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刘耿生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档案文献遗产调查及其文化价值研究》(项目批准号为06叠罢0031),最终成果为同名专着。课题组成员有:王雁宾、何庄、梁继红、朱兰兰、李珍、张会超、黄静、郑慧、李永贞、张江珊、贺国庆、高大伟。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形成并遗留下来的档案,统称为“历史档案”。因历史的、人为的和自然的原因,档案原件保存至今的,多为明、清和民国档案。这项成果对中国历史档案的分布特点及其文化价值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分析和评价,尤以明、清以前档案为研究的重点。明清中央政权档案多保存在北京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此外,在全国各省、市、县近3000个档案馆和图书馆、博物馆内,以及海峡两岸其他文化机构,还保存有卷帙浩繁的旧政权地方档案和民间档案。这些档案,因各地历史条件不同而各具特色。20多年来,历史档案的价值越来越受到海内外学者的重视,对历史档案的利用需求也日益迫切。
由于目前学术界对历史档案内容、价值特色、馆藏地址、查找途径等情况研究和介绍不够,国内外、海内外至今尚无一种全面介绍、评价我国各地所藏历史档案的专着,致使广大读者不知道自己急需的档案保存在中国何处,即或偶尔获悉所需档案的藏处,因不了解其内容、形态、价值等具体情况,又顾及到时间和空间的消耗,最终望而却步。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历史档案价值的发挥。例如,近来正在筹划重修《清史》,不少学者仍以真伪杂厕、错舛丛生的《清史稿》为据,而没有充分利用清代档案,出现这一情况的重要原因是他们不知道自己所需档案在何处保存,这与中国历史档案资源分布及其文化价值的相关研究不够有关。另一方面,浩如烟海的历史档案却尘封插架,长年沉睡在档案库房,无人知晓,无人问津,严重地妨碍了这些国宝级档案作用的发挥。通过探究中国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分布特点和文化价值,确立规律性认识,从而可以为广大学者提供服务。从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者的角度,摸清家底,创造更优化的管理条件,实现真正的信息资源共享;从利用者的角度,目标明确,省时省力方便快捷地获得所需要的资源,使历史档案信息能实现其价值。
课题组在全面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力图摸清中国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家底”,如数量、文种、价值构成、特色等,通过科学的统计分析,探寻其分布特点,如空间地域分布、时间分布、存址分布(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资料室等文化机构)、所反映对象分布等等,结合档案形成的历史因素和地域特征,进而找出其分布的客观规律性。
1.第一编,档案文献。研究了档案文献的产生与发展演变、种类、文化价值及档案文献遗产的开发与利用途径。档案是人们在各种实践活动及思维活动中自然形成的历史记录,由于它不是人们事后的有意识创作,因而,其真实程度要高于其他种类的文献,这决定了档案能够在社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中发挥着凭证作用和参考作用。对于历史研究而言,档案又是人类认识历史和研究历史的主要依据。对历史的认识,实质上就是在档案的汪洋大海中,拨开古人留给我们的重重迷雾,看到史实真相,进而探求其本质及规律。
我国是一个有5000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创造了世界人类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甲骨文,尤其我们祖先的“四大发明”,为大量档案文献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得中国的档案事业自古以来就在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使得中国的档案形成了绚丽多彩的种类,代表了每个时代最先进的文化和科技,如甲骨档案、金石档案、简牍档案、纸张档案等等,乃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蕴含了深厚的文化价值,今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
我国又是一个国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档案文献数量浩大、种类繁多、保存分散,往往同一个专题、同一个人物的相关档案,分别保存、散落在不同的地区,即或保存在同一个档案馆内,往往也因分类的规则不同,而分散存放在不同的全宗、案卷或类别之中。尤其有不少金石、简牍等特殊载体的档案,它们又兼具文物的特性,造成分别保存在档案或文物部门。
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仅使学者们为了收集一个专题的档案文献,要饱受到处搜寻之苦浪费了大量的精力和物力;另一方面也使许多珍贵档案文献因信息不畅而“藏在库房无人问”。
2.第二编,档案文献的分布。宋元以前档案文献如甲骨、金石、简牍、郭煌等档案已各成显学,在甲骨、简牍、敦煌吐鲁番文献的着录、考释和研究上已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为档案文献整体调研提供了一定的工作基础,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或由于着录重复、缺漏,目前人们对档案实体的分布状况和数量尚不能确知,因此,对于其实体分布状况还有待进一步考察。另外,简牍学界和敦煌学界着录的文献目录除了档案外还包括传统经史子集及宗教典籍,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利用时要从中抽取属于档案的内容,如《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等皆是以敦煌吐鲁番文献为整体的着录着作。
