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杨文轩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体育学科体系研究》(项目批准号为06础罢驰001),最终成果为同名专着。课题组主要成员有:鲁长芬、胡小明、张细谦、袁古洁、陈琦、富学新、杨晓生、邓星华。
华南师范大学杨文轩教授主持完成的《体育学科体系研究》认为,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推动体育事业的进步。然而,超前的体育实践与落后的理论建设形成强烈反差。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及体育学科内部各分支学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与相互移植的力度不断加强,不断冲击和改变体育学科体系的结构,激化了体育学科的内部矛盾,加剧了基本理论的纷争。加强体育科学理论研究,深入探讨并重新构建适应体育实践发展和体育理论研究需要的体育学科体系,显得十分必要。
21世纪人类文明的长足发展,使体育学科理论的重组和科学规划具备了强劲动力,推动体育文化的跃升。建立有特色的体育学科体系,成为当代体育文化交流的需要,符合社会发展面向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时代潮流。推动研究各种体育形式、体育现象或体育问题的体育学科群的重组与改革,成为时代的呼唤。
对体育学科体系的探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没有中断过,特别是近年来体育学科建设意识的增强,体育新学科的涌现和成熟体育学科的分化,体育科学研究的广泛开展及体育专业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使过去模仿科学哲学或政治哲学分类模式提出的体育学科分类体系,既不能充分地反映体育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发展趋势,也不能适应体育实践发展对体育专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加强体育学科体系研究,成为体育学科建设的自身需要。
一、该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1.学科提升的理论基础。发达国家体育学科的发展经验带来重要启迪。在发达国家体育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围绕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价值取向,体育学科发展与社会现实应用层面紧密联系的实用价值取向,以及既规范管理又为新兴学科发展留有空间的专业调控方式,为我国体育学科体系的重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我国体育学科发展需要完成几个基本步骤,即全面认真汲取发达国家体育学科发展的经验教训、对已经丰富变化的体育概念进行重新解读、按照学术界认同的标准进行体育学科的划分。在此基础上,才能重新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体育学科体系。适应社会发展,解决中国体育学科发展中问题,是新时期体育学科建设的着力点。
然而,在我国,以往体育学科研究存在严重不足:体育专业与体育学科的关系模糊不清;体育科研与体育专业教育的学科设置缺乏关联;对不同层次专业教育的认识模糊;体育学科的专业结构发展失衡;尚未建立起学科发展与学科研究的互动机制;缺乏为体育学科自身发展的“主体意识”。因此,在体育学科发展的新的实践基础上,建立新的学科分类观念,探索新的学科分类方法,构建新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体育及体育学科自身发展需要的体育学科体系,已显得非常必要。
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意味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价值取向的变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新时期体育学科体系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实践科学发展观重构体育学科体系,要求体育要实现从物到人的转变,确定以体育实践的主体——人的需要作为划分体育学科的标准,贯彻学科可持续发展思想。
为了进一步推动体育发展的科学化进程,充分发挥体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重要作用,更好地为人的健康、竞技运动、休闲娱乐服务,体育学科完全有必要从当前教育学的一级学科上升到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
体育学科作为一个独立的科学门类,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国际上如德国已经将体育学科作为一个学科门类存在和发展。其可行性表现在它已经具备的充足条件方面。20世纪下半叶,体育的国际化与全球化趋势,使体育现象的扩大化迅速超越了人们的传统认识领域,产生了独特的“体育问题”。体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仅为相关学科提出了诸多“体育问题”,也为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实践形式,还可为诸如艺术、军事等相关学科提供分类框架和标准。
