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纸书彝文文献研究

——《纸书彝文文献研究》成果介绍

2011年05月15日16:54

  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王正贤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纸书彝文文献研究》(批准号为04叠罢蚕010),最终成果为同名专着。课题组成员有:龙正清、吴启山、王瑾。

  该成果以历史学、民族学、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考订学和翻译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从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要求进行了实施操作,形成了彝族古代历史纪年研究、彝文文献载体研究、纸书彝文文献研究、新编译精气易(以补舍额)为结构的《纸书彝文文献研究》专着。共分叁编十四卷。

  该成果在研究内容及方法上,采取了两个铺垫、一个中心和一个实践示范。在表述上避免“叫化子敬神话多刀头小”的说教,少发议论或不发议论,以大量的史料说话。把彝文文献放在彝族古代文明史中进行断代分期研究。

  铺垫之一:彝族古代历史纪年研究,包括彝族古代历史年代学标尺纪与世的研究,彝族古代历史分期界标技术体系、价值体系和介质体系的几个主要指标研究,彝族古代文明史断代分期研究。第一次提出了彝族古代历史的断代分期及其标尺与界标;第一次把彝族古代文明史断代分期为乾阳运年时代、坤阴运年时代、人文运年时代。人文运年时代分为早期撮主笃时代,中期六国分封时代,后期六国遗裔君长时代。

  铺垫之二:彝文文献载体研究,包括彝文符号载体与物质载体研究。彝文符号载体研究对彝文起源、发展、演变作了简单的叙述。彝文是彝族的母体文字,起源于实物,即由实物→实物文字→写形写影的图画文字→象形文字→表意文字,不是语素或音节的标音文字,更不是由象形文字或表意文字创造出来的再生文字。写形写影的图画文字始于彝族原始母系社会的繁荣时期,真文字形成于彝族古代文明社会的前夜,普遍使用于人文运年的六国分封时代,即所谓彝经盛行的时代。彝文为典型的表意文字,主要表现在构成彝文的点和点运动的轨迹线,点和线的形变规律,构成彝文的字素和字缀,以及造字与表词规律。彝文的造字与表词,分为点和线,字素与字缀,造字法,复素字的结构层次与类型,表词法。历史上不断留下有关彝文的文字资料如字集字典逐渐增多。彝文文献的物质载体,从乾阳运年时代开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先后有木叶、树皮、木片、竹片、骨、皮、锦帛、布疋、陶、瓦、金、石和纸张。金、石物质载体中,以石质载体使用时间最长,量最大。从六国分封的晚期,开始使用纸张作为彝文文献载体,是彝文文献载体的一次革命。开始了纸书彝文文献的时代。彝文文献以纸张为载体,不仅使彝文符号载体得到发展,得到更加普遍应用,而且使各种载体的彝文文献纳入了纸书彝文文献,真可谓广纳百川。第一次从彝文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论述彝文文献的起源、发展与演变;第一次从物质载体使用的发展和改变论述纸书彝文文献的起源、发展与演变;第一次从七个方面提出彝文文献的写作特点。

  一个中心:包括纸书彝文文献分类与编目、整理与翻译和个案研究叁个方面。纸书彝文文献分类与编目及整理都离不开文献学的目录学、版本学和校雠学的理论和方法的指导,结合彝文文献的具体情况而进行,特别是不能生搬硬套现代图书分类编目法。纸书彝文文献个案研究,主要是对《以补舍额》等几部重要着作的一些篇章译文的对比研究,通过这些对比研究,达到管窥全豹的目的。当然,首先是对着名的《以补舍额》(《精气易》)改名为《西南彝志》的研究。第一次提出《精气易》改名为《西南彝志》不当。

  新编译《精气易》,既是彝文文献整理、翻译的实践示范,又是把彝文文献篇章放到各历史阶段结合彝文文献着述特点和内容,进行彝文文献的断代分期,找出每篇章成书年代的上下限的实践示范。

  《精气易》分为两部。前部为以补舍额精气易资料,讲彝族古代先民朴素精气唯物辩证哲学思想,精气运生的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天文、地理、气象、数学、几何、历法及彝族社会古代文明典章制度。后部为彝族古代文明史史料,彝族古代文明史分为乾阳运年时代、坤阴运年时代、人文运年时代、六国分封时代、六国遗裔君长时代。

