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国古代档案管理制度研究

——《中国古代档案管理制度研究》成果介绍

2011年05月15日16:54

  辽宁大学赵彦昌副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古代档案管理制度研究》(项目批准号为09贵罢蚕002),最终成果为同名专着。课题组成员有:张会超、黄娜、李国华、姚迪、卢芳、王红娟。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该成果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系统、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档案管理制度,丰富档案学研究体系的内容,促进档案学研究的深入进展。

  该成果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化中国档案史这一薄弱研究方向,也为《中国档案史》教材的重新编写提供最新、最权威的基础研究成果。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该成果主要分上下两编,上编为通史编,研究自商至清的档案管理制度,体现一个“贯通”之意,不但具体阐述历朝历代档案管理制度的共同之处(一脉相承),又研究各朝档案管理制度的特色之处。中国古代档案管理制度可以说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档一体化”管理制度,对于我们研究现代档案学基础理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下编为专题编,研究中国古代专题档案管理制度,体现一个“专精”,共分八大专题对中国古代档案管理制度进行专门性研究。

  上编&苍产蝉辫;通史编

  1.商代档案管理制度研究:商代在档案事业方面作出了很多突出的贡献,甲骨档案被视为中国目前保存最古老的档案,并为我们研究商代的档案和档案工作提供了最直接、最可靠的第一手文献,并在收集、保管、利用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2.西周档案管理制度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的各项制度,很多都渊源于西周,都是对西周各项制度合乎逻辑的继承和发展,档案管理制度也是西周制度建设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西周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非常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设,并建立了档案收集、档案分类制度、副本制度、档案呈报与检查制度、金匮制度等等一系列的档案管理制度。

  3.汉代档案管理制度研究:汉代统治者注重对文书档案的收集和保管,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制度。公文书的运行也就是各种指令、情报的流动,在这个信息流动的网络中占据了关节点的位置,也就等于占有了一种权力、进而是一种政治地位。两汉对档案进行充分的利用,主要用于施政参考、形成文化学术、查阅利用等方面。

  4.唐代档案管理制度研究: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为辉煌灿烂的时期,在唐代档案管理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作者从两个阶段详细阐述唐代的各种档案管理制度,具体分为两个阶段:一为文书处理阶段,包括四禁制度、避讳制度、贴黄制度、用纸制度等等;二为归档管理阶段,包括归档制度、保密制度、勾检制度、利用制度等等。

  5.宋代档案管理制度研究:这一时期文化昌盛,宋在全国广设架阁库,在中央和地方档案管理制度数量非常多、层次很全,尤其是《庆元条法事类·文书门》对宋代文书档案管理制度做了很详细的规定,也有学者对宋代的档案管理制度进行过零散的研究并取得可喜成果,作者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宋代档案管理制度从文书处理阶段和归档管理阶段两个方面展开全面的研究。

  6.元代档案管理制度研究:元朝在档案管理制度上大多沿用了宋代的管理制度,但元代在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上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别,所以在加强文书工作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对档案的收藏,并在文书工作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档案管理制度。作者从两个阶段来阐述元代的档案管理制度:一是文书处理阶段,包括文卷登记和勾销制度,行移公事程限和催办制度,圆佥文书制度等等;二为档案管理阶段,包括架阁管理制度,区分文字分别架阁制度,当面交卷制度等等。

  7.明代档案管理制度研究:明代是中国档案事业的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制度主要有文书缮写制度、用纸制度、用印制度、票拟批红贴黄制度、文件邮驿制度、文件保密制度、行移勘合制度、照刷磨勘制度等等,并通过大明律以法律形式颁布施行,成为明政府处理各种政事的依据和基础。

  8.清代档案管理制度研究:清代是我国又一个由少数民族发展起来的国家,也是我国历史上留存档案最多最多的一个朝代,清代统治者对于档案的管理极为重视,不断地在管理制度上推陈创新,对文书、档案工作进行了大规模的整顿,在文书的种类上继承了前朝,又有所变通,在文书档案的管理上也有所加强,清朝统治者在文书的形成、文书的处理、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销毁以及利用方面都进行了完善。

  下编:制度编

  1.&苍产蝉辫;简牍文书制度研究

  简牍是我国先秦、秦汉乃至魏晋时期承载文字、文献、簿籍的基本形式,也是研究中国先秦史、秦汉魏晋史的最重要、可靠的原始资料。自1901年文赫定、斯坦因在今新疆汉晋遗址中发现简牍以来,简牍与甲骨文、敦煌学一样,历年来迅速形成了世界性学科。它从历史学、考古学、文字学、文献学等多角度,为东方的历史文化学术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对于简牍文书制度,作者从材料制作制度、运行制度、保管制度等叁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2.中国古代公文邮驿制度研究

