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体育学院李宗浩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0年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批准号为01叠罢驰019),于2001年立项,2004年4月结项,最终成果形式为研究报告;课题组成员:裴立新、肖林鹏、姜达维、叶加宝、张欣、王晔、金宗强等。现将该项目成果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摘编如下:
该项成果重点研究了未来10年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方针、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对策等内容,对科学把握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本质和走向,正确决策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合理规划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回顾与总结
该成果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在不同发展时段体现出的不同目标、任务、重点及内容,总结了我国竞技体育先后历经了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战略,以及当前正在规划实施中的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回顾与总结,认为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演变是在国际国内社会、经济、文化的宏观环境中,在中国体育系统的中观环境以及中国竞技体育的微观环境中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的演变与调整是适应世界体育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应变之举。中国当代竞技体育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有着广泛的、密不可分的联系,竞技体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是竞技体育发展战略演变的内因和根据。该成果认为,掌握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演变规律,对于把握2010年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正确走向,合理规划战略实施的内容,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我国竞技体育面临的现状分析
该成果认为,分析和评价当前我国竞技体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是科学制定2010年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我国竞技体育虽然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但在总体实力上与美国、俄罗斯为首的第一集团仍有较大差距,基本处于世界竞技体坛第二集团前列水平。在项目结构及布局上存在基础项目薄弱,优势项目不多,篮球、足球、排球等球类集体项目水平不高,优势项目不多、后备力量不足;运动员、教练员队伍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传统的、经验式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依然占主导地位,科技与训练结合不够,科技投入和科研队伍亟待加强;竞技体育的项目管理、竞赛管理、经费投入、社会保障等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与加强。
该成果通过对国际竞技体育的发展格局及趋势分析,认为奥运会参赛国家和地区自第26届以后已接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参赛成员不会有太大变化,比赛项目数也不会有较大变化。通过对1988至2000年4&苍产蝉辫;届奥运会前8&苍产蝉辫;名国家的金牌、奖牌、总分的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影响国家奥运排名的指标按重要程度依次是金牌、总分、奖牌。通过对近四届夏季奥运会成绩、获奖牌项目分布的统计分析发现,世界竞技体坛第一集团保持基本稳定,而第二集团的变化较大。中国与美国、俄罗斯、德国相比,大项覆盖面较少,体能类、集体对抗类和器械类是弱势,而在乒乓球、羽毛球、体操、跳水等灵巧类项目上保持一定优势。
叁、2010年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 2010年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制定应以邓小平理论和“叁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现行有关竞技体育发展的方针政策、中国现实基本国情、中国竞技体育现状及世界竞技体育的发展等作为基本依据。该成果认为,2010年我国竞技体育比较合理的战略选择是,继续实施新一轮“奥运争光计划”并及时启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力争实现竞技体育“金牌”工程和“可持续发展”工程的合理结合。2010年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目标是,初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及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应充分发挥竞技体育为经济建设、为社会服务的多元功能与作用,落实新时期“奥运争光计划”,保持竞技体育水平继续处于亚洲领先和奥运会第二集团前列的地位,努力缩小与美国、俄罗斯的差距。应充分发挥竞技体育推动普及、发展体育产业和丰富文化娱乐活动等多元功能与作用,走社会化、产业化道路,有条件的运动项目要推行协会制和俱乐部制,形成国家与社会共同兴办体育事业的格局。应建设若干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训练、科研、教育”一体化的训练基地,初步建立与竞技体育发展相适应的效益投资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2010年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重点是,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建设应以“四类人群”(运动员、教练员、科研人员、经营管理人员)、“两个关系”(人力资源“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关系)、“一个市场”(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市场)为重点,竞技体育发展方向应以“四化”(“社会化、产业化、科学化、国际化”)建设为重点,竞技体育的改革应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举国体制”为重点。
