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郑永扣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哲学基础及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苍产蝉辫;06叠顿闯031),最终成果为同名专着。2011年12月经同行专家鉴定,以优秀等级结项。课题组成员:潘中伟、胡爱玲、寇东亮、魏长领、程明欣、李慧军、韩卫斌。
注重对党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但长期以来,由于对此问题缺少哲学追问和反思,&苍产蝉辫;导致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明显滞后,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仍主要停留在经验性总结和解释性宣讲的水平上,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因此,这项成果力求通过深入研究党员理想信念问题的哲学基础,探求坚定党员理想信念的现实路径,完善和创新对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理论,切实解决党员理想信念教育中入耳、入脑和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为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提供更深厚的理论根据。
一、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这项成果的主要内容由导言和四个篇章组成。围绕“信仰、道德、组织、文化”的几个关键问题,以实践理性为主线,从人的认识能力、道德实践、党的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文化建设几个层面,对共产党员理想信念及其坚定的哲学基础和实现路径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信仰: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要求
当前,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建设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坚定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仰;二是坚定对于实现这两个理想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的信念。一个涉及价值判断,一个涉及具体的经验。就这两个理想而言,最根本的就是共产主义理想。然而,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社会制度、一个实际的运动,而且也是一个价值理想、一个建立在理性之上的信仰对象。因为,共产主义的价值基础和目的恰恰是人的自由。也就是说,共产主义也是建立在自由这个理念基础上所设定的一个至善的社会,同样具有实践理念的性质。
这项成果认为,完全可以、也应当通过树立理性信仰的方式来进行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建设。这是因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得来的,但经验带给我们的只是当下的、片断的印象。由于我们根本就不可能超出经验之外,因此也就无从断定构成经验的印象、观念是否与外部对象相一致。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却相信与印象和观念相对应的是实际存在的事物。在人类认识史上,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休谟引入“信念”这一观念,即直接感性印象的活泼性。休谟认为,只要某物能够在经验中提供出现象,我们就可以断定并由此相信它是实际存在的。但这仅限于当下出现在感性直观的东西。而且,这种推知总带有偶然的因素,并不具有绝对的必然性。康德通过对道德行为的考察,使我们相信了自由的事实性。由于自由本身作为理念具有无条件的必然性,因此,从自由意志或实践理性出发所设定的理念,恰恰能使我们绝对相信其应当必然存在。这种意义上的信念可以称为信仰。康德进一步将建立在理性之上的信仰规定为至善的目的王国。当然,至善王国只是一个理念,并不能完全成为现实。
这项成果认为,只要将至善王国看成是一个建构性的理想,将它作为一个必要的价值标准,就没有必要像康德那样将灵魂不朽与上帝作为它的实现条件。如此一来,建立在理性之上的信仰就完全可以摆脱宗教色彩。理性信仰的对象具有了普遍必然性,便可以获得最高的信心。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正是这样一种具有普遍必然性的至善。这种信仰是一种理性信仰。确立这样的信仰,是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要求。
2.道德: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主观基础
理性信仰是在道德领域生发的,因此,要坚定党员的理性信仰,道德建设就是最为基础的一项任务。也可以说,只有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才会有坚定的理性信仰。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人性、德性和党性的高度统一。这项成果认为,应当从叁个方面入手进行党员的道德建设:即涵养党员的道德人格、提升道德认知能力和培育道德情感。
对于道德建设来说,最重要一点在于道德主体的自觉,即意识到自己是一个能够按照自己所认可的道德法则规范自身行为的人。只有一个具有独立自由意识的人,一个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源于自己的独立自由的决定的人,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才能成为一个自觉承担责任的人。因此,道德人格就体现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自由独立的人。对于一名共产党员来说,道德人格就体现在日常生活、职业行为和政治行为之中。一个具有高尚道德人格的人,表现的就是对家庭、社会、职业和政党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原则性。
道德不是空的,它有自己的内容。而且,道德的具体要求因不同的历史环境和文化传统等外在的因素而有着种种差异。但不论如何,个体都必须通过一定的道德认知来了解、理解和接受一定的道德规范。但是,道德认知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理论学习,而主要是在生活中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实践知识。因此,重要的是创造条件培养党员良好的道德习惯。另外,道德行为是个体的人的实践活动,还需要一定的情感作为行动的动机。道德情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根源于身体的物质性存在所产生的情感,而是基于道德法则,最终基于道德人格的,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因此,在道德情感的培育中,必须始终以激发行为主体的使命感、责任感为切入点,通过启发道德良心、创造相应的社会道德情景等方式来进行。
总之,在涵养道德人格的基础上,提升党员的道德认知能力,培育以对道德法则的敬重为标志的道德情感,这是坚定党员理想信念的基本路径之一。
3.组织建设: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客观保证
对于信念来说,它必须依赖于感性的经验才可获得。而理性信仰,尽管它从自由理念那里获得了理论上的必然性。但是,这种信仰要想真正得到确立,它至少也必须提供实现的可能性。