  公文是政府信息传递的一个重要工具。在我国古代,封建政府要保持统治的稳固,必须要首先要保证政令的畅通,也就是要保证公文传递的通畅和快速。作者运用史料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古代公文邮驿制度作一个系统的整理和阐述:前八部分研究自先秦至明清的公文;第九部分是对中国古代整个公文邮驿制度作一个系统的评析。

  3.架阁库制度研究

  架阁库,这个中国档案史上的一个专业术语,作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充分运用历史学、档案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对我国宋元明清时期的架阁库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索。

  4.副本制度研究

  副本制度是我国古代一种非常重要的档案管理制度,直到今天对于我们现行公文和档案管理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作者论述了副本制度的起源、副本制度的发展历程、档案副本形成的四种方式、副本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分析了副本制度在当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5.奏折制度研究

  奏折是清朝一种文书,“因用折迭的纸张缮写而得名。”对奏折的处理,是清皇朝中央文书档案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奏折就是清朝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文种,自顺治朝出现,只是适用于少部分亲信,“到康熙末年奏折的使用范围不断的扩大”,雍正继位后,认为这种形式非常有利于巩固自己的统治,而大力提倡和推广,将有资格进行密奏的官员人数从康熙时的一百余人扩大到一千一百多人,最终形成一种独特的奏折制度,奏折制度亦是清朝的一种独有的章奏制度。

  6.奏本制度研究

  奏本是明、清时期臣工向皇帝上奏的文书之一,明初定制,臣民具疏上于朝廷者为奏本。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改革后,题、奏并行,官员公事用题,私事用奏。清因明制,然仅限于官员使用。凡官员至任、升转、加级、记录、宽免、降罚,或降革留任,或特荷赉谢恩,或代所属官员谢恩等事,概用奏本。乾隆十叁年(1748年)下令废止奏本。作者主要论述了奏本自秦至清的发展历程和清代奏本的格式以及处理程序。

  7.题本制度研究

  题本是古代奏议文书的一种,一直到明朝才有了以题本为名称的上行文书,但是历朝历代都有着虽然名称不同、但是却发挥着同样作用的文种存在。而题本作为一种上行文书,就是在朝代不断更替、历史不断演进的过程中,为了适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而逐渐产生的。作者从题本的产生与发展历程、题本的规格体式以及题本的处理和运转流程等叁个方面对题本制度进行系统探讨。

  8.票拟批红制度研究

  票拟指对中央、地方衙门以及臣僚呈送皇帝的题本章奏,不直接送往皇帝处,由皇帝直接办理,而是先送往内阁,由内阁根据有关法规和典章律例,参照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具体情况代拟初步处理意见,以备皇帝裁决时参考。如果参考意见得到皇帝首肯,则可转到批红环节,然后下发执行,若皇帝不同意拟办意见,需要重新打回内阁,另起决策,直到票拟出皇帝满意的处理意见为止。“批红”,则是在票拟的基础之上,由皇帝用红字在章奏上做的批示,亦称“批朱”。作者从票拟批红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票拟批红制度的办理流程、内容及体式要求、票拟批红制度产生的影响以及对现代文书工作的影响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叁、成果的学术价值及社会影响

  该成果的现实价值体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丰富了《中国档案史》课程的内容。《中国档案史》是档案学专业九门主干课程之一,但是档案学界长期以来对于中国档案史的研究重视不够,在很多方面都留下了很多空白,中国古代档案管理制度研究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该研究丰富、深化了《中国档案史》课程的内容,为我国档案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补充。

  第二,通过对中国古代档案管理制度研究,为今天的档案机构、图书机构、文博部门等文化部门提供必要的有益的借鉴。比如:通过掌握历史上的档案管理制度的情况对于我们现在国内档案管理体制的完善具有重大意义;古代档案与图书是一体化管理,档案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尤其是先秦两汉时期与图书管理制度是相通的。

  该成果的理论价值体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在档案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中国档案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从中国档案史的研究角度讲,它大大推动了中国档案史研究的丰富与发展,为中国档案史这一档案学弱势方向注入新鲜的血液。

  第二,通过对中国古代档案管理制度研究,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填补空白的作用,并对目前我国的政治制度的完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尤其是中国古代公文邮驿制度研究、奏折制度研究、题本制度研究等等,都是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重要政治制度。

  该成果从中国档案史、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角度讲,可以较全面、具体、深入地为中国古代档案管理制度的研究提供各方面的指南,并推动人们提高对中国古代档案事业的认识,而且它本身也是中国古代档案史的一项填补空白的研究成果。该成果对我国档案学学术研究尤其是中国档案史研究的发展提供了积极有益的借鉴与推动作用。
(责编:陈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