,呈现出质朴繁复与简约流丽两种主要倾向。文章认为译经文体对中古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重要影响在于促进了汉语复音化,影响了汉语构词方式,加速了汉语的口语化,丰富了汉语词汇。

  第四章(汉译佛典的词汇构成与结构模式)分析了汉译佛典的词汇属性,从其词源特征看,既有本语词,也有外来词;从其语体风格看,既有书语词,也有口语词;从其历史属性看,既有承古词,也有新创词;从其社会属性看,即有佛教语词,也有非佛教语词。对中古汉译佛典词汇的构成,从各个角度进行静态描写,以构拟中古汉译佛典词汇的大致轮廓;并详尽地分析了佛经语词的结构模式,认为综合式合成词从数量上说虽然微不足道,却标志着汉语造词法向高级发展的趋势。

  第五章(中古汉译佛典语义论)用现代语义学的一些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古汉译佛典中表现出来的汉语语义特点和汉语语义演变的情况,特别是语义场的演变、词义(义位)的变化以及合成词语义构成的特点。中古汉译佛典语义场的类型主要为分类义场、部分义场、顺序义场、同义义场、反义义场,义场的演变主要表现为语义场的大量产生、语义场内义位的扩充、语义场内语词义域的演变;成果还以“给予”义场为例,将叁经与十种世俗文献比较,以说明义场演变规律和特点。

  第六章(中古汉译佛典词汇现象论)从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角度,多侧面论述了中古汉译佛典中所表现的词汇现象,例如口语化现象、音译化现象、复音化现象、虚化现象等等,以揭示汉语词汇发展的某些规律。文章认为中古汉译佛典中佛教用语与世俗用语呈现互相渗透的态势,音译词的汉化主要表现为字形的汉化、音节缩略与整饬,而虚化的机制可归纳为隐喻、泛化、吸收和推理等多种。

  第七章(结语)分析并阐述了中古汉译佛典词汇对汉语词汇发展的影响,正确评价了中古汉译佛典词汇在汉语史特别是汉语词汇史上的地位。中古汉译佛典词汇上承先秦两汉(上古汉语)之“前”,下启唐宋元明清(近代汉语)之“后”,推动了汉语词汇的历史发展:(1)中古汉译佛典词汇给汉语词汇库增加了一大批新词,“功德无量”。(2)中古汉译佛典词汇顺应汉语语词双音化趋势,推动了汉语复音化的进程。(3)中古汉译佛典词汇推动了汉语造词法向更高级阶段的演进,这表明汉语造词已实现语音造词为中心向结构造词为中心的转移。(4)中古汉译佛典词汇促进了汉语词义的发展演化,丰富了汉语语义发展变化的形式,如义位和语义场的演变。(5)中古汉译佛典词汇打破了正统文言对俚语俗词的禁锢,大量采摭俗语词(义),为晚唐五代白话作品开了先河,成为其直接源头。(6)中古汉译佛典词汇证明了汉语词汇是一个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不断吸收世界诸民族语言来丰富自己的开放系统。它发展并确立了汉语借词的基本体式,为此后汉语大规模吸收外语词奠定了基础。

  该成果对汉语历史词汇学的价值在于:对中古汉语词汇史这一研究领域进行了有意义的填补工作。细而言之,该成果的价值首先是为中古汉语词汇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可信的、经过甄别的语料和理论研究依据。其次,提供了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某些“模型”,例如中古汉译佛典词汇构成框架;通过这些模型,可以窥探中古汉语词汇的基本面貌。其叁,通过对中古汉译佛典词汇的研究,为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提供了新的观点和结论,揭示出中古汉语词汇的特点以及汉语词汇历史发展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其四,由于词汇与文字、语音、语法休戚相关,该成果还将带动汉语史其他领域对此期汉译佛典的研究。例如中古汉译佛典中俗字异体横行,这对研究汉字形体流变、揭示文字歧异乃至研究俗字造字心理,具有重要意义;又如中古汉译佛典词汇中有大量音译转写词,如果对汉译佛典中所有对音材料进行系统研究,必将推动汉语音韵学研究的进展。

  此外,该成果对辞书学特别是汉语语文辞书编纂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尤致功用。中古汉译佛典词汇蕴含大量有价值的资料,它可以补充改写现今汉语语文辞书中大量词条。其功用为:(1)有助于揭示语词的源头,《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中很多语词的起源时间可由唐宋元明清提前至魏晋南北朝。(2)有助于义项的完善和董理,可弥补现今汉语语文辞书普遍存在的义项不完备、词义嬗变线索不清之弊。(3)有助于语词变式条目(例如同素反序词)的收录,以阐明某个语词产生、嬗变的脉络,全面反映汉语词汇的面貌。(4)有助于口语词的收录。作为唐宋古白话的直接源头,中古汉译佛典材料还是未经大力开垦之地,大可捃拾采摭。(5)有助于词典外其他语文辞书的编写,例如中古汉译佛典中的讹字异体,是汉语俗字典、讹字谱编写不可或缺的资料;外来词中大量不同借词方式的译名,为汉语外来词词典提供参见、互见条书证;而汉译佛典中大量缩略词语为缩略语辞典编写提供了便利。
(责编:陈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