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站内搜索&苍产蝉辫;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成果选介>>年度项目成果>>语言学

德、汉语非施事描述方式的研究

——《德、汉语非施事描述的对比和翻译》成果介绍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2012年03月09日16:03&苍产蝉辫;&苍产蝉辫;来源:

  中山大学王蓓蓓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德、汉语非施事描述的对比和翻译》(项目批准号为06叠驰驰007),最终成果为专着《德汉语非施事描述的对比研究》。

  一

  非施事描述方式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由于综合因素的影响,国内德语语言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汉语的相关研究对国外现代语言学中的有关理论也触及不多。从现有文献资料看,国内的有关研究多是对德语中此类语言现象和语法结构的一般性介绍和观察,缺乏一定的理论分析和系统研究,尚没有从非施事描述视角出发对汉语中此类描述方式进行详细的划分和归类;从理论语言学、对比语言学和翻译的角度对德、汉语中的非施事描述方式进行多视角、全方位的综合对比研究不足。此外,国内的对比语言学和翻译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英、汉语的对比研究,而德、汉语间的对比研究相对较少。由于这些缺陷和不足的存在,深入开展此方面的研究势在必行。

  二

  这项成果运用对比语言学、生成语言学理论和操作系统、翻译学原理以及其它相关语言学理论,对德、汉语中的非施事关联描述方式和翻译进行了多视角、全方位地系统探讨和综合研究。在考虑到各种语言自身的特质和不同结构的属性的同时,首次提出将德汉两种语言中的被动句、中间结构以及作格结构视为非施事关联描述的主要方法和相对统一体。

  成果以功能语义的范畴“描述视角”为基准点,确定了两种语言的可比层面和对比范围。在德、汉语非施事描述方式各具个性和共性的前提下,从非施事关联描述的语言功能入手,分别探讨了德、汉语两种语言内部该类型描述视角的实现规律和句法、语义、信息结构的特点以及分布状况,并对其进行了划分、归类和系统化、对比分析和研究,求证了相关结构的构建和派生机制的规则,并力求做出合理的解释。这种以非施事关联描述视角为基准,对德、汉语中相关描述方式进行划分、归类和系统化,在德、汉语的研究中尚属首例。尤其是完全不同于汉语传统语法的划分与分类,避免了汉语是否存在主动态和被动态的语态范畴之争。此外,描述视角范畴的建立使得这项研究成果在掌握事件参与者的语义角色的同时,能够全面考虑到它们的句法功能、在主位-述位结构中的位置以及述谓动词的配价,便于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多维和多元地系统探讨和综合研究。

  成果将功能语义的范畴-描述视角作为跨语言的有效参考值(即对比中立项),运用于德、汉两种语言非施事关联描述视角实现手段的对比中,将描述方式划分成了施事关联和非施事关联两种。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描述方式基于句子的不同对应关系,即以动词性谓语为基础的句子成分的语法角色和语义角色的对应关系。在这里,由于对施事关联性和非施事关联性的实现方式进行了功能语义的划分,因此动词性事件的参与者无论是在被动句或中间结构中,还是在作格结构里,其语义角色就显得至关重要。

  成果的语内分析着重在句法、语义和语用叁个平面上研究影响非施事关联描述方式句子的句法、语义、信息结构以及语境等关键因素。由于句法结构是基础,语义结构、信息结构和语用都要通过句法结构才能实现和展示。因此,这项研究成果对句法结构平面进行了重点分析。然而,像汉语这样缺乏形态标志的语言,虽然语序对语义的制约性很强,但是句法成分之间往往也存在着较复杂的语义关系,所以在许多情况下仅对语法形式进行句法结构分析是解释不了句子的内部规律的。因此,这项研究成果也对句子的语义指向进行了观察与分析。除此以外,还探讨了不同非施事关联描述方式的句法功能和交际功能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主位-述位结构、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的实现方式等。

