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张未民教授主持完成的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项目“新世纪文学研究”(项目批准号为08叠窜奥067),最终成果为同名专着。2012年4月经同行专家鉴定,以优秀等级结项。课题组成员:宗仁发、陈晓明、贺绍俊、程光炜。
新时期以来,随着中国社会和文化氛围以及文学面貌的巨幅改观,中国文学逐渐走出20世纪旧有的启蒙现代性、政治现代性挂帅的文学常态,一种以生活现代性为主潮、强调实用理性的由启动人的欲望与物质需求而走向人的存在性、生活性的生活与文明决定论,&苍产蝉辫;进而在肯定和调适欲望性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实现物质与精神的生活意义上的均衡目标为导向的文学态势逐渐清晰。到了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这一态势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不能忽视、不能回避,也不可阻挡的文学大势与常态。用上个世纪就有的以“人的文学”为尺度、以启蒙理性和人文精神为主导的文学观念,已经不足以理解和阐释新世纪的文学现象、思潮和精神。《新世纪文学研究》力图从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型、社会和文化氛围、中国文学的世纪面貌的发掘和清理入手,建构一种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当下穿透力的理论和批评话语系统,用以理解和阐释新世纪文学,并追溯它的前身。
这项成果全书分为上、中、下叁编,共十五章,计24万字。
上编为“新世纪文学论”,主要从理论层面探讨新世纪文学的命名、概念用法及其与中国社会文化之现代性转型、演进的关系,以及新世纪文学所呈现的主要特征。新世纪文学表述的出现及其语义探讨与使用,不仅说明当代文学主体力量的建构努力,更重要的是当代文学在昭示自身的一种新的语境的生成,表明我们一定要立足于“新世纪新阶段”的立场。所谓“新世纪新立场”,主要意味着一种立足于新世纪文学现实视野的文学立场和姿态,它强调中国社会历经新时期以来叁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走出20世纪以启蒙现代性、政治现代性为主导的语境和氛围,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现代转型进程中导致了一场大规模的世俗生活重建,进而也导致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价值生活的重建,这就是“中国新现代性”,亦即“生活现代性”。生活现代性是中国新世纪文学之潮兴起的根本所在,也体现出了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独特之处,其影响所及催生了一种具有高度现实精神、直指当下的,具有高度生活化、世俗化自觉性的文学景观。在这一新的文学生态和形态中,文学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征,即它不同于新时期由五四文学观所形成的精英式的“创作观”,而是一种“写作观”;它走出了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传统的断裂性、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体现出一种在生活中认识和理解文学、包容广大、层次多元的新思维;它不再将启蒙、革命、建设、阶级斗争、人文精神等定为文学的一尊,而是力图恢复生存、欲念身体与精神之间的平衡。势头越来越强劲的网络写作、80后写作、底层文学、打工文学表明,文学不再是精英阶层的专利,不再蜷缩于脱离日常生活的精神象牙塔,而转化为一种对于人的生存和生活的言说及写作。这种蔚为大观的“写作”文学,体现出以下特征:从整体上说,它是一种“增量”的文学、生长的文学、总体的文学;从文学的具体层面而言,它是一种生活的文学、体物的文学、“文明”的文学。
中编为“新世纪以来的文学”。这一部分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梳理、概括出了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来龙去脉。新世纪文学在上个世纪最后20年间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标示着一种具有“文学新世纪”意义的大不同于20世纪主潮文学的新的文学样式。它在30年间的发展、演进中确立了自身的现实精神和生活化、世俗化品格。该编以文体为切入点,对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的发展态势、特征风貌及其前景进行了深入探讨。就长篇小说而言,新世纪的长篇小说处在空前的繁荣期,这不仅指它的数量,而且也指它的质量。长篇小说的质量是建立在中国现代汉语文学百年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新世纪的长篇小说在文体和叙述上要比过去更加成熟,小说内涵也要更加深邃和博大,兼容并蓄是新世纪长篇小说最突出的特征。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在对时代的新的认知的基础之上开始了对现实主义精神的意义重建,大大开阔了现实主义的叙述空间和叙述能力,也大大丰富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在重建现实主义宏大叙事的过程中,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叙事这两种叙事方式逐渐走向了融合;作家试图在中国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本土性与现代性得到了相互的印证;文学创作中的二元对立的战争思维逐渐向和平包容的思维过渡。就中篇小说而言,乡土叙事、小镇叙事、都市风情、新人民性和边缘经验、底层经验等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拓和深化,使这个文体更加成熟,在文学日益“小众化”的时代,它将高端艺术追求的深刻、价值和意义的属性表达得更为充分,从而越发显示了文学的不可替代。新世纪的短篇小说则呈现出明显的代际差异,不同年代的作家在理解生活、表达生活方面不尽相同。究其大概而言,50后的作家他们在选择表达对象时,无疑还是更为注重其中所承载的社会意义和道德趣味,尤其是在表现日常生活包括物质生活时,他们更乐于怀旧,而对欲望、时尚或另类的生存方式,则持以明确的否定姿态。