共产主义理想具有实践性的品格。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看法,无产阶级组织起来进行社会革命,这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方式。但是,实践表明,无产阶级仅仅基于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自发斗争不可能上升为夺取政权的政治斗争,即使有一些政治行为,也最终以工联政治而告终。除了文化教养、意识形态等因素之外,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共产主义运动的最终目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本身就是一项德性义务。因此,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自觉地将其作为行为的目的。然而,如果没有这种自觉地的行为,共产主义运动就难以具备必要的主体基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建立一个坚强有力的政党组织,以作为共产主义运动和具体的无产阶级个人之间的中介。这个政党的成员只有在自身经验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到这个政党组织实现最终目标的可能性,方能对于目标的实现抱有信心。可见,共产主义理想的现实性首先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加强组织建设、尤其是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但是,由于共产主义理想同时还具有价值理念的性质,这就使得无产阶级的政党组织不仅仅是一个政治组织,而且还具有伦理共同体的特征。伦理共同体,它的纽带是共同的道德理想。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它要求的是全体党员皆以促进共产主义的实现作为自己的德性义务,并在这一共同理想的基础上紧密团结起来。然而,既然是德性义务,那就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之上的,是自己对于自己的强制。德性意味着斗争、意味着牺牲,考虑到每个人都有自身对于幸福的要求,因此并不保证每一个人都能始终坚持自己的德性义务。用更通俗一点的话说,特别是无产阶级政党取得政权之后,对于一些党员来说,加入党的组织可能意味着更多的个人利益或者更多地为自己或亲友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机会。因此,一些党员就可能放弃自己的义务、丧失理想,从而堕落腐化。如果这一现象得以蔓延,带来的必然是道德共同体的灭亡。为此,党的组织就必须对其成员提出严格的纪律要求,以保持它的伦理共同体的性质。在强调集中统一的同时,还必须严格执行党内民主的原则,以保证政党的相关决策以及对于党员的要求始终合乎共同理想的要求。
总之,严格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始终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和伦理性质,对于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4.文化与意识形态建设: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价值支撑
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成员的理想信念建设来说,道德建设和相应的组织建设固然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如果没有相应的意识形态建设作为前提,理想信念建设也将是十分困难的。该成果认为,应当着重从法制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文化建设叁个方面开展相应的意识形态建设。
意识形态的主要功能是“承认”,即承认相应的权利义务关系。个体需要在意识形态上承认、也必须承认某一个共同体是他的权利的来源与保障,反过来,一定的共同体也需要它的成员通过意识形态认可自身的权威。因为,这种相互的承认是一定个体能够参与一定的社会生产生活,也是一定共同体能够维系其存在的前提条件。可见,意识形态的认同应当是以权利为导向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人都作为独立的个体围绕物的占有与别的个体产生联系。因此,个体认同某一个共同体,必须经由对于一定的法律体系的认可才有可能。换句话说,个体必须认可一定的法律体系--一定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公平性,一定社会秩序的合法性才可以在个体心中扎下根来。权利的基础是对于人性的价值设定。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面自由发展的个人就是最为理想的人。因此,必须在法制建设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保障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权利,方能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现实基础。
仅有现实基础还是不够的,意识形态建设的重点还在于确立一定的价值观,而价值观建设的基本途径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大多数人的世界观、价值观隐蔽在语言、常识和宗教之中,是不自觉的、不系统的。对于普通群众来说,要改变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是很困难的,而且不能靠那种纯粹的哲学论证的方式。对于他们来说,接受新的世界观、价值观靠的是信仰、信念。也就是说,没有别的理由,只不过是相信这些说法而已。葛兰西认为,群众相信的是本社会集团、本阶级内部有威望的学者、思想家的话,因此,要传播一种新的世界观、价值观,关键要在群众中造就一批新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靠自己在本集团中的威信在群众中造就一种新的文化。该成果也赞同这种看法。
通过文化建设使某种价值观成为常识,这只是工作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必须使文化之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在生活之中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只有通过文化建设与现实生活的良性互动,那种承载某种价值观的文化才能被最终接受。同时,文化本身也可以通过参与现实生活形态的构建,促使当下的事实世界不断地向价值理想所要求的世界转化。已经成为常识的价值观,经过提升,就能够很容易的成为明确的理论认识,从而成为理性信仰得以确立的最深厚的社会土壤。
总之,这项成果认为,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大力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促进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大众化、常识化,可以为人们从一般群众到具有较高觉悟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战士的转化以及为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提供深厚的思想基础和良好的舆论氛围。
综合以上研究,这项成果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来说,一般性的、以解释宣讲为主要方式的教育固然有它的必要性和效果,但是,更应该注意通过道德建设、党的组织建设、社会法制建设和文化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培育理性信仰的根基。在党员理想信念教育中,重点培育良好的道德人格,严格道德约束。在此基础上,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保持党组织的先进性,实为治本之策。
二、学术价值及应用价值
这项成果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上,为党员理想信念、信仰教育提供了较为坚实的哲学根据,能够完善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同时,该研究立足于具体的工作经验,从政治哲学、文化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角度探索了坚定党员理想信念的具体路径,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对于今后党员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可以提供十分有益的参考。
(责编:秦华)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