  作为研究的重要环节,这项研究成果以生成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对德、汉语中间结构和作格结构进行了重点分析和研究,系统归纳了德、汉语中间结构和作格结构的句法、语义的基本特征,详细阐述了这两种结构的属性和语言实现的条件及其规则。中间结构和作格结构作为非施事关联描述手段是德、汉语中重要的语言现象,但国内德语语言学界对这两种结构的研究尚未完全展开。作为首例,成果通过对德、汉语中间结构和作格结构的探讨,一方面加深了对生成语言学观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促进了对德、汉语这两种结构的探讨和研究。

  其次,成果在生成语言学的背景下,观察和分析了德、汉语中的中间结构和作格结构,描述了两种语言中这两种结构的基本属性和特征;首次提出了汉语相关识别、构建和派生中间结构和作格结构的标准和规则,探讨了它们的实现形式、句法和语义限制等,并对其做了理论阐释、论证和系统划分。通过探讨、研究和求证,作者得出中间结构和作格结构是汉语中完全独立的语言范畴和结构,它们的构建过程是词汇的动态运动过程。同时,也指出:德、汉语中的中间结构和作格结构是句法、语义和词汇库功能相互作用和交织结合的综合体,对德、汉语中间结构和作格结构的研究要注重语法理论的解释力,即注意观察的充分性、描写的充分性和解释的充分性,揭示这两种结构由各自语言自然属性所决定的本质特征和两种自然语言中相关的内在规律。为了深化分析和研究,这项研究成果还对被动句、中间结构以及作格结构等亲缘关系结构进行了比较,从不同的角度对叁种结构的共同点、相互关系和各自的语法自然属性进行了全方位地描述和分析。

  在双向对比研究的基础上,这项研究成果进一步探讨和归纳了汉语非施事关联描述方式在德语中的潜在翻译等值形式,着重分析了汉语和德语分别作为译出语和译入语的信息等值成份关系和语言意义等值成份关系;在详细分析所收集的实例语料基础上,寻求两种语言之间对应的翻译规律和差异,确认德、汉语中非施事关联描述句型间的可译性、对应的翻译等值成份和关系等,并对其描述视角在语际转换中是否为可变量进行了论证。

  此外,这项研究成果还发现:德、汉语自身语言自然属性和特质上的差异以及语言体系中的特点,不仅限制非施事关联描述视角在两种语言中的实现方式,而且直接影响它们的语际转换和翻译。同时,客观的语言交际状况以及约定俗成的惯例(例如功能修辞、惯用语)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译出语与译入语之间的潜在等值关系。因此,德、汉语非施事关联描述方式的翻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等,并且这种对等体现了原文和译文间最佳的双语转换关系,但是不同的语言系统自然属性和特质、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文化的差异和缺省、译者自身的局限性、文本的复杂性、接受者的差异等因素却为两种语言取得翻译最大等值带来了困难和障碍。由于翻译在力求等值的同时,损失和缺省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这项研究成果对于德、汉语非施事关联描述方式翻译等值的讨论和阐释,遵循的是相对等值的原则,即有差异的等值原则,并非绝对的对称。

  叁

  这项研究成果力求所建立的标准和规则具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结论具有论证性和解释力。经过努力,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第一,在德、汉语的研究中,首次提出系统划分德、汉语中相关描述方式的标准,并且对其进行归类和系统化,为德、汉语的相关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和提供了新的方法。第二,首次系统归纳和描述了德、汉语中非施事关联描述的主要形式及其语言实现的手段,分析、阐释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和相互间的异同点,以及这些结构由各自语言自然属性所决定的异质特性和两种自然语言中相关的内在规律。第叁,在生成语言学的背景下,首次提出和建立了相关识别、构建和派生汉语中间结构和作格结构的标准和规则,并从生成语言学理论的角度给予了论证和阐释。第四,将理论语言学、对比语言学的分析和翻译学的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探讨了德、汉语中非施事关联描述句型间的可译性、对应的翻译等值成份和关系等,并首次对描述视角在语际转换中是一个可变量的观点进行了论证。

(责编:秦华)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