60后的作家对生活的认识,主要是立足于对个体生命的认识和对人性的体察,无论生活方式如何变幻,无论价值观念如何更替,无论日常生活如何变得纷乱和芜杂,在他们的眼里,最终都化为人性的变化--理性的意愿与非理性的本能、无望的现实与强烈的理想之间的无穷无尽的纠缠。而对于70后作家而言,所谓生活的内涵,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欲望、物质、时尚、趣味亲密聚会给生命带来的各种感受。新世纪中国传统散文在叁个方面有了可喜的收获:第一,深刻地反映和表现新世纪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转型,尤其是揭示了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成为社会良知的担承者和国民素质的提升者;第二,以真情动人心魂,从而使新世纪的中国散文充实、内在、美好,具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第叁,紧紧贴近大地,细细体验天地自然的一草一木,从而使散文能够成为生命的花朵。就诗歌而言,新世纪十年,随着人们精神需求的日趋强劲和网络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与网络诗人的成批涌现,一轮不温不火的诗歌热正在中国大陆悄然兴起。多元共生,众声喧哗是这些年诗坛的基本态势。一方面是消解深度、消解难度的快餐写作、听任欲望宣泄的低俗写作、浮泛地宣扬概念化的跟风写作;另一方面是在寂寞中坚守的诗人在本真的、自然的、个性化声音中展现的新的姿态。这种姿态沿着两个方向展开:向上仰望天空;向下俯视大地。仰望天空强调对现实的超越,强调在更深广、更终极意义上对生活的认识;俯视大地强调对现实的关怀,对世俗人生的贴近。二者的指向虽有不同,但都是基于深刻的人性关怀。新世纪的报告文学出现了“复兴”局面,从作品的量到作品的质,皆比20世纪90年代有了大的提升。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新世纪报告文学对于意识形态写作的淡化,对于启蒙写作主题预设模式的分化,使其在题旨价值、话语空间和叙事形式等诸多方面显示出相当充分的开放性,而这种开放性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新世纪文学边缘化时代报告文学创作的活力和张力。多维多态的“复调”与“复式”,成为新世纪报告文学文体重要的特质。
下编为“新世纪文学群落论”。所谓“新世纪文学群落”,是指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所涌现出的一批不同寻常的文学写作群体、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诸如引人瞩目的“网络文学”、“80后写作”、“打工诗歌”、“底层文学”等。它们或是以新的文学媒介对文学生产、传播和接受产生了重要影响,或是以异常激切而又实际上颇为自主的姿态和方式涂写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或是在生存的际遇和挑战中发出一个阶层的声音……正是因为上述文学群落的出现,新世纪文学才更加丰富和多元。新世纪以降,“80后写作”异军突起,它以一种直抒胸臆、率性率真、秉具童心、倾笔言情的书写方式对主流文坛构成了某种解构态势,这项成果称之为“新性情写作”。“80后”的新性情写作体现出了如下特点:一是情感化的生活经验,或是一种主情主义;二是个性化的张扬,或以一种性情为文;叁是幻梦的世界,或者是性情的寄托;四是不泯的童心,或者是性情的解放。同时,在新世纪文坛另有一种孤独而执拗的写作力量在用尽生存之力呼喊着、敲打着文学之门,那就是“打工诗歌”或曰“打工文学”。它试图撬开命运和生存的一点缝隙,却无缘靠写作赢得市场,最终成为了市场的文学“雇佣劳动者”。它很少有金钱的光顾,特定的生存性直接转化成了特定的精神性,由此就产生了一批裹着浓厚的生存真相和灵魂意涵的文学作品。“生存性”转化为“精神性”、“写作”与“生存”的共生,表明打工诗歌为新世纪文学开创了一种真实的多样文学的可能性,也意味着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学空间的可能性。与此相关的是近年来呼声渐高的“底层文学”思潮的勃兴。尽管谁来表达底层、如何描述底层、底层文学是否具有文学性等问题一再干扰着人们的视线,但它越来越展现出自成一体,迥然有异于纯文学、主旋律文学和商业通俗文学的特质。这项成果认为,底层文学与中国现实的变化,与思想界、文学界的变化紧密相关,是中国文艺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也是“人民文艺”或文艺的“人民性”在新时代的发展。新世纪文学中还有一副令人瞩目的新面孔出现,即“网络文学”。对于网络文学,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传播媒介为依据将其弃置于传统文学之外,相反,正是网络的兴起,为文学提供了一种新的书写方式和阅读、传播的载体。也就是说,网络文学乃是文学在新传媒、新载体领域的延伸,网络为人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为文学构造了一种新的文学生态。网络给文学带来的,不只是一种全民性的、门槛极低的文学景观,也不只是民间、草根作者的兴起,甚至它所体现的“立体化”、“全媒介”的文学呈现方式也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这项成果认为,网络的出现,给文学带来的最为重要的影响,乃是一种文学观念的改观,它释放了原有的文学束缚于一定文体、一定媒介、一定传播和阅读方式、一定评论和判断标准的文学观,从而使得一种日趋丰富、多声部的文学观得以被认识、认可和接受。
鉴定专家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白烨研究员:这项成果作者对于新世纪文学有着持续的跟踪、系统的梳理与深入的思考。成果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层面、宏观与微观相兼顾的角度,对新世纪文学的演进与变化、成果与特点等,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观察与评说,有声有色地揭示了新世纪文学蓬勃发展的基本情景与特异风貌,堪称新世纪文学研究的集大成式的学术成果与研究总汇。
从课题成果完成的情形与达到的水准看,这一课题确实实现了对已有的新世纪文学研究的有力超越,在总体评估与具体查考上,都以其全面而系统、深入而细致,达到了一个新的学术高度。也可以说,这一课题在当代文学研究中以直面当下的勇气和挑战难度的胆识,实现了对新世纪文学的一次新的理论整合,并充分表现出其理论视野的前瞻性与学科研究的前沿性。
(责编:秦华、高巍)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