当前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的分布现状及其规律性的揭示和研究却存在严重不足,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明清时期档案主要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及地方各级档案馆,而宋元以前档案文献则主要保存在国内及海外各博物馆、图书馆以及文化学术机构,这种分散保存的状态影响了对不同时期档案文献的分布状况作整体的调查统计。
就明清时期档案而言,虽然部分档案馆出版了馆藏档案概述等着作,对明清档案状况有所介绍,但未见对于明清时期档案文献整体分布及其文化价值系统探讨的着作问世。虽有《中华明清珍档指南》出版,该书是专门介绍明清档案的重要着作,其内容重点在中国第一档案文献馆馆藏明清档案,对各地方档案馆馆藏明清档案和私人档案的现状论述较为简略,对明清档案的分布规律并未论及。
从档案文献研究的角度,档案学界对现存商周以来档案文献的整体状况及其价值有所揭示,例如,《中国档案事业史》、《档案文献学》等着作皆辟有专节论述存世档案文献的现状,但受着作体例的限制,其论述多选取重点,不够系统完备,且这些皆为90年代以前完成的着作,对于十多年以来档案文献的新发现也不可能述及。
目前学术界、档案文献保管部门对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载体形态以及同一地点出土的档案文献的数量、种类、文化价值、存储状况等基本信息虽有一定程度的揭示,但离充实完备还有相当距离,更无从中国档案文献整体的角度探讨其分布及其规律性的专着问世,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地制约了历史档案文献遗产的开发与利用。
这项成果将全国范围内保存的档案文献,按形成的历史时期分类排列,使广大读者一目了然,此是重点。
3.第叁编,档案文献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这项成果在全面调查我国各地分布档案文献遗产的物化状况的同时,不仅仅简单着录了它们的保存情况,尤其研究了这些档案文献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这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抢救并永久保存这些档案,是世界记忆工程在我国实施的宗旨所在。
这项成果特色在于除了对清以前历朝历代保存至今的档案原件进行着录外,特别对金文档案、简牍档案、敦煌文献及吐鲁番文书的历史文化价值予以研究、剖析,提出不少新观点。
一是金文档案。在对大量金文档案现存状况的调查、统计、着录、研究中,从青铜器铭文演变发展看,将其总结归纳为叁个阶段:第一阶段,自青铜铭刻出现到西周早期,为铭文初起阶段,器物上很少有文字,凡无文字者不是档案文献,属于文物,不在研究之列。第二阶段,西周随着青铜器发展,铭文学数增多,记事广泛,铸器由原为了使用而逐渐演变为专为勒铭,成为档案内容载体,反映历史文化的进步,为收集金文档案的重点。第叁阶段,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广泛使用,削竹制简十分普遍,铭文开始衰微,青铜器多成为艺术品,档案性质在减弱。
二是简牍档案。在对全国简牍档案的调查、研究中,新发现在于:第一,简牍档案的出土发现并不是近现代所独有的事情,事实上,在我国古代就屡有发现,但各种档案文献对此记载不一。第二,近代以来,我国出土了大量简牍,许多论着都认为是外国人先在我国发掘出简牍,实则,近代史上我国简牍的发现权属于中国人。第叁,我国简牍档案的出土分布不平均,以湖南、甘肃最多,且简牍档案的出土分布与保管地点并未一一对应。第四,以居延汉简为代表,简牍档案的出土分布为探讨古代的档案工作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证据。
叁是敦煌文献。敦煌文献的有关着述很多,但有关现存敦煌文书的确切状况的资料却十分零散,到底国内保存多少、内容如何、藏处在哪、价值怎样,没有统一的记录。这项成果予以大范围的盘查,将敦煌文书分为宗教文献和世俗文书两类,经清点,宗教文献以佛经为主,有经、律、论、赞文、祭文、僧传和其他类佛教经典,占全部敦煌文献的90%以上,尤其藏文佛经数目较大,道教、摩尼教、景教(唐朝的基督教)经卷有数百件,反映了唐朝宗教文化的发达。
世俗文书涉及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如经、史、子、集四部,以及曲子词、绘画、刺乡、美装潢等等。此外,还有官私文书、寺院文书、经卷本身的题记、壁画上的榜题、发愿文、功德记中的语言、文字和写本的书法、格式等等。
四是吐鲁番文书。由于吐鲁番气候干燥,战乱较少,纸质档案易于保存,因而保存至今者相对说来较多且珍贵,这项成果按搜寻到的档案文献,将其分为公私文书、古籍、佛道等教经卷四大类。
19世纪末,吐鲁番文书先后遭俄、英、德、日等人掠夺,所余很少,1959年到1975年又陆续发掘晋到唐档案文献2700多件汉文文书,涉及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法令、军事、地理等多方面内容,通过研究这些吐鲁番文书,感到对于研究唐代历史文化,尤其研究古代高昌国历史,弥足珍贵,是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
这项成果还按专题收录了徽州文书档案、晋商文书档案及黑城出土元代文书,填补了中国档案史在这方面的学术空白。
这项成果的学术和应用价值:一是通过对中国历史档案的纵向全面把握,创设一个有关历史档案的概念体系,深入历史档案文献在发展演变、特点、文化价值等方面的研究,建立中国历史档案学,完善档案学学科建设。二是首次系统概括海内外档案文献遗产的分布状况和规律,为档案文献遗产的普查、整理、保管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持。叁是加强对特殊载体历史档案遗产(如竹木、缣帛、金石等)记载内容的全面调研与整理。四是首次系统提出对管理者、利用者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档案文献遗产管理与利用“指南”:从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者的角度摸清家底,创造更优化的管理条件,实现真正的信息资源共享;从利用者的角度,目标明确,省时省力方便快捷地获得所需要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文献的价值和作用。
(责编:陈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