  云贵族系和川藏族系考古民族,经过漫长时代创造发展的物质和文化,积累、沉淀和孕育了彝族社会的古代文明。公元前46世纪希弭遮时代,彝族社会以今保山和点苍山为中心,以恒史楚撮额和苟葛撮额发明创造的文字和文献记载的开始,创立天文八卦和创造火正黎司天以属神为天纪的太阳纪日历法,冶炼技术与纺织技术的发明和使用,未划疆命地,王侯领地未明,以八卦关系为统率,教化为主要活动的刍型国家的形成为标志,撮纪希弭遮,步入了第一个古代文明乾阳运年时代。这是彝族古代氏族的形成和第一次分支。

  公元前22世纪,彝族先民社会文明中心转移到了今云南晋宁和四川宜宾。以特乍木撮额和苟葛撮额创造的地理八卦,创立的火正黎司地以属人为地纪的太阴纪月历法为标志,恒纪诺赤素,彝族社会进入了第二个古代文明坤阴运年时代。这是彝族古代氏族的发展和第二次逐渐分支。

  公元前10世纪,彝族社会文明的中心转移到了以宣威为中心的乌蒙山区。以举奢哲撮额和苟葛撮额创造的人文八卦,创立了以人为纪的阴阳纪年历法,制订的人文典章制度为标志,撮纪武洛撮,弭弥撮道纪,彝族社会进入了第叁个古代文明人文运年的早期时代。这是彝族古代氏族的繁衍和第叁次分支。

  公元前7世纪,笃弭氏族王国分封弭卧二侯国,弥凯二侯国和史溢诺濮二皇国,诺濮武弭笃弭,彝族社会进入了六国分封时代。六国分封时代为人文运年的中期时代。这是彝族古代氏族族系的形成和第四次分支。

  自坤阴运年时代至六国分封时代的彝族古代文明史,不仅彝文文献史料记载较为详实,而且有较多的考古学史料作为佐证。

  六国分封时代结束于举娄侯吐国君长勿阿纳于公元25年自东川迁治努谷蒙宣威,彝族古代社会进入六国遗裔君长时代。六国分封时,作为中央皇君白国,吐主录卧皇国统率杜吐弭滇国和楚哪蒙夜郎国,举娄侯吐皇臣黑国统率峨莫洪所蜀国和溢蒙主姆巴国。随着中原王朝统治势力的深入,武氏族、乍氏族、糯氏族和恒氏族先后灭国,吐主录卧白国和举娄侯吐黑国就只能统率它们原来下属的臣国和师国;勿阿纳自东川迁治宣威,取代了吐数天君,称为吐主天国,易布氏族为哪数地君,称哪数地臣。自勿阿纳取代吐主天君后,彝族古代社会已经是“礼崩乐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大小小的君长和君长国,失去了中心,谁也管不了谁。这些大大小小的君长和君长国,主要是原来滇国的臣国和师国统辖的氏族,巴国且侯氏族下的各氏族,布氏族和默氏族分支分封的氏族。其中最着名、统治时间较长的君长和君长国,有由木确舍发展起来的,几乎与封建唐帝国共始终的南诏洛举君长国,有宋元明先后被灭的自杞国、罗殿国、且兰国和播勒君长。清代改土归流被灭的有乌姆、俄索和阿哲氏族君长国。在这些君长和君长国中,统治时间最长的是阿哲氏族君长国,自蜀汉后,几乎与整个中央封建王朝共始终。清改土归流,俄索、阿哲君长安重圣、安坤被吴叁桂杀后,彝族社会六国分封统治结束后的君长统治时代结束;同时,也是彝族古代社会的结束。

  精气易文献得出彝族社会古代文明史的断代分期;从彝族社会古代文明史的断代分期得出精气易文献的断代分期。文献与史相辅相成的断代分期,是纸书彝文文献研究成果的主要特色和建树。

  《纸书彝文文献研究》成果不仅是研究彝族历史的重要依据,而且为研究西南古代历史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在弥补汉文献语焉不详的同时,从少数民族的文献记载中发掘更多的新资料,有助于认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由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真实。除对提高纸书彝文文献编目、整理和翻译科学化、规范化质量具有示范作用和意义外,目前可直接为编写《中国彝族通史》作资料服务,尤其是为编写六国遗裔君长前的彝族古代历史作资料服务。
(责编:陈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