四、2010年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对策
(一)&苍产蝉辫;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坚持政府主导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理顺国家与地方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竞技体育人才保障体系,加强政策方面的引导,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竞技体育训练。应发挥市场的作用,积极推进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竞技体育的管理模式。
(二)&苍产蝉辫;扬长避短,巩固优势,扩大优势。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结合本国家、本地区、本民族的特点和优势,用发展的眼光来制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要继续巩固传统优势项目,进一步挖掘优势大项中的非优势小项和基础项目中有潜力的小项。
(叁)&苍产蝉辫;大力培育竞技体育人才。确立人才流动的近期、中期、长期目标,分段制定不同政策,切实搞好体育人才流动的宏观控制和微观调节。加强对国家各类专项运动员人才交流的科学管理,统一协调全国专项竞技体育人才合理流动,进一步扩大竞技体育人才的发展领域。做好退役运动员的安置工作,加快建立并完善运动员就业、伤残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全面提高教练员队伍的科学训练和管理水平,完善教练员选拔、任用、考核制度。抓好各项目、各年龄段的后备人才培养,制定后备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加强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的后备人才培养,抓好与奥运周期人才年龄和水平相衔接的二、叁线队伍建设。
(四)&苍产蝉辫;充分发挥科技兴体的作用。实施奥运科技行动计划,加大科技对运动训练的指导和支持力度。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体育科技工作,逐步形成跨学科、跨系统、跨行业的体育科技体系。构建中国竞技体育信息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各科研机构、体育院校作用,构建信息量大、准确性高、传递速度快的现代化竞技体育信息网络,为备战奥运会服务。加强科技成果向竞技体育实践领域的转化。
(五)&苍产蝉辫;发挥竞赛的杠杆和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建立权责明晰、科学管理、依法治赛、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宏观竞赛调控体系。根据不同层次队伍的需要安排好竞赛,一线队伍要完全与国际接轨,二、叁线队伍则要根据培养人才的需要安排竞赛。要深化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全国城运会、全国单项竞赛的改革,建立起一套符合中国国情、适应竞赛市场要求、有利于服从高水平训练需要的竞赛管理体制。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好奥运会参赛周期,对现有竞赛制度进行调整,积极承办各种国际比赛,为我国运动员提供更多的参加国际比赛机会,同时为准备组织2008年奥运会锻炼各类人才。
(六)&苍产蝉辫;大力发展竞技体育产业。加强竞技体育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引导,各级政府要将竞技体育产业发展纳入经济发展规划。认真抓好群众基础好、观赏性强的足、篮、排等球类集体项目。以女排、女足、女垒、女篮、女曲、女手为重点,针对不同竞技体育项目的市场化程度进行产业发展规划,根据职业队的数量和地区布局进行合理的安排,制定严格规范的项目产业化法规,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安排和协调好电视转播和门票收入的分成,保护各方的利益。积极发展体育中介机构和体育经纪人,注重培育和开发体育市场,建立以竞赛、表演、健身、娱乐等为主体,以体育技术、体育资本、体育人才等要素市场为辅助的体育市场体系。
(七)&苍产蝉辫;进一步扩大竞技体育的社会影响。抓住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化、职业化发展的大好时机,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政策调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宣传竞技体育。要不断引导民众对奥运参赛的正确认识,降低民众对奥运会金牌及成绩的期望值。不同竞技体育项目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体育行政部门要与地方体育、教育部门及其他社会各个方面密切配合。要充分发挥协会的社会性功能,利用协会组织的特点,广泛开展群众性普及工作。要开放竞赛市场,通过招标、申办、拍卖等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承办各类赛事,集社会和企事业的资金发展竞技体育项目。
(八)&苍产蝉辫;以28、29届奥运会为契机,推进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不断完善。2004、2008年的奥运会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两个重要阶段。我国竞技体育必须抓住2004年奥运会参赛和2008年奥运会主办国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强竞技体育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的步伐。同时,要对不同时段战略发展阶段及时进行科学的评估与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并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推进2010年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不断完善,推进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责编:陈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