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生命源于史料。自1990年代初以来,复旦大学教授王振忠在徽州作过数十次村落人文地理考察,个人收集文书总数多达1万件(册)。以这些“新发现的民间珍稀文献为中心”,十年一剑,王教授将其研究整合成新作《明清以来徽州村落社会史研究》(以下简称《村落史》),并入选2010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王教授发现,徽州社会的一个显着特征是日常生活中具有浓厚的契约意识,这使得徽州乡村的人际关系主要以“契约和理性”为其支撑点。但与以往学者主要专注于商业、土地关系和诉讼案卷等专题研究不同,王着着眼于徽州社会史特别是民众日常生活,为我们展示了徽州社会的不同侧面:从民间组织看村落社会的运作,如宗族经济运营和大小姓纷争、傩俗之保安善会和迎神赛会之“五隅”;从生活角色看“礼生”的活动;从共同体意识看契约意识的民间渗透等。这些不同侧面展示的村落社会史,将人们熟悉的由宗族、徽商和山村构成的徽州社会进行了细节性还原,不但清晰了往昔徽州的影像,而且与以往的一些历史想象颇为不同。
这种不同得益于珍稀的村落文书以及对文书的田野解读。《村落史》指出,村落文书中对社会史研究最有价值的是日用类书,因为它最为贴近民间生活,通过各种“活套”,反映诸多日常惯例;如果将一地风俗形容为文章中的句子,那么,这些“活套”则反映了风俗内在的“语法”结构。经过对民间日常类书的学术检视和细致整理,王着发现,已经引起学术界关注的《万宝全书》系列过于制式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日常生活。遗存在民间的日用类书稿本或抄本,如婺源万安乡长城里《目录十六条》,才是真正反映龙尾村落共同体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而且,以此为蓝本还可以印证和纠正利用坊刻民间日用类书所引起的偏差。《村落史》对这种珍稀资料的运用可谓匠心独运:每一部分以某种村落文书为中心,结合其他丰富的相关文献,相互印证,彼此补充,呈现了一份完整的村落史;在对某个村落的专门叙述中体现着徽州地域社会的普遍情形。这样的实证性研究,最终达到了作者预设的目标:确立村落社会史研究的一个地域类型,从而为村落社会地域类型的比较研究奠定可靠的基础。
长期奔波于乡野的王振忠教授发现,当年在徽州民间,几乎每个村落都有类似的日用类书存世,用以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处理民众彼此应酬交往的相关事务。他清醒地意识到,沉寂的文本背后有着生动的日常生活。事实上,徽州村落文书中的不少记载有着明确的来源地,均可放回到当地的社会环境中去理解。正是秉持着田野调查的理念,作者看到了文献中没有的记载,或与文献记载并不完全一致的社会文化现象。也正是通过田野解读,《村落史》的许多观念发前人所未发。比如,通过厘清大小姓纷争的复杂过程指出,明代中后期以降,生活于宗族网络中的徽州人之所以重视修谱,绝非仅仅在于一般意义上的身份认同,或者像一些学者所说的重在构筑商业网络,更重要的还是基于现实生存的迫切需要。还是在田野调查中,《村落史》发现了以往徽州社会研究所不曾涉及或浅尝辄止的重要问题。如对作为地方经验传承人“先生”(或曰“斯文”)的专门考察;在对祭祀方式探讨后指出,与宗族组织相表里,“五隅”和“文会”脉络相承,成为地方上最重要的议事机构;以及对村落近代变迁(股份化经营、商业化运作)与民间社会应对能力的关系揭示;等等。
综上,《村落史》以其新颖的主题选择、新异的史料形态和新锐的文献解读方式,给未来的社会史研究贡献了十分有价值的意见。
(作者为苏州大学教授)
(责编:秦华、张湘忆)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