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站内搜索&苍产蝉辫;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优秀成果选介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成果介绍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2012年02月03日17:07&苍产蝉辫;&苍产蝉辫;来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赵凌云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08叠闯驰005),最终成果为同名专着。2011年11月经同行专家鉴定,以优秀等级结项。项目组成员:朱建忠、易杏花、张连辉、常静、黄家顺、张璐、李海新、马德富、姚丽、付泽风。

  一、成果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这项成果展开研究的逻辑路径为:确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思想--探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探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框架--确立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体系。

  按照上述逻辑,这项成果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1-6章,属于总论部分,主要阐述中国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时代,中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以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过程与经验、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与推进体系的基本框架等。第二部分为第7-17章,主要探讨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框架的十大支柱。第叁部分主要分析和总结发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与借鉴。

  这项成果采用宏观研究视角探索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问题。首先,在文明转换的背景中,明确提出了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深刻意义。其次,在民族崛起和文明转换关系的背景下,从中华民族崛起进程的历史视角,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崛起和复兴的重大战略机遇。第叁,在社会制度与生态文明关系的比较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是亲生态的制度,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同时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第四,通过比较中外建设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体系,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第五,通过分析传统环境保护模式的成就与经验,说明中国必须将环境保护推向全面系统的生态文明建设阶段。

  这项成果采用规范和实证结合的方法,探索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基本框架和推进体系。生态文明从规范角度讲,包括生态物质文明、生态道德文明、生态消费文明、生态制度文明,需要全方位的建设。从实证角度上看,中国过去的环境保护道路和西方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都不适合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国过去的环境保护道路总体上具有从属性、滞后性、局部性和不规范性的特点,难以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滞后性、被动性和剥削性的特点,不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要求。中国应该采取超越式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即紧紧抓住文明转换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后发优势。这一道路的“中国特色”,就在于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的系统性与同步性、主动性与发展性、互利性与内生性。

  此外,这项成果还运用理论研究与对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和推进体系的十大支柱:生态友好型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式支撑,低碳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支撑,绿色制度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支撑,“两型”社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支撑,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支撑,技术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支撑,推进国土空间布局合理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支撑,对外生态合作与国际互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外部支撑,完善评价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体系,全面推进社会科学理论绿色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支撑。

  二、成果主要观点

  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个文明的系统性转换,需要系统的战略研究和整体的顶层设计。这项成果试图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战略研究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具体来说:

  1.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重大战略机遇。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文明的一次系统性转换。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生态危机时期,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时期。一个民族的崛起和复兴,只有赶上人类文明转换的契机才能实现。当前,一方面世界发展重心开始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迁移,另一方面人类文明形态开始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发展重心的横向迁移和文明演变的纵向发展交汇于中国推进民族复兴的进程之中。这是中国新世纪头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要内涵和支撑。如果按照这一思路观察战略机遇,中国的战略机遇期将远远超过20年。

  当前,中国面临着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文明转换的历史机遇。中国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4000美元,开始全面进入中等收入国家阶段。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推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必由之路。伴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中国工业文明正在追赶西方工业文明,文明位差在缩小。更重要的是,中国可以在现有工业文明基础上,通过跨越式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抢占生态文明发展的制高点和先机。

  2.中国具有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后发优势。我们要利用文明转换机遇,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现代化进程的有机互动,必须充分认识和依托中国的后发优势。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目前中国遭遇了来自发达国家的生态剥削、生态转嫁,出现了严重的生态流失,未来还可能遇到生态钳制。但是,中国也具有七大特殊的生态文明建设后发优势。一是制度优势,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而言,社会主义是亲生态的社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这种人本性主要体现在关注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二是政策优势,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政府主导和推进的,具有明显的政策力度优势。自从党和政府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来,已经密集出台了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绿色能源、主体功能区建设等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性举措和具体推进政策,已经呈现出跨越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态势。叁是资源优势,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储量、可燃冰等新型能源储备、太阳能、风能储量以及稀土资源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四是产业优势,中国的环保产业开始进入加快发展时期,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五是科技优势,中国已经在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利用、核能“快堆”技术、高铁等低碳技术和生态文明技术方面跻身世界前列。六是市场规模优势,根据党的十七大战略部署,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为生态产业、生态技术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七是文化优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和谐观与生态文明观高度契合,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和思想源泉。可见,只要采取有效举措,全面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可以摆脱现有的生态转嫁、生态剥削、生态流失,扩大发展生态空间,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3.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从理论上看,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格局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科学发展观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内在包含了生态文明的要求,是一种生态文明指向型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也指明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即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强调要通过内生型自主创新、国内市场的培育实现发展,因此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依靠对外生态扩张和生态输出,而是依靠自身的内生努力来实现。从历史上看,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历史的选择。经过60多年的实践,中国传统的发展观难以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只有科学发展观将生态文明内化到发展进程中,才可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从实践上看,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主张和外在实现路径,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建基于生态文明建设。

  4.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要确立“中国特色”道路与战略。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总体上是超越性发展道路。相对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滞后性、被动性和剥削性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而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应该具有系统性与同步性、主动性与发展性、互利性与内生性等特点。相对于中国传统环境保护道路而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特征则在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体制环境、自律性社会和工业文明基点。

  根据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中国生态文明现状和中国新世纪上半叶的战略目标,可以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界定为生态良好、生态强国和生态现代化叁个层次。具体的推进战略步骤是,首先在2020年之前要建成生态良好的国家。其次,分叁个阶段完成生态强国目标,一是全面小康意义上的生态强国阶段,即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实现生态小康,实现小康意义上的生态强国目标;二是民族复兴意义上的生态强国,即到2050年前后,在基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实现中华民族的生态复兴,形成民族复兴意义上的生态强国;叁是现代化意义上的生态强国,即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建成现代化意义上的生态强国。最后,力争在新世纪全面实现生态现代化目标。

  上述道路与战略的确立,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与推进发展进程有机结合起来,强调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现代化进程和生态强国进程,丰富了中国现代化内涵和强国进程的内涵,拓展了其实现的路径。

  5.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系统工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庞大的社会体系和系统工程,涵盖了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先进的生态理念、文明的生态政治、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体制、合理的生态消费、良好的生态环境等。因此,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是一个系统,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有一个完整的推进体系。这项成果认为,科学发展观指导的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基本框架包括十大支撑,这十大支撑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体系的十个方面。

(责编:秦华)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