体育学科的发展已具备独立的综合实力。科研社团形成全国性高效网络,主要表现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对体育界的全面覆盖和各省市体育科学学会的发展壮大;体育科研实体机构不断发展壮大;体育科研立项力度加大;体育科技成果硕果累累,有的研究成果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体育学科自身发展已具有相当规模。
2.学科体系的构建。作为本研究的基础,将体育概念的诠释从关注体育实践中的“物”转向强调体育实践中的“人”,并把体育实践中的“人”作为理解和诠释体育的新起点,以建立适合中国社会发展和体育发展需要、满足人的根本文化诉求的体育发展观。在这里强调“人”在学科分类中的重要性,旨在保证体育学科认识对象的主体性和完整性,坚持把客观认识对象作为最为常用的学科分类依据。这就是体育学科体系分类需要坚持的人文性原则。
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健康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体育的诉求也将从生物和技术层面逐渐上升到文化价值层面,从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层面上升到满足人的享受和发展需要的层面,人们日益追求在各类体育活动中的文化心理的满足。人的现代化发展对体育的文化诉求,是对体育本质的回归,也是体育学科作为一个学科门类建设的生长点。
从逻辑学演绎规律来看,从体育实践的主体—人的价值需要出发,可以把各种各样的体育实践活动归纳为身体教育、运动竞技和健身休闲叁种形式。体育学科就是研究这叁种客观的体育存在形式基础上形成的,具体来说就是:研究身体教育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就是身体教育学,研究竞技运动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就是运动竞技学,研究健身休闲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就是健身休闲学。
这叁个学科已经具有一级学科必须具有的独立性、综合性和稳定性特征。重构后体育学科门类主要包括运动竞技学、健身休闲学和身体教育学叁个一级学科。采用一级学科规范管理,二级学科适度放开和叁级学科实施开放式管理模式。
基于人文与科学相融合的理念,结合我国教育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遵循以生物学科为基础、以人文社会学科为先导的原则,身体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可分为运动人体科学类、人文社会科学类和运动技能学科类,主要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史、体育原理、学校体育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青少年身体培育学、体育心理学、运动技能学、田径教学技术、球类教学技术、体操教学技术、水上运动教学技术、冰雪运动教学技术、民族民间体育教学技术、新兴体育项目教学技术等16个二级学科。
根据与身体教育学一致的理念和原则,运动竞技学可以划分为运动学科群、人文社会学科群和竞技学科群,主要包括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竞技史、竞技教育学、奥林匹克运动、竞技管理与经营、运动心理学、运动选材学、运动训练学和运动竞赛学等10个二级学科。运动学科的主干学科即改革开放前的生物学科、改革开放后的运动人体科学;人文社会学科群包括从文化和社会视角研究运动技能的学科;而竞技学科群的主干学科包括以运动训练过程为轴线展开研究的学科。这些学科的共同特点,是其研究对象都与人体运动有关,尤其集中于少数运动精英驰骋的高水平竞技运动领域。
根据研究对象和知识体系的不同,把健身休闲学划分为健身方法类学科、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体育休闲娱乐理论类学科叁个分支学科群。其中,健身方法类学科主要包括健身方法学、体育保健与康复学、民族传统健身术、国民体质监测、特殊人群体育等5个二级学科;人文社会科学类主要包括体育社会学、体育人类学、体育美学等3个二级学科;体育休闲娱乐理论类主要包括体育休闲娱乐理论、运动休闲管理与经营、民间游戏与娱乐等3个二级学科。
二、该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该研究的完成,将体育学科从教育学科中独立出来,提升为一个独立的科学门类,同时强调相关学科在体育学科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和横断地位,并以体育专业性学科作为整个体育学科体系的主体,以突出体育学科的自身特点和独立性、特殊性。同时,它作为解决基本理论纷争的方式,清晰基本理论构建方向,促进叁个方面协调发展。
体育学科体系主要应用于科研、教育、管理这叁个领域。具体在工作中将有利于体育学科分类标准的调整、体育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和体育学位授予的调整,在体育科研管理体制方面,体育科学学术研究中的学科分类主要通过科研立项的学科分类目录体现。目前,中国体育科学科研立项的组织机构繁多,学科分布较为混乱,学科与学科之间壁垒森严,且在不同科研立项机构中体育学科的发展规划不同。通过新的学科体系的建立,能够有效地进行各种资源的整合,有利于发展各自的向阳之地。
(责编:陈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