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站内搜索&苍产蝉辫;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期刊内容

古代哲学和思想记忆的复活

评《简帛文明与古代思想世界》

曹峰&苍产蝉辫;&苍产蝉辫;2012年02月23日08:34&苍产蝉辫;&苍产蝉辫;来源:

古代哲学和思想记忆的复活


  王中江教授大作《简帛文明与古代思想世界》入选2010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并于2011年4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历经10年磨砺的着作,代表着出土文献思想性研究的新成就,也引领着出土文献思想性研究一些新方向。
  自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许多深埋于地下两千多年、用竹简抄写的先秦、秦汉文书,纷纷重见天日,一批批呈现于我们眼前,如山东临沂银雀山汉简、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河定州八角廊汉简、郭店楚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岳麓书院藏战国秦简、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北京大学藏西汉竹简等。特别是郭店楚简的问世掀起了简帛研究的一个高潮,促生了一门国际性显学。郭店楚简中《老子》、《太一生水》等道家文献,《缁衣》、《五行》、《性自命出》等儒家文献,有些可以与传世文献相对读,有些则完全是失传了两千多年的珍贵佚文。然而,距离这股热潮不过10年,虽然新的材料还在不断公布,但除了文字、文献学界依旧热闹外,哲学、思想界的热情却似乎慢慢在降温、渐渐在沉寂。
  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出土文献固然是一个宝藏,但却不易开启,这项研究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训练,需要长期而艰苦的付出,当初那些只是出于好奇心的参与者当然不可能持久。其次,这些年,新材料的公布过快、过猛。仅仅对这些新材料展开第一步的工作,如文字的再识别、简序的再编联,就生产出难以计数的学术产物。第二步工作,即更深层次的思想性研究,建立在对第一步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面对呈几何级数增长的学术信息,很可能一步跟不上,便步步跟不上,这自然又使一批人退避叁舍。最后,郭店楚简问世之际,激动之余,作些富含感情色彩的发言无可厚非,然而10多年后,我们更为期待的是谨严厚重的作品,而这样的作品不可能一挥而就。令人欣喜的是,王中江教授的《简帛文明与古代思想世界》打破了沉寂,这部近60万字的书,正是这样一部谨严厚重的作品。
  这部着作的特色,首先在于对简帛材料的整体性把握,其关注点极其丰富,涉及简帛新材料反映出的几乎所有重大问题,儒、道、墨、法均为讨论对象,从形而上层面的宇宙论、天道观、心性说,到形而下层面具体的、可操作的政治伦理,均在考察之列。这体现了作者致力于“古代哲学和思想记忆的复活”的积极尝试。
  这部着作的另一个特色在于哲学的进路,也就是说,在观察分析那些简帛文本时,并不拘泥于文本自身,就事论事地作出讨论,而是带着鲜明的问题意识,从思想史、哲学史整体的视野去观察和发掘这些新材料的价值。如对信仰形态、德行伦理、为己之学、公共关怀、法哲学、政治伦理等问题的讨论,就是从哲学角度对简帛材料的重新审视和提炼,带给我们的是全新的视角和活跃的思维。
  基于这样一种整体思维,该书进一步提炼出“简帛文明”概念,这个概念用来指称古代中国以竹简、木牍和缣帛等为书写材料而保存和传承下来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国文明。比起“青铜时代”这一概念来,“简帛文明”是一个更加广泛和综合的文明概念,它承载的历史、文化、知识和思想信息比其他任何载体都要大,奠定了后来中国整个历史的基础。用一种文字载体来冠名一个时代或一种文明,作为一个概念是否成立,学界多有争论。但作者的学术意图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提醒我们注意先秦、秦汉时代中国古代文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醒我们关注日益增多的简帛古籍对哲学史、思想史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这对我们从事简帛文献思想性研究的学者而言,不乏有益的启示。
  (作者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责编:秦华、张湘忆)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