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学习国家根本法的新教材

《宪法学》教材编写课题组2012年02月29日08:19来源:

  《宪法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之一。2011年11月,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心指导下,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和许多专家学者的艰辛努力,教材已由高教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出版。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工程办公室组织工程咨询委员和高校一线教师和专家,对教材进行多次审议,联合攻关,专题讨论,集中统稿,并广泛征求了高校宪法学、政治学等学科的教师和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与以往的同类教材相比,这部教材比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宪法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宪法学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理论内涵和法理基础。突出特点是:

  第一,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教材强调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学习研究宪法学的根本方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构宪法学体系,分析各种宪法学说和宪法现象,着力研究和回答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宪法问题,坚决反对盲目照抄照搬西方的宪法学理论。比如,对于宪法的定义,西方国家的学者往往从形式上描述而不触及本质,本教材则坚持列宁的“宪法是阶级斗争中各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的理论,坚持宪法的阶级属性,准确理解社会主义宪法的历史定位。中共十六届叁中全会公报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制基础”。教材编写组在编写过程中力求体现宪法的时代特征,使包括宪法定义在内的基本范畴反映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性质。教材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宪法学原理与中国宪法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集中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权利理论和法哲学,系统阐释了宪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国家机构及其职能,突出强调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这有利于大学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宪法学理论,对大学生学好其他部门法以及未来从事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宪法学学科体系。教材根据近年来教学实践和宪法学研究的发展,对章节体系结构进行了调整和创新。教材一方面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政权理论对宪法学的指导作用,系统阐释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政权形式、国家机构、公民权利、宪法实施与监督等基本问题;另一方面对宪法学研究以往较少关注的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等内容进行了系统概括,并以专章“国家基本制度”来整合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拓展宪法学研究领域,丰富宪法与国家关系的理论,是对宪法学教材体系的创新。此外,教材还设专章对宪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进行了论述,集中概括了我国宪法指导思想的理论内涵,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国宪法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宪法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加强了对宪法学基础理论和宪法实践新经验的介绍,等等。这些创新内容弥补了以往教材在知识结构和体系方面的不足,使宪法学教材体系更加科学化,更好地体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宪法理论和实践取得的重要成果,发展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学的学科体系。

  第叁,坚持宪法学的科学性、规范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教材突出体现了宪法学不同于政治学等学科的法学品格,深入分析了宪法文本、宪法规范和宪法现象之间的关联,强调通过实践案例阐明宪法文本内容的合理性和正当性,突出了宪法学鲜明的规范性与实践性。本教材强调严格以宪法文本为依据,避免概念术语表述上的随意性,强调宪法理论不能脱离特定的宪法文本基础,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宪法理论对于实践问题的解释力,以及实践探索对于宪法理论发展的影响。教材针对当前国际国内思潮中的一些错误倾向与理论误解,从马克思主义宪法学理论的角度进行了回应和引导。例如,针对社会上对宪法序言的错误看法和以往教材对我国宪法序言重视不够的情况,教材比较集中地介绍了宪法序言的丰富思想内容和基本原则性的规范内涵。针对国际上一些势力利用人权问题对我国的攻击,教材从理论和实践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宪法对于人权的规定以及我国在人权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对于大学生正确认识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希望这部宪法学教材能够适应这一伟大事业的要求,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牢固树立忠于宪法、遵守宪法和维护宪法的自觉意识,进一步推动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当然,由于课题组水平和视野的局限,这部教材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我们真诚希望,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能够听到广大宪法学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的宝贵意见,以便在教材的修订中不断改进。

(责编: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