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白润生教授主持的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项目《少数民族语文的新闻事业研究》(批准号01叠齿奥003),最终成果为专着《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苍产蝉辫;课题组主要成员有:崔相哲、张鸿慰、阿斯买·尼牙孜、周德仓张巨龄、忒莫勒、益西加措、张小平、李群育。
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兴起于20世纪初叶。进入90年代后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空前繁荣,形成较为系统、多语(文)种、多层次、多渠道的各具特色的新闻传播体系,成为我国新闻传播事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该成果全景式地记录了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新闻教育与研究、队伍建设)的兴起、发展和繁荣,全面系统地挖掘和阐发了其中所蕴含的新闻传播规律。
该成果除绪论外分四编12章。绪论论述了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新闻传播学的内涵与外延、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内容与分期、研究方法等,鲜明地指出:中国历史新闻传播学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没有55个少数民族的新闻事业的新闻传播就不可能是一部完整的、科学的、系统而全面的史学着作。
第一编“蹒跚学步”(从远古——20世纪20年代)共叁章。
该编首先总结了从先秦到唐代我国原始状态报纸产生前兄弟民族新闻传播的形态、传播方式及其特点。在这里最具特色的是对于“少数民族之特殊信息传播方式”的研究。其次总结少数民族文字报刊诞生前后,少数民族同胞的报刊活动及其新闻思想,论述了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报业的特点。最后阐明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产生的历史背景、原因及其特点。
1905年冬,《婴报》的创办标志着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诞生。但对《婴报》的历史地位,学术界有过争鸣。《通史》对每一质疑进行了辩证。在未有定论的情况下,作者认为“只能承认学术界比较一致的观点,也就是说《婴报》仍然是我国最早的少数民族文字报刊。”
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兴起的主要原因是少数民族尤其是蒙、藏、维等与中原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民族地区印刷术的改进与发展,为少数民族文字报刊的诞生和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最为重要的是政治历史背景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第二编“峥嵘岁月”(20世纪20年代——40年代末),由两章组成。
该编主要讲述“叁一”运动的朝鲜文报刊、30年代的俄文报刊和着名回族、水族报刊,以及少数民族文字期刊的兴起,并重点考察了少数民族女报人及其办报活动,勾勒了少数民族翻译出版事业的历史沿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政策的深入宣传,使民族报刊更具有现代报刊的内容和形式,有力宣传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和总政策。
而后着重阐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国朝鲜族、蒙古族、俄罗斯族和新疆地区、西康地区现代新闻事业的发展,突出介绍了民族地区最早的少数民族文字画报、现代时事政治性期刊和这一时期着名的马克思主义民族期刊。与上编一样,这里也介绍了民族地区较为着名的汉文报刊。
这一时期是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初步发展阶段。其特征是,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的单一性开始打破。作为党和人民耳目与喉舌的党报党刊及统一战线的报刊在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是历史性的转变,也是这一时期民族报刊的显着特点。外国人在海内外创办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历史较短,绝大多数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从外国人的办报活动中汲取和借鉴了办好报刊的经验,尤其是在采编业务方面有了明显改进,民族报业获得了长足发展。
这一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队伍初步形成。从第一编到第二编结束,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民族新闻工作者,并出现了一批少数民族女新闻工作者,少数民族的办报活动持续不断。但是,这一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仍很不平衡。
第叁编“火红年代”(20世纪40年代末——70年代中叶),由两章组成。
这个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进入了深入发展和特殊发展时期。深入发展时期是指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少数民族报刊形成了多层次,多文种的党报体系,少数民族文字专业报、对象性报刊开始兴办。这个阶段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彻底打破单一性,尤其是60年代,随着我国民族文字报刊蓬勃发展,中央和民族地区以民族语文为传播工具的广播事业已初具规模,而民族地区的电视事业也在这个阶段诞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1950年开办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节目。内蒙古、新疆、广西、西藏及吉林延边等民族地区人民广播电台与少数民族语言的广播陆续创立。少数民族语言的广播在少数民族同胞聚居的民族地区形成了网络和体系。
这一阶段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报社全面贯彻执行中央新闻工作方针,加强队伍建设,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的编辑、记者和报社的管理干部。在这一编里对知名的采编人员做了重点介绍,使读者深切感受到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对发展社会主义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
把这个时候称之为深入发展阶段,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少数民族文字报刊的发展更显示出自己的特色。比如报与刊明显区分;在我国已有文字的少数民族中,绝大多数兴办了自己的报纸,积累了经验,形成了传统,办出了风格和特色。又如,版式的变化,经历了“民文与汉文合璧”式、“译报”式、“民文与汉文合刊”式以及至今仍为其主要办报方式的“一社多报”现象。五六十年代许多报社重视运用图片新闻,通过图片弥补文字宣传之不足,美化版面,提高可读性。在新闻采写方面,以不同的新闻语言、心理状态、民族性格、思想情感、风俗习惯、衣饰服装,以及不同的表达方式,采写具有时代特点、民族特色、地方风格的作品,提高报道质量,通俗而形象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民族地区的党报贴近少数民族读者。
特殊发展阶段,是指文化大革命时期,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在夹缝中忍辱负重,曲折前进。由于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团结政策的强大生命力,即使在党的新闻工作传统遭到严重破坏的十年浩劫中,少数民族文字报纸也有新的发展。这一时期以“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的反思”作为总结。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在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蓬勃发展,既便是在“文革”期间,不仅有新的发展而且品种繁多,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第四编“满园春色”(20世纪70年代中叶——20世纪末)由五章构成。
首先,新时期全国少数民族报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打破了党委机关报一枝独秀的单一格局,完整的报刊体系逐步建立起来。彝族、苗族、侗族、布依族、纳西族等等,都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版自己民族文字的报纸,充分反映了我国民族文化事业的进步。形成了以党报为核心的多层次、多地区、多种文字的民族报刊体系。虽然少数民族报刊进入了有史以来最为辉煌的时期,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长期相对封闭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少数民族报业与内地报业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又以《少数民族报业发展之路》为题,对其“问题与窘境”作了专门的分析研究,指明“重塑与发展”的出路。
其次,该编讲述了少数民族广播、电视体系的形成和网络的兴起与发展。20世纪80年代实施的“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措施,使我国少数民族广播电视事业有了飞速发展,逐渐形成了多语种、多层次、多渠道较为系统、特色鲜明的新闻传播体系。通过对中央省、市、自治区一级地盟县旗民族地区广播电台、电视台和少数民族语言广电节目的介绍,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显示了这个体系真实存在。但是作者在着重指出少数民族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之后,具体指明了当前少数民族广电事业的发展之路。
少数民族新闻网站是新兴的媒体,过去很少有人研究。该成果列专节界定民族新闻网站的内涵和外延,阐述其发展体系、基本状况以及目前民族新闻网站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第叁,该编除对少数民族新闻教育的兴起与发展作了概况介绍外,还重点介绍了民族地区、民族院校的办学宗旨、办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在新世纪教育改革中取得的成就。少数民族新闻研究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重点介绍20年来的研究成果和为其作出较大贡献的学者。二是介绍该领域中争论的几个问题和各方观点及本书作者的倾向性意见。少数民族新闻教育与研究是以上叁编未曾涉及的学术问题,也是学界少有研究的两个领域。最后论述少数民族新闻工作队伍建设。在这里,对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从新的视角进行了论述,介绍改革开放后涌现的少数民族新闻界人物,并设有专节对着名的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进行专题研究。
(责编:陈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